暨南大学校园物理隔离的防疫效果如何?
作为一种高效的防疫措施,刚刚实施不到一天,根本看不到什么效果。但从理论上看,这种防疫措施并无新意,无非是按照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分类标准,在疫情期间对学校进行管理。细分下来,暨南大学的两个校区实际上已经划分了7个所谓的物理隔离区。不管有没有效果,从设计思路上不难看出,这种措施根本就是在推卸责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疫情越来越严重,那么物理隔离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违背防疫要求
众所周知,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往往要求居民尽可能减少流量,有些城市甚至为了避免人流造成的病毒传播,直接按下暂停键。在暨南大学的物理隔离机制中,生活区的老师必须到教学区上班、教学,完全打破了隔离限制。如果生活区的老师携带病毒,他会在没有携带病毒的情况下进入教学区,造成疫情的传播。虽然只是假设,但也从客观的角度证明了物理隔离对新冠肺炎毫无帮助,甚至给人一种急于求医的错觉。毕竟这种隔离机制与防疫的要求背道而驰。
复杂的过程增加了实施的难度。
暨南大学的物理隔离措施不被看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衍生出了太多的细则,不同的宿舍楼、教学楼,甚至图书馆、食堂,甚至后勤部门都需要分类管理,细化管理。如此繁琐的流程,必然导致执行难度陡然增加。事实上,济南的整体防疫形势还是乐观的。暨南大学作为一所高校,只要按照属地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防疫管理,就可以把疫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尽职尽责未必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暨南大学制定的防疫措施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忽略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对于学校领导来说,他们对校园防疫兢兢业业,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并没有产生对症下药的效果。事实上,无论疫情如何发展,高校都将面临巨大的感染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守专业的防疫措施和要求,而不是制定荒谬的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