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云的求学之路。
黄佩云的父亲在海关经常调动岗位,全家人都陪着他。所以黄佩云小学在北京读,初中在烟台读,高中在苏州读。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反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由于勤奋好学,他以1934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化学系录取。1935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毅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侵华日军侵占北平,清华大学迁至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他西迁昆明,创办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2月,黄佩云参加了闻一多教授带领的徒步团,担任学生组组长。从长沙走到昆明用了两个多月。这次散步对黄佩云的一生影响很大。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他说:“它不仅锻炼了我的身心,更重要的是,我深入到了腹地,了解了许多人民的实际情况和疾苦,使我更加接近进步和革命。”1938年9月毕业于黄培云大学,在清华大学冶金学院任助教。
1940年,黄佩云作为清华大学第五名公费留美学生被录取,1941年秋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65438至094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并于同年7月与哈佛大学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的二女儿赵欣娜结婚。
黄佩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铜反射渣中铜的存在形态研究”。论文发表后,受到美、苏、英等国矿冶工程界的高度重视。英国出版的《铜冶炼物理化学》一书对这篇文章做了详细介绍。黄培云的导师、国际知名学者M. cohen教授非常重视他,想把他留在美国。但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黄佩云毅然带着已经入籍美国的妻子于1946年底回到祖国,以科学救国。1947年春受聘为武汉大学矿冶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南下时,她在美国的公公婆婆担心黄佩云夫妇的安危,纷纷来信来电催促他们立即赴美工作,但均被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