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重阳节黑板报内容与材料
重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之前。《吕氏春秋·秋吉纪》云:“九月,命家宰,耕田备收,举五要事。藏帝书收于圣仓,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尝祭,告天子。”可见,当时在秋、九月庄稼丰收时,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动,以答谢皇帝和祖先的恩情。
汉代《西京杂记》中的宫人贾说:“九月九日,裴椋食帐饵,饮菊花酒,云使人长寿。”相传,从此就有了重阳节求长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来的道士)追求长生不老,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也有大型宴会活动,由先秦时期的庆丰宴发展而来。《荆楚年代年谱》上说:“九月九日,四人聚在一起野宴。”隋杜公注云:“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时起,自驻宋以来,未曾变过。”长寿和盛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第二个起源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火祭仪式。
作为古代时令星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隐退,夏称之为“九月之火”。恒星“火”的隐退,不仅让一直以火星作为季节生产、季节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也让崇拜火的古人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天的到来,所以,在《内火》中虽然古代祭祀仪式的情况隐晦,但我们还是能从后世重阳节的器具中找到一些古代习俗的痕迹。比如江南一些地方,重阳上有祭灶的习俗,是家里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丝马迹。古人把重阳和上思或寒食,9月9日和3月3日作为相应的春秋两个节日。刘汉辛《西京杂记》说:“三月去初三,九月重阳节,与姑娘做游戏,然后登高。”上思、寒食、重阳的对应是以“火”的出现为基础的。
随着民生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已经让位于通用历法。九月祭祀用火的仪式衰落了,但人们对九月阳衰所引起的自然气候变化仍有特殊的感情,于是爬山避讳的古老习俗仍传到了城市,虽然世人对此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已经成为夏冬回归后人们生活中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说上思和寒食是人们经过漫长的冬季外出游泳的春节,那么重阳则是秋寒来临,人们即将隐居的礼仪性秋游,于是就有了上思的“出游”和重阳的“辞别”。重阳节的习俗围绕着人们在这个季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