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元明自传[2]

童元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2

头衔:国际大师

1989年获得国家级大师称号,同年加入国家集训队,1993年获得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1994年获得雅加达国际大师邀请赛冠军,1997年获得国际级大师称号和全国“棋王赛”冠军。

?提起佟远明,他在国际象棋界可谓大名鼎鼎。他曾被誉为国家队最有天赋的球员。退役后,他来到齐鲁晚报棋院照顾孩子,与刘伟并肩作战,开始开拓山东的棋牌市场。没想到这一呆就是八年。耐得住寂寞的童元明,在济南、青岛勤勤恳恳地播下象棋,很快输送了一批有前途的好苗子。

在外界看来,童渊明是一个孤傲的人。但他也是一个不在乎名利的人。在此之前,他转了很多地方,去了山东,没有任何条件。他花钱在济南买了房,还带了妻子周敏,她也是职业教练。童元明当时和刘伟约定:“我就在这里干三年,干不了三年我就走。”

童元明的敬业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他来济南后,每天都要讲课七八个小时,甚至周六周日,早上8点到晚上11,学生换了一个又一个,他却从头到尾坚持着。中午,他往往只能利用孩子们游戏的时间冲出去,花35分钱买个烧饼,边走边吃。每天忽冷忽热,时间长了,童元明的胃和膝关节都出毛病了。现在他走路一瘸一拐的,让很多家长心疼。

童元明来到济南后,经常把孩子接回家,和他们一起吃住。有个女生不吃胡萝卜,于是佟元明把胡萝卜切丁,放在米饭里炒,你忍不住吃。有个男生不吃青菜,吃完就吐。他老婆说算了,童元明说,吃完了吐了,再吃。就这样,他改变了很多孩子偏食的坏习惯。童元明经常带着孩子出去转一转,而且走得很快,边走边讲棋,讲着讲着突然停下来,让孩子带路回去,到家后再把棋讲给其他孩子听,让孩子不得不随时保持警惕。孩子不明白的是,即使早上忘记喝牛奶,也要写检讨。从从不喝牛奶的动机到事发后的想法,以及改正的方法和步骤,这样的复习简直累死人,但他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不忘锻炼自己的思维。童元明说话还是很犀利的,经常会让你好几天吃不下饭,但是童元明说,只要孩子能受得了他的挖苦,基本上就不会有心理问题。

童元明的《奇怪》教会了孩子“牛逼”,但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什么叫“向父母学习”。其他老师都很在意老师的尊严,但童元明很随意。只要孩子们在听象棋,他就不在乎孩子是站着还是躺着。他甚至鼓励孩子们选择最舒适的姿势。除此之外,童渊明还给每个孩子起了一个外号,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在外貌或者棋型上的特长。比如有个女生,下棋很保守。童元明称她为“安全帽”,既有安全的意思,也有愚蠢的意思。除此之外,童元明还把14世界冠军的名字改成了孩子的名字,有的叫巴基尼,有的叫卡斯帕罗夫。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寄予期望。

为了省钱,童远明每次带孩子出去玩游戏,总是想尽办法租个小吃住下。他一边上课一边自己给孩子们做饭。一次,一位亲自陪同的父亲当场落泪。他说,世界上有多少男人会为了事业这样做?我们父母来看比赛是因为不放心。其实,就连父母也很少会做童渊明对孩子做的事。作为一名职业教练,童远明从不计较名利。在很多大型比赛的关键时刻,一支球队让自己的孩子互送一步棋,就能轻松获得一个额外的冠军,大型比赛中互送棋的情况也不少见,但童元明从来不做这样的动员。有一次,一个家长忍不住了,偷偷去做孩子的工作。没想到,童元明发现后大怒,无论如何要把母子俩赶回家。

每天和这样善良的人打交道,没有人不感动。当得知童元明的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从江苏老家回到济南时,大家都想看看孩子,却没人敢直接告诉童元明。一个家长没办法。她决心硬着头皮碰一次钉子。只要能看到孩子,她就放心了。突然袭击还能转开吗?她去买花和儿童书籍了。她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她想买最好的。她说她心里真的把童元明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可是大包小包下楼,却真的被挡在了门外。

令人欣慰的是,童元明刚到济南三年多一点,只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就培养出了14的全国少儿冠军。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个谜。在2001举行的“李丞智杯”中,像齐鲁晚报这样的纯业余球队,突破了92名“正规军”的包围,一举拿下了5枚男子个人赛金牌中的3枚,让“国字号”中青队难以招架。同年,齐鲁晚报的四名青年棋手入选国家集训队,代表中国参加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少年象棋锦标赛,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接下来的几年,更是雪上加霜。他的孩子不仅每次国内比赛都拿冠军,还在世界年龄组比赛中拿了两枚金牌。2004年到青岛创办齐鲁晚报棋院分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培养了五六名全国少儿冠军,让卜祥志被挖掘出来后就已经开始溃败的青岛象棋后备力量重新焕发了生机。

八年磨一剑,历经艰难困苦,现在的孩子桃李满天下。仅去年一年,中国象棋协会就为齐鲁晚报注册了30多名棋手,超过了任何一个省份的所有注册棋手。随着象棋联赛的开始,各队人才的短缺开始显现。他们已经瞄准了齐鲁晚报棋院的人才库,开始在山东“挖”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象棋的“奇才”童元明。

童元明

?童远明,等级2510,男,1972年6月出生于江苏镇江,男子象棋大师。

10岁学象棋,1989年获国家级大师称号,1987年底加入国家队,1993年获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1994年获雅加达国际大师邀请赛冠军,1997年获国际级大师称号。1998他从国家队一线退役,去济南训练孩子,没有任何棋艺基础。他派出了四位世界青年冠军,培养了侯逸凡、魏、刘庆南等一大批全国和世界少儿冠军,被誉为中国少儿训练的最佳教练。

童元明:山东活在青岛棋院。

各种机会,那是2004年的夏天,在得到很多支持和鼓励之后,我来到了青岛。开始了对山东省另一大城市青岛发展的又一轮追逐和默默无闻的参与。

不知道能不能用好奇和怀疑这两个字来形容青岛棋童和家长。有的说:童应该是个老头或者小老头;有的说:你应该是济南人,怎么不会说山东话;有的说:下棋能和谁比吗?…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开心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微笑。不跟孩子解释,好好学棋。我不喜欢被称为学棋,我更愿意称之为练棋或练棋;我不喜欢听任何高级课程。艺术永无止境,我不断探索和超越,这叫进步;我不喜欢提高培训费。不要让家里有压力。孩子压力更大。大家都会下棋,不怕资金压力。比赛,一年一次就够了,最好少花钱练棋。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对青岛象棋的起源和环境知之甚少,知道纪等人很早就在推广和普及象棋。最重要的是青岛日报的重量级介入,让青岛的象棋发展日新月异。它吸引了许多单位和个人加入其中。

到了青岛,棋坛的情况变了。一些名师、名教练已经离开青岛或者准备离开,一些培训机构被下放重组,一如深秋过后的萧条。一些优秀的年轻人曾经失去了训练的环境,于是对我产生了邀请和期待。

鉴于公众的期望,我们不敢懈怠,我们应该努力进取。在日常训练中,我了解到许多孩子都有很好的潜力和基本功(得益于一些著名教练的启蒙训练成果,包括孙永忠、田、孙启南、季、等。,并感谢他们对同一事业的支持和发展)。只是孩子对棋的整体情况不够理想,技战术不够全面,开局方法不够系统。特别是各级教师很少参加专业比赛,棋风趋于保守。孩子们在游戏中不够稳定,进攻缺乏自信。发现问题就要调整,尤其是在训练中。半年多后,孙赢得了“李丞智杯”,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突破。一年后,八个象棋男孩获得了首届国家级比赛一级运动员的称号(两年后,三年后,更多的象棋协会大师、一级运动员和全国少儿比赛获奖者相继出现,让我感到振奋,在孩子和家长高兴的同时看到了希望)。

参加我培训班的棋童,大部分都很聪明,很合格。象棋分为三类:兴趣,投入,天赋。很显然,在这个培训组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是有奉献精神和才华的。他们随后加入了青岛市著名的育才中学,与我以前培训班的、杜、高锐一起组成了中学象棋校队,也取得了代表学校比赛的好成绩。但是,我也发现了青岛象棋男孩和家长的独特心态。很多家长把下棋特长作为进入这所名校的条件。刚入学就放弃学象棋了。对象棋的爱好和追求是否仅限于入学的敲门砖?一些棋童放弃了学习象棋,而少数棋童设法坚持下去,但可用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学象棋不容易。

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棋手,我一直很清楚坚持强下象棋的利弊,以及窄木桥的风险。也是反对象棋儿童过早专业训练的倡导者。只有少部分有天赋的棋手能走上独木桥,大部分棋童只是作为爱好和特长保留和延续。

小学开始发展,初中提升,高中维持,大学巩固。象棋作为公平竞争、理性思考、个性发展和磨练输赢意志的手段,是一生的爱好。少年时看到海外华人对象棋的解读:棋艺不同,友谊靠打。盖志棋艺人生。牢记在心。棋艺少年半途而废,令人惋惜。中学阶段既是成长期,也是学习和学习象棋的黄金阶段。如果再进一步,学习优秀者进入名牌大学深造,服务社会,棋艺优秀者加入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为国争光。

于是有机会就找育才学校的老师聊了聊,为了让在中学读书的象棋男生继续学习象棋,减少奔波时间的成本。希望能利用在学校的课余时间,开办象棋男生培训班,尽量保持下棋的爱好,让自己小学时的投入不被打断。育才学校当时刚成立学校象棋队,聘请了一名业余棋手当教练。棋手专业能力强,也是青岛棋坛的中坚力量。只是训练方式和体系不同,棋手很难调整校队主力。但是学校对目前的结果很满意,婉拒了我的提议。好在孩子们天赋异禀,聪明绝顶,经过磨炼,代表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棋艺状态,为自己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这是后话。

早在2005年,集训组就涌现出了几个优秀的棋手,发展潜力很大。恰逢2005年初全国甲级联赛开幕。想到青岛的国象人才,只后悔没能登上国象联赛的舞台。为了传承青岛象棋的传统,扶持更多卜祥志式顶尖棋手的出现,我在2005年春季组织了四名优秀的青岛象棋少年代表青岛江苏路小学队参赛,这也是当地少儿后备人才征战全国甲级联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