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学

说到“家暴”,首先想到的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仍然是很多人回想起来不寒而栗的“童年阴影”。剧中的演员冯也成了全国的“家暴代言人”。

说实话,作为一个守法公民,我一直认为自己与“暴力”无关。

作为女儿,我尊重父母,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苦难,理解他们因为年龄而与现代社会脱轨的无奈。作为妻子,我爱我的丈夫。作为母亲,我爱我的孩子,陪伴她健康成长。作为朋友,我待人真诚,和每个人都友好相处。

我以为我这辈子没用过暴力,但是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才知道我的一些沟通方式也变成了“暴力沟通”,真的很伤害身边的人。口头上的批评、否认、评判、不回应、污言秽语,带给他们的痛苦往往大于身体上的痛苦,伤口难以愈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属于暴力,会让人产生敌意和冷漠。

比如我在做饭,孩子过来调皮就会对她发火:怎么这么讨厌,走开;王先生和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偷偷玩手机。当他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说:你能陪孩子死一会吗?因为我爸妈要用手机银行,我也不在乎担心他们的钱受损。一开始我并不觉得这些日常活动有什么不妥,也经常不同意。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甚至一次又一次地挑最难听的话挑战对方的底线。但我不知道,我们把它发泄出来,但它是基于我们家人的痛苦。

原来暴力不一定靠武力解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根据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和谐地相处。这是非暴力沟通。他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相处,还解决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冲突和争端。

语言攻击,语言暴力往往是最隐形最致命的武器。

一句好话暖三冬,一句坏话伤人六月。

会说话的人,总是让人感到温暖。

不会说话的人总是会伤人,会让人的心情瞬间跌入低谷,让美好的人生陨落。

2065438年4月17日下午17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学生突然从车里冲出来,跳下了桥。他们的父母绝不会想到,他们的虐待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语言暴力真的会成为一种武器。”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这种武器一开始可能是隐蔽的,无害的,但随着它的成长,它的锋利的边缘变得越来越锋利,迟早会刺进一个人的心脏或者自己的心脏。

人在人间,善生。

人类诞生之初,人性本身就是善良的。天性相似,但后天环境和教育不同,习惯差异极大。

那么我们和好好说话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什么呢?

卢森堡博士认为,它是一种异化的交流,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动,从而在我们的内心产生了隔阂。卢森堡博士认为,异化的方式通常是:

道德判断就是用道德标准来判断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么他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或坏的。比如网络上的键盘侠,遇到事情,在不知道事情前因后果,乱问的情况下,站在道德制高点攻击别人。那么多人受害,其实这是一种潜在的“暴力”,有的甚至自杀。

1935年,民国著名女演员阮於陵自杀,遗言中只写了一句话:“人言可畏”;

2015入选2014宅男女神的台湾省艺人Cindy因不堪忍受长期语言暴力的侮辱,在家中吸入过多氦气自杀。

2016年,28岁的演员Kimi因为长期的网络语言暴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被证实患有抑郁症。......

“语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会像暴力那样立刻伤人,但语言暴力却像一把刀,在人们的心里连在一起。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愈合这个伤口。”胡对说:

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语言暴力是我们生活中最可怕的秘密杀手。据说人都会犯错。就算他们做错了,也有法律来惩罚,而不是由“键盘侠”随意决定。

我们习惯于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认为坏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当暴力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忽略对方的真实感受,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是这样的。

比较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来源之一。

更是无处不在。我在小学听到最多的就是你看谁家的孩子学习努力。中学时,隔壁王大妈的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大学时,小区里的小张考上了公务员。等毕业工作了,又开始比较车、房、票。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这种比较也掩盖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爱。攀比会对人的自尊心造成很大伤害。

丹·格林伯格曾经说过:“如果你真的想过悲惨的生活,那就和别人比一比。”

聪明人只比较自己。

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有分歧时,人们通常会在词语前加上“不得不”二字,以淡化和减轻个人责任。例如:

我得照看孩子!

我要加班!我要早起!

用这些来减轻自己的责任,会产生无力感,让人感觉不舒服,甚至被认为不讲道理。如果是“我选择”而不是“不得不”,或许就能解决。

我选择照看孩子,因为我想参与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我选择加班是因为我想更好的提升自己。我选择早起,因为我想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健康的生活。

我们可以使用负责任的语言,而不是逃避责任的语言。也许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

因为个人身份的原因,我们往往需要对其他人,比如老师和家长,做出一些限制,给孩子知识和管教,把孩子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生活。

以上四种沟通方式都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既然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交流是不好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避免这种交流。

“暴力沟通”多发生在个体与群体之间,是因为误解了他人的需求而产生的。然后用强制性或威胁性的语言来诱发恐惧、悲伤和内疚。当我们在冲突中继续使用“暴力沟通”时,会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使其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具体要求,从而使事态逐渐发酵,加速矛盾升级。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是指在暴力消退后,用自然的爱去交谈和倾听,可以极大地避免语言暴力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沟通障碍。

遇到语言暴力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要做犯罪者。你可以先记住这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具体要求。

这里应该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如果我们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只会记住评论,反驳我们。

比如我太忙没时间开孩子,我就给我老公,但是他10次里面有9次都在玩手机。我实在忍无可忍:“你真坏!好好陪孩子会死吗?”之后老公回复我一句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你怎么这么恶毒!”"

听到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我呆在原地不知所措,愤怒和委屈涌上心头。为什么我变得这么恶心,能说出这样的话?现在看来,我只是混淆了观察和评论。

"不加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

每当你不了解全貌的时候,就不要妄加评论,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那样,“当你批评别人的时候,记住,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拥有的优点。”

你没有吃过我的苦,请不要指责我的方式。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习惯于根据自己心中所想所见来分析判断,认为对方也是如此。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恶意揣测和评价别人。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选择善良。

这里要区分感情和思想。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觉。有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下面就以老公在陪宝宝的时候偷手机为例,从他的思想感情来分析一下:

A.想法:我说了无数遍了,你就是不听。我觉得你不尊重我。b .感受:跟你说了无数遍,你就是不听。我很失望,很累,很难过,很苦恼。

当我们说“我感觉”时,我们经常表达我们的想法而不是我们的感觉。

我觉得改成“我想我可以……”可能更合适。另外,在表达感情时,示弱有助于解决矛盾。

当我们听到一些不愉快的声音时,我们通常会有以下四种反应:

批评常常指的是期望。对别人的批评其实间接表达了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一个女生对一个男生说“你永远不懂我”,其实她是渴望被理解的。为什么感觉有点像情侣吵架的常用语?呵呵!

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懂得从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当沟通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别人的错。

比如下班后,老公没有及时清洗就把袜子扔了。我可能会叫他懒鬼。

如果我们不听从父母和长辈的建议,我们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

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小时候性格有点内向,习惯了委屈的去迎合别人。我想给我弟弟买零食和玩具。只要我想要什么东西,我的父母就会教育我,作为一个姐姐,你应该给你的弟弟让路。

记忆中,我总是委婉的表达自己,以为父母不在乎我的感受。现在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我需要什么。

真诚比妥协更有价值。一个人说不出自己需要什么会有多痛苦!

当我们观察、感受、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出要求。

首先,明确告诉对方我们想让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让对方做什么,对方可能会很困惑,甚至反感。

再说说我老公的看宝宝事件。作为孩子,母亲的陪伴很重要,父亲的陪伴同样重要。高质量的陪伴胜过低质量的陪伴。目前虽然我不直接付钱,看起来是他在看宝宝,但实际上是孩子在陪他玩。

当孩子想分享她的玩具和快乐时,丈夫正在玩手机游戏。打着陪孩子的幌子玩手机。

我的要求是,老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放下手机,游戏可以晚点再玩。孩子成长只有一次,认真参与成长。

非暴力沟通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简而言之,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对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的理解。

这种沟通方式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改变,而不是一套模板就能解决所有的沟通问题。

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能够治疗深层次的疼痛,突破引起愤怒、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伤害人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

学会构建和谐的生活体验。

关于如何说好,卢森堡博士总结了以下五点:

1.全心全意倾听

佛教有句谚语说:不要急着做任何事,站在那里就好。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心倾听别人的经历,我们常常渴望提出建议、安慰或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想让你了解他的情况,但是他听到的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可能会有点不舒服。

当一个3岁的孩子浑身是泥出现在妈妈面前的时候,妈妈一定暴跳如雷。没等孩子说几句,她就打断了他:“能不能省点心,换件新衣服就行了……”,巴拉巴拉说了很多。

但是,孩子一脸委屈的看着妈妈,眼里的泪水似乎有话要说。原来孩子在小区里看到妈妈最喜欢的花,想摘下来送给妈妈。看着刚满3岁的孩子,我妈顿时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现在觉得泥泞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透过表象看不到本质。全心全意倾听,相信倾听的力量。

要学会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自己的感受。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是最愚蠢的。

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会爱,那么别人也不会珍惜你对别人的爱。

当我们生气或愤怒的时候,想想我们为什么生气。通常有以下四种反应:

1.责怪你自己。2.互相指责。3.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感受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我无数次跟孩子说玩手机,他都不听。我很失望。他也不耐烦。表面上看属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

首先,愤怒驱使我去惩罚别人。我认为他应该承认错误并受到惩罚。这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其实我要洗衣服,拖地,做饭,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而不是每次都玩手机的假人。属于第三种和第四种。

这个时候,如果我只关注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再去分析他犯了什么错误,我也会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但不是我感情的根源。

当我们的行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一般来说,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强制力是出于保护。

例如,出于安全原因,一个三岁的孩子不应该被允许触摸电器。

使用防御性强制力时,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而不是为了惩罚。

如果你试图通过惩罚他来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比如打屁股,骂他,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合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停止指责别人,关注自己的需求。

这里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没有潜在的目的。

有些企业出于个人目的欣赏员工,可以更好地操纵员工,甚至可能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他们会怀疑真诚的感激。

我们有时候会听到别人说你做的菜真的很好吃,你可能会想,下次我做不好怎么办?现在不想别人夸你。我以为对方说这话是出于礼貌。

通常我们在赞美别人的时候,很少透露自己的内心活动,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上。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真诚,发自内心的感激,对人大方才能给人留下不卑不亢的好印象。下次我们面对赞美的时候,试着微笑着说谢谢,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感恩,既不傲慢,也不谦虚。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要知道说什么,要知道什么时候说,要知道对谁说,要知道怎么说。

德鲁克用一句话揭示了沟通的本质。作为具有语言功能的人类,自然有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需求。正是这种独特的需求,使得沟通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变得非常重要。

虽然《非暴力沟通》是一本沟通技巧的书,但不如说是一本普世的书。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感受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需求,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连接与他人的情感纽带。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适用于情侣关系、婚姻关系,也适用于职场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

愿我们都能好好谈谈。

温柔对待自己,真诚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