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大学

企业大学也叫企业大学。世界500强企业中,70%拥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如惠普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中国、西门子管理学院(北京)、爱立信中国学院等。目前国内有20多所企业大学,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海尔、联想、中兴、华为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效仿国外跨国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

企业大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和实践,通过企业大学整合产业链、绑定人力资源的供给机制,对传统高职教育既是警示也是挑战。

企业大学和高职院校都以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借鉴企业大学的经验,将企业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大学的出现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企业大学开展互动。

认证系统的交互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双证书”教育,即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还至少获得一个资格证书。高校在资格认证方面的普遍做法是与政府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劳动局)合作,学校作为“代理人”完成收费、考试、认证等工作。

从“双证”的取得方式来看,这种认证流于形式,带有“利”的色彩:职能部门只收费,考题不保密,监考只是象征性的,通过率几乎是100%。导致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

企业大学的资质认证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认证流程管理完善,行业认可度高。特别是被产业链第三方企业(设备制造商、渠道商、工程技术服务外包商等)广泛接受。),而这些企业往往将认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招聘和晋升挂钩。

目前很多企业大学都推出了与高校的合作政策。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与企业大学在认证体系上的全面互动。

实践教学系统的互动

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础能力,但对于广大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适应职场环境,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的人才,这是学校教育难以提供的。

调查显示,很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主要问题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大多还停留在原理型和验证型,实践结果只是从“黑板”搬到了“显示屏”上。这种实践教学只是原理的重复,并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企业大学的优势在于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教学场所的工厂化和教学目标的岗位化。高职院校可以在实践教学体系涉及的师资、课程、场地、教学模式等方面与企业大学进行广泛合作。比如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更多利用企业大学实战型教师的优势,将企业大学的教师引入高职课堂;在课程和教材方面,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大学的课程;尽量直接介绍和使用一些工具和技能课程;企业大学常用的项目教学、在职培训等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

社会培训的互动

企业大学的代名词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其产品链中的系列培训具有垄断性。另一方面,考虑到培训成本、区域分布等因素,企业也希望与高校合作成立授权培训中心,承担某个产品方向的培训。这种合作模式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资源,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些资源包括实训平台建设、相对集中的场所、师资支持、后勤保障等等。

这种合作实体可以以公司化的方式运作,并在机构内保持相对独立。对于高校来说,这种互动模式可以盈利,保持合作的持久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为学院和社会的合作打下基础。

联合办学的全方位互动

从企业大学的新变化趋势来看,企业大学已经成为企业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包括人力、文化、品牌、公关、客户、技术等。企业大学及其在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动群体,在人力资源供给、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是:未来专业发展方向是什么,岗位和技能需求是什么,人才需求趋势是什么,就业渠道在哪里。

这些问题在企业大学都可以找到。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多的企业资源,其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订单制”这样单一的合作模式。符合条件的院校可以尝试全方位合作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的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是双方资源合作的最大化;这种合作需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招生和教学管理,企业的职责是认证管理、实习提供和就业保障。在这个合作过程中,高校注重就业渠道、师资培训等。,而企业感兴趣的是人才供给和“合作利润”。学生是联合办学合作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锻炼了专业技能,还提升了专业素养、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软素质”,使自己的“职场”能力有别于其他同学,更贴近企业需求。毕业后可以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