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
大众传媒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生活理念和行为准则都影响着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对培养健康的心态、开放的心态、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一,价值观的融合。大众传媒的联动使大学生与校园、家庭、社会紧密相连,这必然会产生一种效应,使不同文化层次、地位、交往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产生互动,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
第二,纠正错误观念。大众传媒支持具体社会行为产生的有效价值,公开揭露黑暗的社会行为,毫不留情地鞭挞,使大学生警惕这些丑恶行为,明辨是非,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从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三,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社会通常期望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评价他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大学生特定的社会地位或角色,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选择和主体地位的确立。通过这种评价,大学生逐渐形成主观观念,塑造优秀的社会角色价值观。
第四,获取丰富的资源。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覆盖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大学生可以广泛吸收覆盖全球的信息,对他们的观念产生强烈的影响,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创造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第五,提高整体素质。大众传媒的大众化体现在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媒体对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社会热点的关注,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德育更加符合社会、面对现实。
第六,增强民族自豪感。大众传媒正在加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力度。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正面的励志教育,起到了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负面影响:
近年来,大众传媒在娱乐新闻和网络传播中的低俗化倾向愈演愈烈,大众传媒日益娱乐化的倾向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背离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价值观扭曲。大众传媒的高度自由性和开放性导致大学生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出现误区,个体意识迅速膨胀,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大众传媒对利益的追逐、恶性竞争等愈演愈烈的宣传,导致物质价值需求与精神价值追求严重失衡,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功利化,价值观扭曲。从关心国家利益到崇尚私利;从集体主义到个人英雄主义;从注重社会价值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特别是互联网的开放发展和言论自由的极大放宽,导致草根操纵的“自媒体”出现,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绝对自由,偏离核心价值观,出现抛弃道德、追求功利、抛弃传统、追求时尚、拒绝贡献、注重索取的扭曲价值观。
二是传统道德的衰落。大众传媒所传达的不良倾向,会使资产阶级腐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趁机渗透,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尊师重道、孝老爱亲的传统观念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失去了吸引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较大偏差,传统道德观念荡然无存。由此产生的大学生犯罪现象经常见诸报端,让人痛心疾首。
第三,对生活的态度消极。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消极态度。肤浅的人际交往,网络上肆无忌惮的交往态度,都有很大的心理风险。人与社会的真实交往被淹没在虚拟世界中,交往方式也被各种颜文字所替代,导致大学生消极的逃避世界的态度,引发社会人际危机。
四是削弱思维和想象力。媒体特别擅长压倒性的造势,达到追求利益的目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动摇,经常陷入媒体炒作的泥潭,比如花大量精力上娱乐节目,没日没夜沉迷网络游戏,隔空交虚拟朋友等等。,严重影响学业,降低理性思维能力。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了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动力。
五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大众传媒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制造一系列“快餐文化”,盲目崇拜“超女”、“快男”等炒作现象,引导大学生价值观逆向发展,注重炒作而忽视自身积累,导致人文精神缺失。
第六,充满商业气息,鼓励高消费心理。大众传媒本身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商业化的烙印。引领时尚潮流、追求名牌效应、享受卓越品质都是大众传媒诱导大学生偏离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业消费越来越紧,娱乐文化消费越来越宽松。不良的消费模式被大众传媒夸大,干扰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助长了年轻一代的虚荣心,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