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医学模式经历了哪些阶段?
医学模式是一定历史时期医学发展的基本概念、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和发展规范的综合,主要反映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个层面的医学问题。是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相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其核心是医学观。
医学模式包括医学认知模式和医学行为模式,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本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医疗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
一、医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医学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过程。不同阶段的医学模式各有特点,影响着医学思维和行动。
(一)医学模式的* *特征
医学模式的产生是社会性的,医学模式的存在是普遍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是广泛性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是动态的。
1.医学模式的社会性
医学模式是在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和演变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与人类世界观、方法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同步的。医学模式的演变是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必然过程。
2.医学模式的普遍性。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也是一种客观的哲学概念。医学模式广泛存在于医学实践中,因而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健康和疾病的观念普遍根植于人的思想中。
3.医学模式影响的普遍性
理论指导实践,对实践的影响是广泛的。医学模式是对医学的高度认识和对医学的历史总结,即系统的医学理论,对与医学实践有关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医学模式的广泛影响体现在现代医学模式上,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科学和卫生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现代医学呈现出“高度融合”和“高度分化”的双向发展趋势。
4.医学模式的动态发展。
医学模式是动态的、渐进的,而不是静态的。这种医学模式的渐进发展符合社会和医学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化、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哲学思想的进步是医学模式转变和演变的动力。新医学模式是旧医学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新的飞跃和突破,是一个不断扬弃和升华的过程,即在“医疗实践—医学模式建立—医疗实践—新医学模式建立”的循环模式中不断进化。
(二)医学模式的作用
医学模型也可以看作是科学研究的建模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它既是人们对医学认识的结果,也代表了一种医学研究方法。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中产生的,它以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方式表现了特定时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医学整体结构的关系和本质,反映了医学研究的领域、方法和目标。
一切医学科研和医疗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念和认识论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也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进行的。医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又以观念的形式影响人们的医学观,进而影响人们的医学思维和医学行动。
二、医学模式的演变
医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医学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的。某种医学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人类科技的进步、哲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必然带来医学模式的更替。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超越、完善、升华的过程。
此外,新的医学模式产生并生效后,旧的医学模式不会立即消失或失去作用,在某些医学领域仍会有一定的影响。
医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医学模式,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和水平。医学经历了古代医学、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医学模式也经历了自然神论、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模式。
这种循序渐进的演变符合医学的一般规律。随着人类对医学本质认识的深入,必然会出现更符合科学发展需要、更适合现代人类保健的新型保健模式。所以,医学模式的演变是持续的,不断完善的,永无止境的。
(一)唯心论医学模式(spiritalism medical model)
自古以来,由于对疾病认识的局限,古人认为生命和健康是上帝赐予的,疾病和灾难是上帝或邪灵的惩罚。而死亡是诸神召回灵魂的时候;疾病的治疗靠驱除瘟神,通过祭天或“跳神”驱魔祈祷恢复健康。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健康和疾病概念,即世界上有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主要靠求神指教,祈求神灵的宽恕,借助巫医驱邪来养生治病。所以当时的巫医往往以取悦病人为生。用一些所谓的巫术取悦病人,比正面对抗疾病更重要。特鲁多先生的那句“总是安慰”是这个时期的真实写照,或者说是一种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心态。
自然神论的医学模式是在科学思维尚未建立,生产力极低,超自然力量被极度崇拜的背景下产生的。用超自然力量解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是人类早期落后的生产力和低下的科技水平的体现,反映了原始的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这种模式应该被抛弃。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对自然现象有了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认识,开始尝试用自然物质和现象来解释疾病。这一时期的人们倡导天人合一,有意识地将疾病与自然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相对朴素、辩证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用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观察和思考健康和疾病,是人类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最初转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说”,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说”。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摆脱了具有神秘功能的超自然力量的束缚。人们开始用“四体液”、“阴阳五行”等直观的物质因素来解释生命、健康、疾病,用无神论的力量把无神论的幽灵赶出医学,这是医学模式的历史进步。基于这种医学模式,产生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在中亚兴起的阿拉伯医学。
然而,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一样,受到经验哲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它以直觉为基础,有时依靠意识形态的推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必然会被先进的医学模式所取代。
(3)机械论医学模式。
15世纪下半叶,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人们逐渐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转向机械决定论。于是,以机械决定论为主导的实验哲学应运而生,机械论医学模式逐渐形成。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和法国医生拉梅蒂。
笛卡尔在《动物与机械》一书中提出,动物和人体都是具有各种功能的精密机器,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可以解释为物质粒子的运动和心脏产生的热运动。他把心脏比作加热器。把肺比作冷却器,把神经、肌肉和肌腱的运动比作警告和发条,用力学原理解释人体的功能。
拉梅蒂出版了《人是一台机器》一书,认为“人体启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某一部分的故障,需要修复和改进”。从此,人类对医学的探索进入了实验科学和机械理论时代,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现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论医学模式促使人们从物质和运动的角度来观察人体和解释疾病,突破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局限,将医学从经验医学引向实验医学时代,将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促进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常常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的一切现象,却忽略了人的生物、社会和心理的复杂性。
生物医学模型(生物医学模型)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19世纪三个划时代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细胞论——极大地动摇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与此同时,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相继问世,为解决医学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推动了整个医学从经验医学、实验医学走向现代医学的进程。
由此,人们对身体的变化和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于是诞生了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追求因果关系,用“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逻辑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任何疾病都是生物机制的紊乱,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中都可以发现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空化现象。医学的目的是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这些变化,解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尤其是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突破,医学家误以为找到了最终攻克疾病的金钥匙,医学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盲目自信。
很多人认为似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征服,医生也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威去挑战疾病,包括战胜衰老,征服癌症,拒绝死亡。随着技术的扩张,医学界极大地忽视了医学人文工作。在很多医生眼里,只有疾病,没有病人,只有技术,没有舒适。
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疾病控制和疾病预防。消毒灭菌在手术中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术后感染率。麻醉剂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疼痛问题;抗菌药物的问世,有效控制了感染;人们用三大法宝战胜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杀菌灭虫、疫苗和抗菌药物。
此外,生物医学模式促进了生物医学科学的全方位、多领域发展,形成了一个纵向深入、横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大量学科的医学网络体系。到20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50多个门类、数百个分支的庞大学科体系。
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首先,过分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只重视生物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没有考虑心理和会计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其次,通过分解还原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病理变化。
只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把人体疾病肢解成器官疾病,忽视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最后,以形而上学的方式研究人体,阻碍了对影响人体内部变化的综合因素的全面认识,未能从伦理的角度去关心和理解患者,导致医患关系的异化和紧张。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占据了死亡原因的前三位。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心理压力、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广泛暴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发病率急剧上升。
因此,只关注生物因素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需要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综合因素对人身心的影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由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G.L.Engel在《科学》杂志65438至0977期上正式提出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的健康和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应从人们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和健康服务等方面努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认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模式。它是基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多因多效、立体的网络医学模式。
它要求把人看作一个具有生物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整体,把人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它要求把疾病、病人和医疗保健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分析。它从多个角度理解健康和疾病的原因,从多个角度探索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的手段。即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现代医学模式并不否认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否认生理生化指标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只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强调其作用和意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都制约着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疾病不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应将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疾病预防和康复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及其影响。
虽然生物因素仍然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核心,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应该在医疗行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引起更多的关注,以满足人们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人类医学思维方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类以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化地探索生命现象,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正确处理医学问题。
此外,它拓展了现代医学的研究范围,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促使人们从社会和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和解决医学问题;它丰富了预防医学的内涵,促进了公共卫生的发展。它不仅对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比较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医学模式。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仍然需要改进、完善甚至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