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艺术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于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国内考生来说,大学应该是最好的。

也几乎是唯一认识自己,找到正确定位的机会。

(注:此目标与“成功”、“大牛”、“成名”、“立业”无关。如果说的话,它的好处大概就是无论你处在什么条件和环境下,都会被别人评价为“多么有趣的一个人。”

如果结果与你的预期不同,请直接忽略以下内容。)

尽量多听各种课程,看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试分析一下我为什么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是因为我对内容不感兴趣吗?还是讲师的方法有问题?如果允许我发言,我能提出什么意见?我该如何表达?需要反复琢磨这些问题,这就是上课的意义。(比如我在大学写影评的时候发现自己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比那些很酷的技术更感兴趣,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关,和老师的水平、课程设置无关。)

尝试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观察别人身上引起你兴趣和好感的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你喜欢一个人静静专注在画板上的样子,你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全身心投入自己世界的人;比如你喜欢社团里热闹的氛围,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能理解和与人沟通的人...)

试着想想你的综合环境,满意和不满意的点在哪里。改变的动力是逃避或者主动选择挑战。新环境的两面性也要考虑进去,不管你是考研还是出国。要知道这些是你用来改造自己的武器,而不是用来适应世界的。

最重要的是,一切都不是任何一本书、任何一门课程教出来的,而是通过你身边已有的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所以你需要一个个人思考的空间,不受环境影响的清醒头脑。即使一时想不清楚,也要坚持下去。

此外,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实际因素。如果你不是特立独行,无视世俗的艺术家,也要考虑家庭条件和长辈的一些观念对你的影响。因为思考带来的价值,除了发自内心的愉悦,不一定能转化为实际价值,所以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选择。我不认为“艺术家脱离现实”,纯粹精神胜利法值得提倡。)

以上其实都是定位的内容。如果大学四年你能把这些问题都梳理清楚,剩下的就不用担心了。想怎么试就怎么试,失败了也没关系。生活的变化比你计划的要快得多,了解自己的人随时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最后给你一个原则:小事听心意,大事听心意。问自己比问知乎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