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一,当前大学生厌学的心理现象
大学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过程。这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时间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勤奋程度,即大学生实际投入学习的精力和时间的多少,学习的强度和坚持程度。但是厌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中的一种流行病。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
表现好的还能坚持上课,完成作业,完成学校和老师给的硬性任务。成绩不好的,也就是深感厌学的,干脆选择逃课,课后看必读的书。能逃避作业就逃避,混日子。老师课外辅导,很少甚至没有人主动提问。
(二)学习热情消退,努力学习的学习氛围消退。
有的同学晚上上网打夜战,天亮逃课睡觉;有的刚进大学校门,就东张西望,寻找目标,谈情说爱。这所谓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为强。”有的热衷于招揽生意,赚点小钱;还有的执着于当干部,炫耀,进行全面公关,广交朋友。以“工作”为主业,专业为副业。总之,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堂和书本之外,美其名曰:锻炼身体,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爱学习,爱当官,爱跑腿。”这不是个别现象。这些学生中的一些受到他们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C)内心受到排挤,“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往往不喜欢这个专业。
在我们身边,甚至很多其他高校,人们会发现一个很难的现象,就是学生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专业,爱自己的专业。比如学中文爱法律,学管理爱中文,学医爱数学,等等。兴趣不专,难免肤浅。结果往往是求“知”而不求“专”,两头不精。所谓“学中文的不会写文章,学电脑的不会上网,学外语的不会说外语,学中医的不会开药方。”这种说法虽然难免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一些学者的真实水平。
(D)“差生综合症”:我讨厌教室、老师、课本和考试。
学习心理状态不好,理想迷茫,目标模糊,动力不足,先应付。所谓“60分万岁,665,438+0分浪费”就是这类学生的心理常态。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厌学情绪的表现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较轻的表现是被动和盲目的学习。
这类学生没有主动选择建立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的(就是应付考试)。考什么学什么,超过这个范围的就会厌学。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有过很多目标,但都是为了迎合同辈群体的舆论而制定的。学别人学的,在摇摆不定中搞“多头出击”。一旦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放弃一切努力,采取厌学一切,暴力抛弃的态度。
2.第二个最严重的表现就是学生厌学专业理论课。
上课时老师讲老师,学生操学生,有的干脆逃课以示“抗议”这些学生认为专业教材可以有两个用途:一是考试前突击用;二是毕业前当纸卖。在他们眼里,学习就是看小说,娱乐报刊杂志,并以此为主业,一味沉浸其中,越陷越深,越来越抵触抽象深奥的专业理论课。
3.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根本不学习。
我不仅学习专业课,还学习其他课程。专心人际交往。在他们看来,交朋友比学习更重要。进入社会后,朋友会给自己带来比知识多得多的好处。极少数学生把心思都花在感情纠葛上,学习对他们来说是负担,一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与日俱增,最终毁了双方的未来。
不管是什么情况,大学生厌学带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个人认为,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综合素质低,实际上意味着没有完成大学培养的任务,是不合格的“产品”;从学校角度来说,学生厌学,学风下降,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从社会就业的角度来看,将不合格的“产品”输入市场,将不良的精神面貌和颓废的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会损害学校的形象,影响单位的工作。当然,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和眼光去指责大学生,但也不能对大学生厌学、逃学、浪费大好时光的现象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