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爱情是什么?
我上过大学。在大学期间,我当然看到和听到过很多种爱情故事,也有过大学谈恋爱的经历。虽然这些故事和经历都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但油盐酱醋的味道还是不可避免的相当浓烈。
一个
接到大学的通知后,作为一个处在恋爱时代的年轻人,我自然对大学生活有着玫瑰色的憧憬。比如,我希望在浪漫的大学校园里遇到祝英台那样的红颜知己。两个同学* * *读书,互帮互助,和我一起飞。我想,很多男生在踏上大学校园之前,都会有这样一个梦想。同理,认识阿良山博自然是女生的希望。就男生的心理来说,当他们梦见遇见祝英台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想他们是不是梁山伯的。反之亦然。
在我的大学时代,男女比例严重倒挂,女生肯定是资源紧缺。曾经有人开玩笑说,那时候的大学校园,女生简直就是“葱花”。就拿我们中文系78级来说吧。130多名学生中,女生只有20人。至于那些理科,就更惨了,本科班也不少见。不像今天,整个情况反过来了,大学阴阳怪气,让经历过的我们羡慕不已。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大学里的爱情?是共度时光,卿卿我我,还是烛光下互相阅读,互相促进?是轰轰烈烈,海枯石烂,还是平平淡淡,互帮互助?我说不清楚。恐怕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体育系的老乡,曾经很坦诚的跟我说,他想在大学期间得到一份“105”的爱情。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的月薪通常为52.50元。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了。他的意思是找个大学毕业生当老婆。毕竟学体育的人说话直,不会拐弯。艺术类的学习比较实际,比较物质,择偶的标准通常很明确具体,比如家庭条件,身高长相,你是哪里人等等。那时候大城市人的优越感很强。而我就是这样被纳入择偶范围的。这个我以后再说,暂时压不下桌子。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曾经写过,由于稀缺资源意识强烈,我们系的女生都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刚入学那几年还挺紧张的,所以我们系的学生结婚率不算太高。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感情应该只有适合,没有最好。两情相悦,可以消灭烟火。不是有句老话吗,有缘千里相逢,却又不相识?外人看最合适的组合,他们两个就是没感觉,或者剃头挑子也没错。
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女生不太喜欢的角色。比如他嘴尖,喜欢拿别人的弱点开玩笑;学习够努力,懒,爱玩;资质一般,没有抢眼的天赋;爱抱怨,言行“愤青”色彩比较浓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向往甜蜜浪漫的爱情,也不妨碍我渴望得到女生的关注和青睐。我没有对我系里的女生下手有很多原因。毕业后,有个女生曾经跟我说,在学校很多女生对我有看法,认为我太自大,忽视女生。我很委屈,因为这种观点真的是一种误解。
从择偶的角度来说,本部女生对我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因为年龄和性格原因可以直接排除,这个不用我多说。
第二种让人望而生畏。这里有两个例子。
先是一个男生因为爱慕一个女生,偷偷往她的抽屉里塞了一封情书。女孩却不解风情,把情书交给了辅导员。辅导员简单生硬,在全年级会上宣布,宣布的时候用了一些气人的语言,让这个男生的脸彻底丢脸了两三年。这件事让那个女生成了很多男生的公敌。人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你也有不接受的权利。如果你觉得不合适,可以婉拒。为什么要毫不留情的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毕业后,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谈及此事,有知情人说,女生其实婉拒过几次,但男生太固执,没完没了地纠缠。那个女生真的是忍无可忍,才做出这个决定的。话说回来,这件事让当时一些不了解的男生对那个女生产生了一些偏见,这是可以想象的。
其次,一天晚上自习的时候,一个女生拎起书包往教室外面走。一个男生满脸笑容地和他交朋友:“XXX,你是去阅览室吧?你能给我留个座位吗?”他的小心思应该是众所周知,可以理解的。然而,女孩很尴尬。她的杏眼睁得大大的,脸上充满了愤怒。她厉声吼道:“你要想把位子占为己有,还傻笑干什么!”男孩被训练得呆若木鸡,半天没回过神来。周围围观的人一时间傻眼了。
这种类型的女生自然会让那些脸皮不那么厚胆子不那么大的男生敬而远之。
第三种是自尊。暑假开学后,一个男同学很愤慨地告诉我,他和一个女生坐火车回学校了。在车上聊天的时候,女生有些不屑地说,我们系的男生要家庭没家庭,要长相没长相,要才华没才华,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个都没指望了。解释一下她说的“家庭”是指家庭条件。那个哥们对这个不公平的评价很生气。“我觉得大概是因为没人追她,心理有点不正常。”说完这话,他又带着点恶意补充了一句。
对于其他热血青年来说,听了这些话后的感受可想而知。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女生,我觉得不会有很多男生会去自刎。
第四种是不食人间烟火。我们系有些女生真的太文艺了。他们总是自称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茅盾、郭沫若。有个同学曾经有些苦恼的告诉我,他找到了这么文艺的女生。毕业后,他们被分到了两个地方,终于见面了。然而,文学女孩总是天真地对他说:“我给你朗诵一首诗好吗?”对他的衣服视而不见。我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我也知道,找老婆不是写一篇反对诗歌的文章。
对于这种类型的女生,很多男生只能欣赏或者仰视,不可能有其他非分之想。
年轻的时候,虽然没有一技之长,但是有很多可恨的自尊。不用说,对于第一个和第四个女生,但是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女生,我不敢惹她们。一旦她们掉了头发,给我一个大红脸就很丢脸了。所以我之所以和本部门的女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完全是出于一种自卑感和负罪感,而不是架子大,不屑与人交往。
茫茫人海中,我们可能错过了自己的最好,同时也被别人错过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浪漫的爱情其实是一种奢侈品,不能轻易消费。如果你不是梁山伯,你就不能指望你的另一半是祝英台,反之亦然。虽然我们有幸进入了大学,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改造自己。所以大学里的恋爱也是必然的。住在家里,那种依恋和长久的习惯,比那些华丽虚幻的所谓爱情更真实可靠。
我的一个同学曾经感叹:在大学里,我们不懂爱情。那么,你现在明白了吗?我想并非如此
二
大学的时候,对于那些未婚的少男少女来说,谈恋爱是被禁止的行为之一。系里负责学生的负责人和辅导员一进校就把这个公之于众,还时不时利用各种机会打那些试图越界的学生。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那些初出茅庐的少男少女们搞一些地下名堂。
大约从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一直有男生女生成双成对的偷偷出去。一开始我们故意制造一些看似巧合的偶遇,比如去阅览室查资料,坐在一起,去图书馆借书,在安静的地方背英语单词等等。后来交流逐渐深入。比如晚上在校园外的庄稼地里“散步”,周日在郊区河边的树林里“谈心”。虽然他们以为自己在做一件相当隐蔽的事情,但其实旁观者对他们的小动作心知肚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这种学龄期男女之间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基本都抱着成人之美的心态,没有人刻意去戳或者煽别人的好。
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师范院校,有艺术系和外语系。当时学艺术的大学生一般有两个条件。首先,他们必须有一些天赋,因为招生人数很少,不容易赢得比赛。第二,家庭条件尚可,至少我买得起一个乐器什么的。不像今天,所有文化课不及格的学生,不管天资和家庭条件如何,都是拿着鞭子冲上去参加“艺考”大军的。
那时候,我们学校艺术系和外语系的女生,一个个,妖艳芬芳,昂首阔步,眼睛睁得大大的,像高傲的白天鹅。总的来说,系里那些土里土气的男生根本不在乎。性格外向的他们不管不顾地谈着恋爱,也敢在公共场合卿卿我我地亲吻对方,不顾恋爱禁止令。很多年后,一个带艺术生的老师告诉我,他当时最头疼的就是控制自己系的学生谈恋爱。算了吧,上面不开心。说到管理,没人管他。后来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没闹出什么大事,也就懒得过问和干涉了。
其他系的同学比较胆小低调,对学校的规定有所畏惧。他们谈起恋爱来,还得煞费苦心地掩人耳目,就像做地下工作一样。
因为艺术系和外语系的女生比较摩登,比较显眼,我们系的一些同学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比如某同学以喜欢音乐为名,假装向艺术系女生借乐谱。当它被归还的时候,里面有一封小小的情书。可能是女生不懂风情,也可能是想炫耀或者抬高自己,所以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让男生很没面子。
再比如,一个男生对一个美术女生一见钟情,随即展开狂热攻势。在围观的人看来,女孩的长相其实一般。比如,一个恶作剧者曾经在她背后给她起了“背”和“200米”的绰号。意思是她只能看自己的背影,或者从200米外看。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这两个外号太有才了。至于男生追她的动机,不清楚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是仅仅因为她是艺术系的现代女性。虽然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但老阎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浪漫是关于恋爱中的男女向往的元素。校园里对爱情的追求似乎更加明显和激烈。但虚幻的浪漫,在生活的现实面前,往往是脆弱的。比如我们系的一个男生爱上了美术系的一个女生。两个人相爱的那些日子,形影不离。但是毕业分配的时候,女生去了大城市,男生去了小城市之后,女生提出,两人结合的前提条件是男生必须调到她所在的大城市。对于那个男生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次假期旅行,一个同学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红颜知己。他们聊文学,聊生活,一见钟情。后来发展成了热恋关系。但他们相隔千里。为了解决相思之苦,鸿雁只能经常传书。为了爱情,这个同学毕业后一路跑到外地,当了上门女婿。但由于相处时间较短,双方对性格和习惯缺乏深入了解。在婚后的柴米油盐中,曾经的浪漫只能靠边站。如果磨合无果,他们的婚姻就完蛋了。
还有一个诗人般的同学,爱上了一个西北边陲的姑娘。他们的爱情同样热情浪漫。女孩回西北后,两人约定先领证。因为路途太远,交通不方便,女孩把结婚证送过来,让男方找个替身去拿。这位同学在我们班找了个随和的女生,假扮新娘领结婚证。但是好景不长。没多久西北姑娘就变心了,把相关的离婚证明发了过来。无奈之下,我们倒霉的女同学只好陪着别人去领离婚证。所以有人开玩笑说:“XXX惹谁了,一个脾气好的大姑娘,大学毕业前结过一次婚,离过一次婚。”
因为当时大学禁止约会,所以学校在制定分配方案时通常不会考虑情侣的因素。两地分居往往是大学里爱情的主要杀手。有一对跨年级谈恋爱的男生女生。女生大四,先分配到某著名海滨城市。当我得知男孩们没有希望被分配到那里时,女孩们写了一封深情而诚挚的信。虽然他们表达了绝望的心情,但其中的关键词是“分手”。
那个男生虽然不在我部门,但是因为是老乡,所以人脉很多。当他难过的时候,他给我看了那个女孩的来信。我发现那封信里有多达三张信纸,每张纸上都布满了疑似泪痕的斑点。于是,我安慰老乡说:“你别太生气了。我女儿对你还是很有感觉的。看这张信纸。我含泪写了这封信。”没想到他哥哥苦笑着哀叹:“哥哥你真天真,我还不了解她吗?”谁知道是不是她故意洒的水!"
对于一切众生来说,热烈浪漫的爱情,其实是一种脆弱的东西,经不起岁月的敲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分追求浪漫,我们年级学生的婚姻之路并不那么顺利。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级130多名学生中,除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龄学生在入学前结婚外,其余在大学期间开始恋爱之路的人后来都结婚了,达到20多人。无论如何,这个比例有点太高了。从绝对值来看,超过了20%。正因为如此,大学里我眼中的爱情并不都是美好的。
如果大学里的男女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追求,以现实为基础,以找个人过日子为目标,他们的婚姻会更稳固,更长久。比如我们年级有两个谈恋爱的男生女生,都是农村的,各方面都大致相同。而且两者对发行的要求也不高。毕业分配时,两人都主动提出去分配计划余额较大的相对偏远的地方工作。对于这种要求,学校自然乐于效仿,不管他们谈恋爱是否违反校规校纪。两人后来结婚生子,过着平静安稳的小日子。婚后生活至今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