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曲的学术思想
李咏不仅非常重视实践训练,也非常重视实践学习和实践性。他说,一个人不仅要读有益于身心修养的书,还要读对实际工作有用的书,对治国平天下有用的书。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读了这两本书,才能德、才、才兼备。
李咏也认为,读书不应偏颇,即使与学习不同,只要对人的身心修养有益,不妨采纳。他曾说:天地间有些道理,前面的圣贤没说过,后面的圣贤说过;有些儒生没说,那些非儒生偶尔会说。我们不应该因为人而浪费言语。只要他们的话是有益的,我们就应该接受,而不是拒绝。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指出不仅要读中国徐光启的《农业行政大全》和徐发仁的《水利法》,还要读意大利传教士熊三巴的《太西水法》。他主张把这些书的要点广泛张贴在农村和交通要道上,让普通人看到,让他们知道如何经营,充分发掘土地的潜力。李咏的学术观体现了他开明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李咏既反对学术门户观点,也反对真理只能被圣人垄断,普通人什么都找不到的传统观点。他说:天地之间的道理,不是前面的圣贤发现的,是后面的圣贤发现的;不要以为聪明人发现不了而普通人发现了,出身贫寒的人就发现不了真相。他引用了许多出身卑微的古人和明朝的学者为例,说明无论圣贤还是普通人,只要肯努力学习,都可以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今天看来,李咏提倡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真理,真是难能可贵。
李咏不仅主张读有用的书,而且主张学以致用,注重落实。他曾经说过:脚踏实地地走,不要踩空台阶。如果一个人只讲理论,而轻视实施,那就像走空了脚步,难免摔跤。这种重实践轻空谈的风格是李咏实学思想的重要特征。
其墓在陕西省周至县。
附:《悔罪自新》
天地之性,弥足珍贵。人也,天地之灵成为一体,即天地之性。这个性质的量大如天地;这种性质的精神与太阳和月亮是和谐的。这是无恶不作的最好,本质无瑕;人大多被气质所遮蔽,被情欲所牵,被习俗所约束,被时代所改变,被知识所诱导,失去了意识。渐渐剥离侵蚀,移向意识之流,以致卑鄙乖张,甘愿堕入小人之家,纵然是人,所作所为也离禽兽不远。这是自然的罪恶吗?然而,虽然是在小动物和动物的领域里,那些天性与天地和日月相融的人,却始终在固之末;人没有自己那么自信,所以忽略了自己的耳朵。像一面沾满污垢的镜子,光体无处不在;再比如宝珠被困在粪坑里,它的财宝没有丢。如果能加上刮、磨、洗、挑的工作,污垢就没了,光体之宝也就如初了。怎么才能少受损?
那些天生丽质又不肯学习的人,往往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了。之后,虽然很清楚有好事多磨,有仁义之心,但我还是会自责:“我一直这样。虽然我已经恢复了我的好做法,我还能相信谁呢?”不知君子小人人兽之分,只在一念之间。如果你一直做的是动物,一旦从现在开始改变你的画面,你就是人;我一直是个小人,一旦我从现在开始改变我的画面,我将成为一个君子。这个时候,不仅亲人爱我,朋友也尊重我,大家都服从我,就是天地鬼神也可怜我,保佑我。但是,那些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的人,几乎是想都没想。
古今著名儒家主张救世的方式各不相同:或“尊穷理”,或“立身为先”,或“心灵神圣”,或“自然”,或“复性”,或“良知”,或“处处体认”。虽然各家目的不同,但“悔过自新”二字始终找不到,总会为人们打开悔过自新之路,只是一直没有被揭示出来,所以当时讲课就费了不少口舌。愚以为不直接提“悔过自新”二字,目前就有依据了。所谓“心不乱用,工不杂作,丹福有粮,点石成金。”
或者说:“从以前的门派,都是发了深刻的言,直奔圣地,以圣贤看人;今天儿子言语浅薄,似乎对别人太过了。为什么不呢?”阿呆说,“不然。因为艳阳而丢失照片的人,会被云遮住,云开则阳光灿烂。故不可累圣人,减之则德。进避难所不是更直白简单吗?"
怀疑论者说:“六经四书浩如烟海,其中精粹难述。‘悔过自新’比它的微奥好?“不知易描绘‘风雷’之象,书之慷慨,书之创新,《春秋》之精微,以致礼为道,乐为舒,孔子曰‘不惧’,曾曰‘其严’。就像苏通和清囊,两者都是有效的药方,传下去是为了拯救世人的疾病,而不是为了在疾病之外有所收获。他说:“经文真的是养气平太平的道理。难道只是为了一心一意悔过自新?"愚公说:"天子若能悔过自新,则君之极建,天下平;“诸侯若能悔改,洗心革面,则侯杜真及国家必依之而治;如果大夫能悔过自新,那么大臣就会堂堂正正,一家人就会在一起;如果学者庶人能够悔过自新,那么他的道德生涯将会增长,他将得到修复。他怎么能负责呢?”
杀人必自割喉,学必以肯为重。悔过自新是千圣深造的关键。如果一个人没有做人的志向,向他学习也不错。
天地之间有些道理,比如前圣偶尔比后圣看得少,智者或庸人偶尔比他们看得少,但如果利用身心,就练成了证,有了耳朵。做一个平庸的人,对学习一无所知,孤独不安,准备着贫穷和悲哀。在夙夜,突然看到这句话。如果我能安定下来,如果我能自私自利,我就敢暴露给我的战友。如果你说平庸而不理会,你还是会讨厌穷女人的布,愿意把自己冻起来。
长者道:“人生为官,大多不过三五十年,但站在大街上却是千年不朽。”愚公说:“你若放弃悔改,改过自新,就不能立足,也不能走正道,却在众人耳中。”
现在的人达不到福善恶的道理。他们每修行一点点,就会被祝福,就会被祝福。不知道最爱天地的人是修德的人;受鬼神庇护的,也是善人之家。如果明朝的人都能忏悔,那谁也没有错;隐居忏悔,则无鬼责。从此,月圆之时,威震天下。可以回答天心,可以祈求永生,何乐而不为呢!
两首歌曲集简介
李清(1627-1705),字仲甫,陕西(今周)人,因其民歌、水歌而被学者称为二曲先生。李咏生于关中,一生主张讲学,受到关中学者的推崇。他与孙奇峰、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学,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二曲集》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王陆的思想》和《学习朱成理学的精神》是一部非常著名的教育哲学著作。所谓“学髓”,就是学习的真髓,这是学习最重要的目的。这篇论文是李咏给他的老师的一篇演讲记录,是根据老师的记录汇编而成的。有图有备注,图是李咏自己做的。这本书《血髓》有图有描述,风格就像周继毅的《太极易图说》。其书分为两部分,一是心性本体论,二是道德修养论。在本体论上,雪遂认为“生命的本原”(又称“精神的本原”)是人类和世间万物的根本。其实这个“生命本源”或者说“精神本源”指的就是“人心”。我认为它“充盈天地,贯穿古今,对它没有片刻的兴趣。”将得此,天地我立,万人我出,千圣贤比肩,一朝古今暮。“这种本体论思想继承了陆九渊的‘本心论’和王守仁的‘良知说’,主张精神产生万物,万物体现精神。这种心性论强调个人内在德性对道德实践的支配。”每个人都有这个精神源头,他心知肚明,可以用感情回应;我每天都不知道,所以我失去了权利。骑驴看驴叫百姓。"为此,本体是无为而无不为. "量全包,光全烛,顺全咸宜。”因此,雪遂提出了“无念之思即正念”的观点。所谓“无脑思想”,即没有物欲的思想,是完全符合“自然原则”的,是“独特的,不与物对立的”,是纯粹的自然原则,没有理欲的对立。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不是由道德实践的外在过程和结果决定的,而是由“思想”和“思想再理性的欲望”决定的”“也就是说,做你所说的,做你所看到的就好,但要做你所做的,做你所能做的,做你所想做的,做你所希望做的。有事可做,君子不与之。“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主观道德哲学,它把‘存自然,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推向了一种绝对的内心平静,要求学者坚守自己的根本,守住自己的真理,‘忘理、忘欲、不思、对镜、不迎’,只有这样才有本体,才有所谓的‘绝学’。叫做“大德敦化”。与宋明理学相比,基于这种本体论认识的功夫学,与明代王艮的“心斋”、聂豹、罗鸿先的“静而返于寂”、邹首义的“自畏”非常接近。功夫的起点是斋戒,斋戒是“神德”的重要任务。要同心同德,防非礼,要警醒,要维护道德精神的庄严。它的基础功夫是冥想。为什么坐着不动?”水是清的,珠是自明的,心是澄明的,所以必须以禅定为基础。“要求每日坐禅三次,黎明、正午、午夜在其前焚香,使心既“静而空——明而静”,又“动而空——明而静”,在身体未发育时和已发育时求“中和”。认为通过禅修,一旦达到“湛湛澄澄,内外无物”的境界,“本体”便可“生生不息,动静皆宜”,原形毕露。”至此,无圣人,无生死。“那就是,达到纯粹正义的境界而没有人想要它。雪遂认为这种境界就是六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由此引出了周以弥的“立竿见影”,程颐的“知仁”,朱的“尊穷”,陆九渊的“立其大先”,的“致良知”,陆九渊的。学这个就是学髓。另外,即使把古今图书著作全部积累起来,也不能算是学习,只能说是“玩物丧志”。“总之,李咏的“学精”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将宋明理学的心性论和“存理灭欲”的方法论推向了一个完全神秘的主观精神世界,这与他“慎独避世”的心态、不与清廷合作的决心密切相关,同时他的“学精”理论和功夫都在道德修养的实践中。(2)论以“悔罪自新”为基础的心性修养《两宋集》的悔罪自新理论认为,人性“以天地之理为基础”,“本质无瑕”。但因为“性情、情欲、风俗、时代”而逐渐被侵蚀、感动,以至于堕落为“小人”即使他沦落为“小人”,他的“本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比如一面镜子沾满污垢,玉体不缺席。“只要刮一刮,洗一洗,污垢就没了,依然光亮有光泽,没有任何损失。从古到今的学习,通过谈心来修身养性,是教人搔首弄姿,以明心见性的功德。基于这一观点,《悔过自新论》指出:“古今有不同的儒生主张救世。或以主尊穷为本位,或以大本位为先,或以心灵为圣本位,或以自然本位,或以复性本位,或以良知本位,或以各地认本位,或以修本位,或以知止本位,或以明德本位。虽然每个家庭的目的不同,但总没有‘悔过自新’二字,总为人们打开悔过自新之路。“以‘悔过自新’为标志的心性修养论,肯定了‘原初’状态下人性的本质,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习得和教育来改变的,但却得出‘人欲’绝对是坏的、恶的结论,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其清白之后,重归新日之路’。李咏指出,六经四书都讲“悔罪自新”的道理。只要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能遵循这个原则,就能达到修身齐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悔过自新”是学习的基本知识。”这是向一千个圣人学习的关键。如果你没有成为一个男人的野心,你将不得不学习它。“但是,如何使悔过自新的理论落实到心性修养上呢?文章指出,一个学者要注意这方面的知识,就必须“潜入头脑,仔细检查。“如果你有一个不纯粹在理智上的思想,那就是太过分了,那就是你应该后悔。如果有一口气稍微牵扯到懈怠,那就是不新了,就是要抖起来。如果你是一个没学过的人,一定要先检查他的身体,再检查他的心,后悔他的错误,断他的后续。也期望不会有不纯的想法,没有兴趣。这种悔过自新是一种内心的自省和修养,是一种自觉用封建道德精神的枷锁束缚自己身心的方式。如果你认为忏悔和改过自新使你的心智修炼到极致,你就会“后悔和后悔,使你什么都不做就能后悔;“新新,是极新。”至于悔过自新的努力,还是在于静坐,就像Xuemarrow里提倡的那样。“我们俩都重视这项研究。时间久了,日复一日,我追着书生,却什么也做不了,只好坐以待毙。静坐是古人工作的开始。“为什么坐着不动?因为“天地之理”不能聚,除非静,否则不能超验,“过与善略有界限,除非精,否则不能析”。只有静坐,摆脱“与人争利”,才能“知其几”,本性纯洁。”悔过自新》还列举了很多古今人的例子来鼓励他们,说明只要他们悔过自新,就会有成德的效果。总之,“悔罪自强”论主要着眼于宋明理学的道德自省与修养,旨在教人成全“人欲”,使外在的封建礼教完全自觉地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庙堂“完人”“圣人”。(3)在《两宋集》的大量篇幅上,阐述了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两个故事》一书中指出:“教育必须从学校开始,可以说没有教育就不可能在学校有教育。但是,教育不是空谈仁义,而是要了解这个心,体现这个理。“古今的心理学是一样的,但学习的目的和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一个是为自己学,一个是为别人学。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不求名利,不求被圣贤所弃,即以聪明为唯一辨别之道,无所依仗”。以及“为己而学,惟知此心,行此理,行此身。发此心之前先修炼自己。发出后检查。无非就是日常使用。只是学科的伦理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李咏认为,要想学习,就要以"为己"为宗旨,以修身治人。因为人生在世,“立业必有业,用世必有业。”所以,“一切人材都在讲学,一切风俗都在改变,一切乱象都在根治,一切工作都在进行。“为了德,为了民,别无他法。”要理解“为自己而学”,就要知道学术真假的区别。《二曲集》批判后世学术知识不清,开导灵异。“我的父亲和哥哥是监督者,我的老师和朋友是向导,我受到事件的鼓舞。我的孩子的学习并没有超越名利。况且我也不知道学校为什么要设,读书为什么要设。”学术的不确定性使得“为民之学”以学术杀天下后人”;而“为己之学”愈演愈烈,“人心不正”,“治不昌”因此,《两宋集》认为“今学必经。学术知识使人才蓬勃发展。人丁兴旺,风俗端正,治理和谐。“澄清学术的目的是为了治乱。以及“世界的混乱是由人心的邪恶所统治的;人心之恶,来自于学术的光明,学术的光明,美好的事物。”在这里,李咏把学习的正确性归咎于统治者对学习的提倡,指出近代的统治者所“加义”的,不过是“为了奖赏而在课堂上考文”。有鉴于此,李咏在《要紧事》中指出:“夫天下之大基,是人心;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提醒全世界的人更有帮助了。但是,要想唤醒人心,就要学术。这是今天的首要任务。”“二曲集”的学术含义是什么?或者应该用什么学术来“提醒世人”?这就是所谓的“明体应用之学”。在《答问》中,文章指出:“能明万物,达天者,谓之儒;服务于经济学的业务,参与天地,这叫学问。”"儒家之学也是适用于明朝的学问."具体来说,“其实道家就是儒家”,“穷理则通识,反之则通悟性,实践论;向外伸出手,那么事情就会完成,嵇康就会群居。夫意身适用。”在富平答问中,他还指出:“六经四书,亦宜儒。”但读六经四书能否达到“明体致用”的目的,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方法。如果没有明确的学风,研究再深,作品再丰富,也不过是自吹自擂,卖弄风骚罢了。再如,它碎片化于众多理论之中,埋没于训诂之中,“实用于通俗之学之口耳。”这种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是达不到“明了适用”的目的的。读四书六经,应用不清,其方法主要是追求“杂”。什么是“杂”?即“取之不尽,用之不深。虽知丰富,行远为好,此杂学也。”凡是杂儒,服务精神有用,琐碎事务无用。“明道处心积虑是不够的,世人杀东西也是不够的,也只是枉然。”这些学习方法都不能明确应用,那么方法在哪里呢?《二曲集》虽然成书于清初,但清朝统治者极力推崇朱成的理学,却猛烈抨击王阳明学,同时试图在士人中贬低阳明学。本案中,李咏认为阳明学、学只是“适用于明式之学”,富平答问指出后世学者不擅阳明学、学,认为朱学水火不相容,这是相当错误的。阳明学具有“澄清文体”的功能,而斋藤优子学派具有“应用”的意义。所以“是必要的,使良心对本体清楚,主敬穷救审的时候到了。”从略有所思到谨小慎微,从视听言行到改版,平凡内外,姚江和考婷的宗旨不可偏废,上下学达到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明白白地应用”。李咏认为,学习能否建立在“明体致用”的基础上,关系到儒学的光明前途。”儒家有明有暗,不仅仅是因为文士风的兴衰,更是因为人民与世界的团结。儒学若明,则士子学之,适用于明朝之正当事业,则存其位而有为,民得其利,而世局何乐而不为?如果说儒家是阴郁的,那么读书人的进攻者,背诵篇章的最后一技,毫无防御可言,无所作为,为民无所依靠,但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对吗?"由此可见,《二曲集》所论的"明心、体纪、修身"就是所谓的"明体、适用"之论,其作用和意义在于"治乱世"、"醒世"。(四)《体式中的应用》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案在《体育全能学》中,学习分为“体式中的应用”和“应用”。属于明派的学术有象山集、阳明集、龙溪集、近溪集、慈湖集、白沙集,被认为是“明派中的明派”。此外,还有《二程全书》、《朱全书》、《朱子文集》、《伍康斋集》、《薛读书录》、《胡经斋集》、《罗正安扩志》、《鲁语录》、《冯集》等。这些都是“明朝的功夫。”并指出:“从香山之书到慈湖之书,可以明心之性,倾吐之,读之有道,可以明道之大源。我先生于是天天读程、朱竹庐、康斋、等集,为的是尽心读书,收护本帖,努力与本体结合,从现在做起。上学,内外兼修,始终如一,将成为现实。“除上述作品外,尚有邹东阔集、王心斋集、钱序山集、薛仲礼集、耿天台集、鲁呻、辛复元集、韦庄曲集、周海门集,亦可作为参考资料。适用著作有:大学、《宜颜补》、《文学通考》、《陆氏政事录》、《辛复元的横门琴与诗话》、《景尧诗》、《吴北之》、《史静八纲》、《子简纲》。指出:“以上各种都与咸经济有关,应集中精力逐一研究。“从上面列举的学术著作来看,《二乐集》所提倡的‘明道应用’理论的所谓‘体’是指道德心性的培养,而‘用’则是指治国平天下及其相关的政治、军事、法规、农田、水利、地理等方面的应用。每本书后,李咏都写了评语,指出每本书的性质和意义,以及在“文体”或“应用”中的地位。这些都体现了李咏的学术价值取向。最明显的是,他把陆九渊、等人的作品视为“明体中的明体”,而把二程、朱的作品视为“明体中的功夫”,体现了他对“心学”的执着。李咏在《答顾宁仁先生》一书中指出:“明道刻意想到身体,在屠戮世间之物时,自以为真实实用。“明道有必要刻意借世杀事,而只辨古今疑言,考据训诂,或求于言耳之间,只求其终。可见,李咏虽然大谈道家的心性修养,但指的是实用性。特别是在“适用类”中,他将《史静要》、《武备志》、《农政全书》、《水利全书》、《太西水法》、《地理风险》等书籍纳入教材,体现了他对实用知识的真正关心。例如《史静要》一书,其内容涉及垦荒、水利、盐政、国家规划、选将、训练、车制、火攻等方面。《武北志》的内容包括古今战争和用兵方法,其中《孙子》、《伍兹》、《纪效舒心》、《练兵史记》都是古代兵家的经典著作。《农业行政百科全书》、《太西水法》都是当时新出的科技书籍,他将其收入教材,说明他的“适用性”是建立在实际应用的基础上的。在《读书时报》一文中,李咏给学者们列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清单,有34种书目,还提到了几十种书目作为参考。《二曲集》不仅列出了如此详细的书单,还指出了每本书的意义。而且在《关中书院公约》、《学程》等文章中,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结构,根据教学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的心理特点,收录了有价值的教案,对学习顺序、知识和心理准备、教学方法等作了具体的说明。在教学原则上,岳徽、薛城提出了“力求创新”、“静坐清心”、“自收”、“设问思明”、“相结合”等教学原则。《二曲集》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部杰作,应该说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在学术思想上,主张应用清正之风,应用真实之风,以学宰事,以会集,以致用之学为读书目的,批判了当时士人的空疏学风,既保守又实用。在价值取向上,他倾向于学习王陆的思想,主张学术兼容,并在“明了适用”的原则下改造教育内容。这些应该是肯定的。但《二宋集》所倡导的禅定、悔罪自新、体悟等道德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带有神秘的唯心主义色彩和封建禁欲主义的本质,与明末清初的反理学启蒙思潮格格不入,显示出其落后性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