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珏简介,人物介绍。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马珏的知识,也是回答分析。如果你能解决你想知道的问题,关注这个网站。

鲁迅最喜欢的北大之花比林还要漂亮。他为什么选择嫁给一个普通的科员?

民国时期的文坛,很多趣闻轶事都比现在的娱乐圈有趣。比如“校花”就从“校花”变成了这个时代的明星。有很多人因为一张校园照而在网上走红,但民国时期,“校花”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严幼云,复旦大学之花,出身名门,浸润富裕之乡,气质儒雅;王映霞,杭州女子师范学校的校花,被誉为“杭州第一美女”,迷倒无数才子佳人;清华校花郑袖有一个美丽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法官,后来她嫁给了著名剧作家曹禺。

马珏,北大公认的美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马玉藻和母亲陈德新都是著名的学者。他的父亲是14年的北大中文系系主任,与章太炎、蔡元培、鲁迅等文学巨匠有着深厚的友谊。北大红楼里有两个“好先生”,一个是校长蔡元培,一个是马玉藻。

马甲与北大百年历史密切相关。除了马毓藻,还有“四马”马恒、马健、马准和马立安,他们也在北大,致力于教育事业。马家四代人都在北大读书。2012年,马玉藻的曾孙女孔涛回到未名湖,正好是马玉藻受聘北大教授一百年后。

生在这样的家庭,大家可以想象,马珏的校花之所以得名,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长相,更是因为她优雅的气质。1910年,马珏出生在日本东京。他的父母当时都在国外留学,后来都回国了。自然,马珏也回到了中国,然后就有了和鲁迅的绯闻。

鲁迅先生作为正面人物,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必须是“完美”的,不能有任何暧昧的感情。但其实鲁迅也是个男人,欣赏漂亮有才华的女孩子很正常。至于是否涉及歧义,人们只能有不同的看法。当时马玉藻在北大工作,鲁迅也被聘到北大。他们是同事和密友。

在马珏进入北京大学之前,他已经变得苗条和优雅,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1915年,还在孔德学堂读书的马珏,第一次在家里见到了鲁迅,于是写下了《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一文,发表在孔德学堂训诫上。文章的内容很有趣。可以看出,马珏是一个真正有气质的女孩:

“在这些小说中,最受欢迎的是鲁迅先生。我看他的作品,很多就像和孩子说话一样,很开心,一点也不客气;不像别人,说一句话要想很久,看是好是坏,对得起还是对不起,鲁迅先生不是……”

马珏说,以前没见过鲁迅先生,想象他是个“像孩子一样的老人”,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没想到,我第一次见到15岁的鲁迅时,他“穿着一件灰绿色的长衫,一双破旧的皮鞋”,手里拿着香烟,看上去总是“苍老而呆滞”。我非常惊讶。原来他是个“像老头一样的老头”!

当马珏在书房里急不可耐地要离开时,鲁迅突然主动问她有没有读过《桃花运》这本书。马珏摇摇头,鲁迅说,这本书在外面不容易买到,他那里还有一本。如果她想看,她可以自己带过来。

所以过得很艰难,因为按照马的规矩,年轻一代要看福建。结果鲁迅坐了几个小时,马珏还年轻,只觉得自己在等“麻烦”。最后,鲁迅站了起来,马珏跟在他后面。鲁迅转过身来说:“有空叫人给你送来!”

马珏有点尴尬。他在大门口送走了鲁迅,然后转身进了房间。他还不忘心里想:鲁迅先生原来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发表后,鲁迅也看了。他非常高兴,称赞马珏写得好,并愿意说出真相。他还把这篇文章收入鲁迅的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并经常给马珏送书。

就这样,鲁迅和马珏开始了长达67年的书信往来。马珏在《鲁迅日记》中被提及多达53次,其中有28封马珏致鲁迅的信,13封鲁迅的信。每当鲁迅去马家,在时,一定要和她说上几句话,也去鲁迅家和父亲玩。

值得一提的是,马珏在填报志愿时,也问过鲁迅的意见。1926年,马珏写信告诉鲁迅,他想学农业。鲁迅很快回信,表示支持她自己的想法。两年后,马珏被北京大学录取。因为马毓藻想让女儿为女权努力,所以转学到政治系。当时,鲁迅非常关心,给她取名,注意到她生病了,而且马父女经常去看望鲁迅,这使鲁迅非常感动。

在北大期间,马珏就是被追捧的校花,被形容为“美如大理石雕刻”,让燕京、清华的校花“没有色彩”。据说每天悄悄发十几封情书,时间长了还能增加装订成本。论长相,可能比民国女神林好,但的人生路线和林完全不同。

也许她的个性是低调的,她喜欢文学和艺术,但马珏并没有像她父亲期望的那样成为一个大人物。1933年,她嫁给了杨,一个年轻英俊的天津海关关员。因为她是校花,马珏当时很受关注。《北洋画报》多次报道的个人照片和结婚照被刊登,上海的鲁迅也收到了马家的喜帖。

知道马珏结婚了,鲁迅不再给她送书了,可能是出于某种防范意识。杨和夫妇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都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马珏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他一生默默无闻。杨也平淡了一辈子。也许马珏,作为一个选美皇后,并不想出名,但有一个稳定的爱情。

无论如何,马珏在鲁迅先生那里的受欢迎程度肯定是非同寻常的。她聪明,漂亮,性情真,不高调,不求财。平凡也是美好的。的美没有林的惊艳,但却是民国的一道亮丽风景。

鲁迅先生暗恋的北大之花马珏有多美?

清末民初是一个盛产美女和女神的时代,用美女如云来形容那个时代是相当恰当的。如、、林、陆小曼、夏梦、尤敏、、阎幼云、阎、、、胡蝶、张爱玲、郭婉莹,他们的老影子,他们的传奇,让人向往。

著名作家吴组缃先生曾回忆说:“在20世纪20年代,老首都的两所美国气味的燕京和清华在选举‘校花’或‘女王’时很受欢迎。北京大学没有沾染这股风气,但是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女生马珏是公认的‘女王’,在北京以九城闻名。燕京、清华的校花,不禁为‘粉中无彩’感到惭愧。”北大女生马珏,是鲁迅先生曾经喜欢过的北大美女。

马珏是浙江鄞县人。他的父亲马玉藻和母亲陈德新都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两人都是1903考取官费留学日本,马宇藻就读于日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陈德新赴日本慕白女子大学学习博物学。

1910年,他们的大女儿马珏在东京出生。马珏的父母努力学习了七年,一起毕业。1911马毓藻回国后,任浙江教育厅巡视员。1913至1915任北京大学教授,研究院国学导师,教授音韵学。从1921,任北京大学国学系主任。

马玉藻的女儿马珏非常漂亮,被称为北大的“校花”。当时校园里流行一句话:“马玉藻对北大有什么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不幸的是,马珏留下的清晰照片太少,我们只能从别人的口述中想象她的美丽和魅力。

马珏有多美?一位在马屿藻学外语的朋友曾称赞它“美如大理石”。据说马珏在北大读书时,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情书,甚至连装订费都不算。

马玉是70年前的北大校花。谁知道她晚年发生了什么?谢谢你

马珏晚年和三个孩子住在一起。她从未离开过大陆。她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后来和丈夫住在山东枣庄。她能够自己做家务和做饭。1994年,马珏逝世,享年84岁。

鲁迅最喜欢的女学生是民国北大之花马珏,马珏是北大教授马玉藻的长女。马珏看上去非常漂亮,苗条而美丽。从当时文人的赞美中可以看出马珏有多美。

一位著名学者曾这样称赞她:“20世纪20年代,在“校花”或“皇后”的选举中,盛行的是旧都那两所散发着美国气息的燕京和清华。北大没有被这股风潮玷污,但是北大政治系的女生马珏是公认的“女王”,在京九城里小有名气。燕京、清华的校花们不禁为“妆容无色”感到羞愧。”

似乎马珏是,如果她只是转过头微笑,有一百个法术,许多学校的花朵是无色的。

北平曾流行一句话:马玉藻对北大有什么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

北大的男同学们都暗暗称马玉藻为“老丈人”。

马珏父亲马玉藻的一位朋友曾称赞马珏:“她像大理石一样美丽。”

据说马珏在北大读书时,每天至少收到十几封情书,甚至不惜装订成册。

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时,他和马珏的父亲马语藻是同事,两人很合得来。鲁迅经常去马珏家,和马珏的父亲聊上半天。

1925年,15岁的马珏写了《初遇鲁迅先生》一文,发表在1926年3月的《孔德学校学报》上,这是马珏参加的学校刊物。

鲁迅先生来到孔德学校,看了那一期《孔德训讯》,非常欣赏。他称赞马珏写得好,并说马珏写的是真的。后来,鲁迅把这篇文章收入他自己编辑的《鲁迅作品及其他》一书中,并把这本书寄给了马珏。

几天后,马珏的父亲带马珏去了八道湾鲁迅的家。从此,鲁迅去马珏家,经常问起马珏;如果马珏在这里,请非常关切地与马珏交谈。

马珏和鲁迅也多次通信,从1926年1月3日到1932年2月5日,通信长达六七年。

鲁迅先生几乎给马珏回了每一封信,遵照指示,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据有关资料显示,马珏的话在《鲁迅日记》中被记录了53次,其中包括马珏给鲁迅的28封信、鲁迅的13封信和其他书籍。

如花似玉的没有嫁给富家公子,而是嫁给了天津海关工作人员杨,并给鲁迅先生送去了结婚请柬。马珏结婚了。她结婚后,鲁迅先生不再与她通信,与她没有联系。

和杨的婚姻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北洋画报》还刊登了他们的结婚照。但估计鲁迅没有参加她的婚礼。杨对的追求是真心实意的。当和杨结婚时,还没有大学毕业。

似乎所有漂亮的女人都早婚。但凭着天赐的恩宠和不加掩饰的紧追不舍,早早走进了婚姻的大门。

鲁迅喜欢把他写的书寄给马珏,但在马珏结婚后,鲁迅就不再给她寄书了。李说,“有一次他给我们送书的时候,他让我们给她寄一本。我一说起她结婚的事,我老公马上严肃地说,不用再送了。”

马珏和她的丈夫有三个孩子。她一生从未离开过大陆。她曾在上海少儿图书馆工作,后来跟随丈夫到山东枣庄生活。她可以自己做家务和做饭。1994年,马珏逝世,享年84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马珏(鲁迅先生挚友的女儿)

鲁迅日记中提到53次的这个北大“女王”是他的暗恋吗?

鲁迅日记中提到53次的北大“女王”,是鲁迅暗恋的对象,很喜欢她。鲁迅提到的北大女王马玉,比鲁迅小29岁。马玉的父亲是鲁迅的朋友,但鲁迅可能认识马玉。

马玉15岁的时候,鲁迅其实见过马玉。可能那时候鲁迅对马玉还有点好感,但马玉太小了,还是个孩子。马玉也写过一篇文章,就是第一次见到鲁迅之后,写了一些话,对鲁迅说的话是对的。也正因如此,鲁迅非常推崇马玉。鲁迅对她有别样的感觉,对她很好。每次出新书都会送她一本,可见鲁迅喜欢马玉,只是不知道马玉对鲁迅的看法。

而且在鲁迅的日记里,马玉被写了53次。当一个男生在日记里写了一个女生那么多次,其实是那个男生爱上了那个女生,所以鲁迅一定是爱上了马玉,而马玉并不知道,鲁迅也没有向马玉表白。马玉结婚后,鲁迅才不再和她说话,日记里也不提。我觉得鲁迅也是很隐秘的。如果他能表白,也许马玉对鲁迅有好感,也许马玉和鲁迅能在一起。也可能是因为鲁迅觉得和马玉年龄差距大,使得鲁迅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不敢说,只敢在日记里表达。如果我是鲁迅,我一定会说出来,不然放在心里很难受。表达爱意是好事。

所以鲁迅在日记中提到53次的北大女王马玉,其实就是他暗恋的对象。如果鲁迅当时向马玉坦白,也许就不会是那样的结果。

对玉的热情与感情无关,鲁迅、张中行、马珏

张中行先生在2006年出版的《负玄三则》一书中有一篇《马珏》。

他写道:“我是1931考上北大的,我选的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马友渔先生是马珏的父亲;马珏在政治系读书,有个很棒的帽子,‘校花’。”

吴组缃教授回忆红楼往事时说:“上世纪20年代,燕京和清华两个美国气息浓厚的古都,盛行选举校花和皇后。北大没有沾染这种风气,但是北大政治部的女生马珏是公认的‘女王’,在北京四门九城、燕京、清华都赫赫有名的校花,不能不感到内疚。”言语中带着无比的自豪。

当时大学校园里流行一个笑话,说马友友对北大最大的贡献就是生了一个女儿,马珏。正因如此,他被戏称为“国民岳父”

曾经住在北大红楼附近的杨沫说:“我还记得北大校花马珏跟我学过昆曲。跟一个漂亮的姑娘学我最喜欢的昆曲,我就更开心了。”杨沫本身就很美,可以称马珏为“美少女”,所以毫无疑问,她真的很“美”。

马珏的“花”绝不是绣花枕头或美丽的花瓶。她的天生丽质和她的气质是相辅相成的。她的父母都是留学有成的海归。她从小就看到书,闻到书的味道,听到读书的声音,是一个被书养育的美好家庭。

在马珏15岁的时候,萧何刚刚露出他的尖角,写了一篇散文《初遇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看后赞不绝口,还收录在自己主编的《鲁迅作品及其他》一书中。

如此内外皆美的“校花”,自然成为北大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张老先生在书中回忆道:“在我看来,有些人只是为了有说话的机会,或者想‘闻一闻香味’,而尽可能地坐得离她近一些。正如她在后来的文章中所说,她经常收到求爱和求婚的信。至于我,可以说是才华横溢。我看不到里面雍容华贵的宁静,但我了解自己,也为自己感到羞愧。所以,* * *进出红楼三年(她1934离校),我从来没有坐得离她近,所以没有说话的经验。”

张老先生的这番话,是对60多年前“校花”的回忆。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有久远的往事都是朦胧朦胧的,但“花”在我的记忆中却是鲜活的。他没有描写“校花”有多美,而是从“某些人的反应”的角度,体现了她的妩媚动人,有点像乐府里写美人罗敷。

“有些人”敢“挨着她坐”甚至“闻香”。张老师看似敬佩那些人的勇气,实则透露着一股酸意。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内心安静”的人。即使今天想起来,我依然没有放下三年的“不亲近”“不交谈”,有点后悔,甚至后悔,但我只恨昨天发生的事。

没想到,60年后,我和“校花”有了一次亲密接触,难得的和美女独处的机会,是上天给的补偿?礼物?虽然“校花”早已褪去往日的美丽,但毕竟曾经辉煌过。张先生有点“然而我疯狂地打包我的书和诗”。

张先生确定衣服鞋子都很整齐,就用剃刀把嘴刮干净,径直走了。然而,他

他说:“在遇到她之前,我觉得有点沉重,不是因为她所有的美貌都变成了白发,而是因为她变了这么多。就她的外貌而言,过去她在所有人之上,现在她在所有人之下。见面后,没想到心情变得更重了。”

他补充说,“在我们见面之前,我想她一定是说了几句客套话,然后端茶送客。见面后,我才知道她是另一个极端。她很怀旧,拄着拐杖从另一个房间搬了出来。她一走近,就‘手牵手,含泪相视’。谈起来,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有说不完的深情,有说不完的肺腑之言,与今天的各种花花草草、明星大相径庭。”

这种情况让两人都想起了“无奈花落”的悲伤。

鲁迅先生似乎比已故的张中行先生运气好得多。他和马幼玉是密友,你们来往频繁。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邻家女孩的时候,鲁迅先生作为马家的客人,已经见过两千斤了。

自从马珏的文章《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发表以来,纯粹的、坦率的文字已经成为一种媒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年龄相差27岁的人在精神上越走越近,成了灵魂伴侣。

鲁迅先生特地把马珏命名为“仲父”。是马家的第二个女孩,“钟”就是两个的意思,很好理解。那个“套装”是什么意思?很难猜测。

在鲁迅的日记中,马珏的名字出现了53次。_饺子定制1926到1932,* * *发了四十多封信。鲁迅先生和别人交流时,经常提到马珏。1927 5月17日,我给许广平写信,说:“今天下午我要去未名社。我又去看那个年轻的渔夫,但他没有回来。马珏因病在医院住了很多天。”十天后,他在信中告诉许广平:“晚上我在年轻的渔夫家吃饭,马珏还在生病,所以我没有见到他。病情不轻,但据说没有危险。”对于这个他称之为“仲父”的女孩,他的关心溢于言表。

在他们交往期间,每当鲁迅先生出版新书,他都会把书寄到马珏,直到马珏在1933年结婚。他在解释给朋友送书的事情时说:“我今天在上海寄了六本萧伯纳的书。还有一本书要送到马珏。这时我才明白,她已经结婚了,别人经常送书好像也不好。”

鲁迅先生对小梅马珏的感情,后来在萧红身上再现。那是1934年底,漂泊在上海的萧红在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先生故居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成了每天的常客。

萧红一到,鲁迅先生一贯的横眉立马放松了,笑声在小楼里响个不停。不管在写什么,做什么,都会放下来和小红聊天。经常聊到深夜,鲁迅先生上楼加袍,下楼继续聊到最后一趟电车关门。鲁迅先生要被送到铁门外。即使下雨,门口招手的桥段也不能省略。

鲁迅先生为了给萧红找发带,对许广平的配色不满,甚至拉下脸骂妻子。鲁迅先生破例津津有味地吃着萧红做的韭菜盒子,不肯放下筷子。

有一本萧红的传记。作者写道:“总是串门,真的会打乱人家的生活。他们离开的时候,女主还要陪着笑脸,陪着时间。后来,许广平也觉得有点累了。”恐怕不仅仅是“累”。能看到鲁迅先生高兴,许广平只能勉强一笑。

1976年,张中行先生去苏州闲散,经常去小店买酒。“卖酒的是个年轻女人,顶多二十来岁,又高又瘦,可能是入行时间长了,面对顾客还是会脸红。她不会说普通话,我也不懂苏州话,所以我们交流的时候只能用形而不用音。比如买哪个,就是黑板上写着买哪个,然后我们伸手指,一个买一两个,一个买两两个。然后付钱,她给零钱,总是点头微笑。就这样,我们的交往,总是不下十次,没有聊过一句话。后来回想起来,在苏州住了半个月,在苏州住了很久。

苏州人杰地灵,古迹众多,对记者来说相当可观,无法细数。但这本回忆录,虽然出现过几个沈复和刘的名字,但几乎是一代人的事,偏偏这个“无名少女”就用了这么多笔墨写出来。对它情有独钟。

而且这篇文章是二十年后写的,但“高瘦”、“脸红”、“点头微笑”等细节依然让人难以忘怀。同时颇有几分担忧:“近二十年过去了,她还在那家店吗?”江山不改,岁岁不乱,就该升任主人?"

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文人对玉的热情,并不因为这种独特的身份而显得忸怩和隐秘。而是带着一颗赤子之心,率直,天真。于是,这位学者对玉的热情变得可敬而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