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英语作文来解释中国海员现在的社会地位。

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导。由于洋务创始人的封建腐朽,运动本身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产生了资产阶级的新生力量,把中国一步步引向近代。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推迟了许多年。在社会发展方面,洋务运动是成功的,贡献很大。

关键词:洋务运动

中国现代化

“指南”

主观和客观行为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要看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枪,但没有打响,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争论。关于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不同时代对社会环境的侧重也不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对此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以改造和加强中国从封建走向现代化;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负面多于正面,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改革。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学者们或许可以用经济权重来衡量其历史作用。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来表达一些看法。

1.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门槛。

(一)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转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与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必然的。1860年,恭亲王一心等人呼吁设立“丞相府”,得到清廷批准。从此,清政府的外交事务大部分由易信主持,文祥从中策划,形成了中央洋务派。“总理府”是清政府专门处理中外一切交涉的机构。它还负责贸易、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借贷、主办文同博物馆和派遣留学生。它有五个单位: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和海防。1873年,各国派遣使节与清廷正式建交。从1877开始,清政府在英国、法国等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个领事馆。使领馆的设立逐步完善了清政府的外交体系,进入了国际社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总理衙门下的史静文同博物馆也培养了许多外交和翻译人才,洋务学堂也在当地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交流的发展。总理府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中国第一个处理外交事务的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央外交机构现代化的开始。近代外交制度的出现是洋务运动的先导。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现代化。

面对“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曾、李等人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科学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将确立洋务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中体西用”。它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主体,辅以近代西方文化,具有保留中学和提倡西学的双重性质。由此可见,洋务派反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迈出了倡导西学的第一步。它不仅主张引进西方军舰和大炮,声光电气化,兴办工厂,开采矿藏,建造轮船和铁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教育、商业、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大国”不复存在。1861,冯桂芬在《校中抗议书》中说“人不如洋人,地不如洋人,君民不如洋人,名不如洋人”,要“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是一种革命的态度。理论上,他们以这种思维模式将内容合法化,肯定西学所指向的世俗价值及其传统理论价值所无法替代的实践功能,承认西学确实超越中学,从而动摇了“礼仪第一”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权威地位。毫无疑问,“中体西用”的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使中国人迈出了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步伐。

(3)军事领域的现代化

军事领域的现代化包括创建新型军队和建立现代军工企业。洋务运动被洋务派称为“自强新政”。他们认为必须首先训练自我提高的技能。1861年,易信等人邀请八旗士兵使用洋枪,这就是开端。后来在天津、广东、福建等地,又聘请洋人用西方的方法训练,其中以湘军和淮军最为活跃,实力迅速增强。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时,淮军已经发展成为清军中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基本使用新式前装火枪。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役中,洋务派认为打不赢的原因是装备差。清政府开始建立新的海军,从65438到0863向外国订购船只。1870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新建海军,福建船政建造的船只全部归他管辖。组建了新的舰队,以保卫闽台为重任,除马尾军港外,还以基隆、澎湖等要塞为基地。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后,清政府进一步加紧筹建海军的活动。15年5月,丞相衙门规定1879年组建北洋、南洋、岳阳三支海军,1879年独立成立福建水师。中法战争前,清朝显然维持着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大海军。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海军衙门”。实际主持人是李鸿章,他加速发展北洋舰队,购买铁甲船。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组建,新船25艘,成为晚清最强大的舰队。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在各个军港修建沿海堡垒。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不息,不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不如找工具做工具”。这一观点反映了洋务派的相同观点。因此,洋务派特别重视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建立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以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为开端。1863年开始买机器,办机械厂。从60年代中期开始,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家:1,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东亚最先进的机器兵工厂,工厂内还开办了机械学校,培养机械工程师。2.1865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3.左·于1963年在福建马尾创建福建船政局,邮编1864。4.天津机械局成立于1867。5.1889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厂。除五大军工企业外,山东、湖南、四川等地还建立了机器局,制造西式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

经济领域的现代化

洋务派在创办军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他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实现自强的。洋务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营民企,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除了在上海设立总办事处外,招商局还在国内外19港口设立分公司或开通航线,不仅经营内河航运和沿海航运,还开展远洋运输业务。2.开平矿务局是李鸿章创办的。在上海,该局吸收私募654.38+0万股,年产量在654.38+0.894达到2000吨。90年代初,工人增加到3500多人,生产的煤炭不仅供中国海运局、天津机器局和北洋水师使用,还大量出售。3.电报总局是李鸿章创建的。电报总局“经营数十年,遍布各省,方便万里官商”,形成全国电信网。4.上海机器织造布局,李鸿章计划建造它。到1892,每晚已经生产了600块布,市场相当顺畅。1893年在上海、宁波开设了10家分店。5.张之洞规划的汉阳铁厂,1893年底完工。* *有10工厂,1890建大冶铁矿,后开江西夏县马鞍山煤矿。除了以上,洋务学堂还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铁路。到1894,中国铁路总长447公里。这些洋务企业多为官商合办,初始资本多为私人股份吸收,因此机器生产在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比如上海机织布局开始建厂的时候,就派人去美国买机器,包括轧花、纺纱、织布的成套机械。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大纺纱,给英国添置机器。当时无论纺织、钢铁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了机械工业企业。虽然当时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但毕竟生产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使得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五)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

中国的产业工人是先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的,中国近代第一代产业工人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受雇于外国船只的中国海员。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其在中国的军事工业和近代民族企业的工人数量日益增加。到1894年,洋务企业工人数量达到中国工人总数的37%,产业工人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官员,他们作为清政府的重要官员,直接投资兴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由那些投资官商企业的洋务派或与洋务派关系密切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他们构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阶级,他们大多拥有大规模的企业,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中,资本家普遍采用机器生产,中国的社会生产和阶级结构现代化由此开始。

西化的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上述方面,它还使中国在许多其他领域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如教育的现代化和中国早期现代化城市的形成。总之,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入了现代化的门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它的开拓性和自然性的社会发展,我在想中国的现代化会推迟多少年,推迟的结果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像朝鲜那样,外国侵略者篡位的悲惨局面。

第二,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化,但洋务创始人的封建主义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

从思想理论上分析,洋务派本身就是封建统治者,洋务活动的目的是“求强”、“求富”,以挽救清朝的统治。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幻想是用西学保卫中学。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面对“千年巨变”做出的选择。他们的现代化是被迫的无奈之举,他们不希望中国发展成为真正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体西用”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发展不允许,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

事实上,一方面,腐朽的洋务派一直惧怕外国侵略者,总想妥协让步,以换取与列强的和平。事实证明,外国侵略者绝不会使中国真正繁荣,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洋务派的现代化措施或破产或停滞,或被外国资本收购。以近代陆军中的北洋水师为例。1888北洋水师建成后,不再增加舰艇,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1891年后停止枪支弹药。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不仅总吨位落后于日本,而且舰艇老化,行动缓慢,火力差,缺乏快艇和速射炮。在现代军工企业中,所有的局、厂都不是独立的企业,而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封建官僚衙门的陋习,腐败不可避免,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成本高昂,管理混乱。江南制造总局的非生产性费用占很大比重,福州船政局的“薪工食”占总经费的80%。在近代民营企业中,洋务派既是企业的创建者和保护者,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压制者和抑制者。比如李鸿章抵制死忠势力的攻击和批判,在政治上保护他们,在经济上给予他们支持。但洋务派以官方监管的权力控制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其中一部分以“商人服务”为由,为清政府的特殊需要服务。在封建官僚的制约下,这些企业很难获得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由发展和竞争的能力。所以这些企业经营了20多年,势头很大,但收效甚微。

第三,洋务运动的现代化虽然在主观上停滞不前,但在客观作用上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随着洋务的兴起和发展,一些依附于并积极参与洋务的开明学者,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乃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了解日益增多,也感受到了中国的落后。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进行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和繁荣的国家。这些思想形成了现代民族主义思想。这些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西方国家繁荣的根本原因。随着经济和形势的变化,他们逐渐从洋务派堕落,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即早期改良派或改良派。他们是新资产阶级的代表。旧的东西在消亡,新的东西在不断地从旧的东西退化。社会发展总是这样。新的社会力量的诞生必然引发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证明,没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就不会发生很多年。洋务运动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实力。虽然主观上不是以引领中国走向近代为目的,但客观上却是一步步引领中国走向近代。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门槛,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使中国由封建向现代过渡。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失败是对运动本身和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巨大贡献,它成功地把中国的历史推向了现代化。

主要参考资料和材料

1,冯桂芬《西学东渐》与《学派》

抗议”;

2.金《现代化与中国近代史》、牛大勇《中国现代化进程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版,第12页;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4页;

4.张之洞《劝导》254页;

5.《郑集》第一卷;

6.李昌黎《先知的悲剧》,林雪出版社,5月,1993,第35、38、40页。

7.《李文忠全集》,带草稿,第17卷,第17页,第9卷,第34页;

8.《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6页。

9.《龚全集纪念》,第26卷,第6、7页,第27卷,第149卷;

10,准备洋务的全部经过,咸丰朝,卷71,卷8,2700页。

11,《洋务运动》第七卷;

12,《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出版,4月第4版,1994,125-167页,等待李侃。

13,《中国近代史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1997,129-159页,郭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