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教授在驱逐中国留学生时充满“怨恨”?

原文转载自虎扑论坛拒绝节奏感——解析一位美国教授写给一位中国学生的信

唐纳德·特朗普

这几天,一封所谓的哲学教授袁锦梅写给中国学生的信突然席卷网络。但是,内容一看就是浓浓的读者风,让我有所警觉。仔细研究这个人的背景,信的来源,文章的内容,发现这是一封为了炒作而发的信。

人物介绍袁锦梅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哲学教授。她现在是克雷顿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是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的成员。近年来,她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和哲学论文,作品多次获得“新人联合文学奖”等奖项。

我先说说这个所谓的克莱顿大学。这所学校距离巴菲特的家乡内布拉斯加州芝加哥不远。学校怎么样?都说医学院预科好,其他一般,没去过的就不多说了。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个学校的中文译名和围城里的克莱顿大学有些相似。他曾经是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的成员,听起来很有名气。事实上,哲学系是一个哲学研究者互助组织。袁在2007-2008年做过一年的委员,但是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的人就会明白,所谓的委员会在美国基本上就是一条烂大街,到处都是,包括这个所谓的委员会。袁主要负责东司会议,也就是东会议,开了一次,只有两次,她没有参加。这一信息可在/sites/www . APA online . org/resource/RES mgr/Asian _ reports/2008 _ Asians.pdf查阅。

克莱顿大学最近开除了一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袁锦梅教授本人就是该研究生的导师。她观察了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异,郑重地给被开除的留学生写了一封信,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很有问题的。本文首发于《雨花》杂志第七期2017。这不是很有趣吗?他自称给学生写过一封信,私人信件,结果发表在杂志上。杂志编辑发的时候特意说了,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要把名字擦掉。也就是说,袁锦梅投稿的时候,只是简单点了学生的名字。到了写公开信的程度,谁先说谁先占便宜,事情进展如何,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你把公开信戳到国内某杂志,朋友圈在网上发酵,学生没有机会辩解,却瞬间占领舆论。

“在美国,或者在C大学,到处都是西方文化。加一点中国文化研究项目也不容易,里面全是教授们自愿做出的贡献。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研究生,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是优秀的。你被取消学籍,第十一工作作废。你没有达标,是你的失败。”

这难道不好笑吗?学生是老师的作品吗?如果你自己说,打自己脸?按照自己的标准,你们不就是一起寻找真理的同路人吗?

“其实我从来没有和你绕过弯,也没有改变对你的要求。你失败的原因,有些是你自己的责任,有些是这样教你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有些是我的责任。”

好了,要开始喷中国了。

“你要的是来美国看一圈,和教授搞好关系,出点主意,让教授按照你的设计给你布置点作业,你就能轻松拿到学位;有了这个学位,我会说我成了一个学者,然后我会在中国或者美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你说你以后想当大学教授,你不止一次跟我说你一定要拿到这个学位。我明白这个学位对你的重要性。”

这种想法有什么问题?

“在学术领域,绝不能为了任何利益而撒谎,只说真话,对自己所说的一切负责;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寻找未知,没有捷径;也要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无知,把个人的视角和判断放在“正义”之下,这样才能开始学习。”

袁锦梅开始装学术,搞得好像除了读书学习什么都是垃圾,什么都不如读高的思想。博士和学术界只是世界上许多行业中的一个。其他行业哪个优秀的领导者不应该脚踏实地?

“谈你的责任,其实是我对你的最终评价。或者说,是我对你的解释——你为什么不适合学习。你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人、公司老板或任何其他专业人士。做学术工作和做生意或者做清洁工没什么区别,但是专业要求有明显区别。要学习,你必须有个性,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是一个男人。我前面提到的误解,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如何做人。”

同上,做生意不做人?运动员不想当人?牛顿性格一般,知识却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你说什么?

“一个学者应该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如果你不能或者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就不要走这条路。我不培养产品推广人员(没有),也不培养哗众取宠的网络编辑(没有能力)。”

伙计,问题是你已经在网上卖了。

“你必须承担责任,包括你的人格分裂。这不完全是你的错。人格分裂是非正常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最后要说的你的社会背景的责任。你是我见过最矛盾的学生。一想到你的社会背景,我就同情你的人格分裂。但是,我不得不指出,这是病态的。你应该尽快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来治愈这个问题。一个读书人必须内外一致,言行一致。”

到底是谁人格分裂,需要看医生?你说的学历和社会背景不正常是什么意思?你是说中国畸形教育的社会背景有问题吗?你以为美国没有这样的学生吗?不完全是。我在美国这十几年看到的美国人抄袭作弊的比较多。他们的心理比中国脆弱得多。他们怎么了?给人贴人格分裂的标签是什么用意?

多说一点。原文中提到的抄袭真的不对。再聪明也不能在任何领域取得真正的成功,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师徒和这个有关,而且据说学生是人格分裂的。不考虑自己的方法不是有问题吗?在我和C之前或者之后,不考虑学生后来是否发现自己对这个不感兴趣?克莱顿大学研究生基本都是全奖,钱的问题很难说谁对谁错。

而这个袁金妹也太自命不凡了。如果你真的想帮助学生,你应该把信寄给媒体,依靠媒体来隐藏你的名字。你想通过你的话语权来骗人吗?公开泄愤就是公开泄愤,高举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消灭对方的大旗,不考虑主观因素,客观上就是无耻。

先用一个虚张声势的头衔,一个美国教授,一个留学生,欺骗吃瓜群众的信任。然后以水一样的标题介绍开头,让人感觉很权威。中间强调怎么做人,怎么说才是对的。最后,万文攻击中国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朋友圈煽动在网上转载传播,和之前的*河蟹*套路文章没什么区别,都属于攻击别人人为抬高自己。

作者:尚书友成

链接:/question/62925367/答案/219126010。

来源:知乎。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白煦学好了火球术,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魔术师。

写这种文章的人,不是圣人就是小人。

如果真的有一个教授像信里说的那么认真对待学术,我相信她会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而且这么认真的人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太低。所以这封信是真是假,只要看导师的人品和她的学习成绩就可以做出判断。

当然有人会说,不能因为人而废言。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本身也就是说,宣扬道德和道义的文章,非常依赖于推理者的言行和经历。你实践了,证明了你宣传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拿出来要求指责别人,大家都会服气。否则就是空谈,纯粹的盲目强制。

我见过很多十恶不赦的罪行,但没见过圣人。我还是很期待未来的发展。揭秘作者是小人是一种解脱,但做圣人也是一件好事。

作者:白煦

链接:/question/62925367/答案/219126010。

来源:知乎。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了这封信,我并没有意识到以上回答中提到的反省、羞愧和自省。可能大家的思想水平太高,我够不着。

我看到的是一个站在大众认为正义的制高点上炫耀自己价值观的人。她的话里充满了不张扬的语气,她用这种傲慢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没有道德缺陷的人,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我不该录取你”似乎是一种极大的不公。我不想谈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就因为她能说学生精神分裂,这种素质对她要求太高了,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能做到的。

教授这个名字似乎就是一个光环,任何人在这个光环下说的话,都会被更多的人所信服。更何况她说的是在十字军没有说话渠道的情况下,观众眼中唯一的事实(姑且说这个人真的存在)。然而实际上,教授只是一个头衔,证明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格比你我更高尚,更正直,他的话比一般人更可信。更何况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所谓哲学教授。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方案。这封公开信凭借着自身的话题性和各种媒体的有意无意,已经大规模的展开。与此同时,各种一边倒的舆论更是令人生疑。其实换个角度看这封信,虽然信里通篇用的是第二人称,但仔细想想,真的像是写给学生的。

本来,我对这种话题毫无兴趣,没什么意义。我也不反感炒作,但是她的论调实在让人不爽。如果这个东西真的存在,我只能说,这种调动舆论去放火烧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人的行为,是被人鄙视的;如果这个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封信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讽刺。

其实话题已经发酵到这个地步了,学生存在不存在都无所谓了。

作者:王秀明

链接:/question/62925367/answers/created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