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1)大学之道:大学的目的。“大学”这个词在古代有两层意思: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的“成人学习”。古代八年制小学,学习“扫以应付进退,射书以礼乐”等基本文化知识和礼仪;十五岁上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知识,比如“穷则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后一个意思其实和前一个意思差不多,也是“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引申为法、理。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学中,也指宇宙万物的起源和个体,某种政治观点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2)在《明明德》中:前面的“明”作为动词,有使其动起来的意思,即“使其明”,有发扬光大、发扬光大的意思。后面的“明”是形容词,明德也是光明磊落的人物。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思想的散文。原为《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据传为所作。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在受到北宋程颢、程颐的推崇后,撰写了《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的官方教科书和科举的必读书目,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八项”,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表现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系统论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对做人、做事、治国有着深刻的启示。
大学出自《礼记》,原是《礼记》49篇中的第42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称《小戴书》。它是由宣帝时代的戴胜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的儒家著作编纂而成的。断代史家班固在《史记一百三十一篇》中,注“七十后之士所撰”,认为《礼记》成书时间主要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清代人崔恕说:“每一篇文章的风格,都是因为时间而耗尽的……”《大学》字多不胜数,故应在战国时期。”
从整体上看,《大学》成书于孔子和之后,孟子和荀子之前的战国初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是一部纯儒家的曾学派著作。也就是说《大学》应该是战国早期的作品,其作者应该是“曾氏儒学”,也就是现在学术界公认的战国早期曾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