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摘要
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格心理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样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大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原因;反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手机数量越来越多。截至2008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16017000[1]。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已经成为覆盖面很大的大众传媒,手机文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格和心理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133份,有效回收率为94%。接受调查的男女生比例,男生56.5%,女生43.5%。学科分布为文科43.6%,理科20.6%,工科35.8%;年级分布是一年级32.7%,二年级365,438+0%,三年级2%,四年级65,438+04%,五年级0.3%。作者使用SPSS软件对所有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一、基本情况
1.手机在大学生中基本普及。
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因其时尚、使用方便而受到大学生的追捧,手机普及率很高。调查显示,98.9%的同学有手机,1.65,438+0%的同学还没有手机。有的同学甚至有多部手机或多张手机CM卡,10.8%同学有两部手机,1.7%同学有两部以上手机;24.5%的学生有两张手机CM卡,3%的学生有两张以上的手机CM卡。
2.大学生手机应用广泛。
在大学生眼中,手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讯工具,短信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新功能逐渐受到青睐。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的使用是多重的,主要表现在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四个方面。接触对象主要是家人、亲戚、同学、朋友、老师。
3.大学生手机消费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大学生月生活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占29.6%,800-1000元的占36%,1000-1500元的占17.7%。手机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开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抢占高校市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纷纷推出优惠套餐服务,“捆绑”大学生消费。95.5%的学生加入了运营商提供的套餐。月手机消费在套餐内50元和50元之间的学生占56.3%,50-100元之间的占28.2%,165438+65438+200元之间的占0.9%,200元以上的占3.6%,男生。
4.大学生长期使用手机。
笔者对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包括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等)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1.3%的人花费时间超过2小时,28.3%的人花费时间在1-2小时之间,37.9%的人花费时间少于1小时,基本不主动使用手机。不同年级有差异。年级越高,他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少。男生使用手机略多于女生,文科生略高于理工科生。大学生手机的主要用途是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调查显示,11%的大学生每天打电话的时间超过1小时,30分钟到1小时之间的占25.1%,其中35.6%的人打电话的时间不到30分钟,基本不打电话。手机短信被戏称为“拇指文化”[2],很受学生欢迎。发短信100以下的学生占15.3%,100-300之间的占20.1%,300-500之间的占265438+。手机上网越来越普及,72.4%的学生提供包月套餐,22.6%的学生每天用手机上网超过1小时,60.2%的学生在1小时内有,只有17.2%的学生基本不用手机上网。手机游戏因其新颖、趣味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
二、存在的问题
1.手机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但有些同学因为自控能力差,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上课忍不住玩手机。调查显示,23.7%的学生上课经常玩手机,565,438+0.9%的学生偶尔会玩手机,只有24.4%的学生表示几乎不会。随着年级的增加,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大一新生中,9.4%经常上课玩手机,高三达到22.3%。文科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比例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上课时手机经常响。16.6%的学生认为经常听到,70.3%的学生表示偶尔听到。关于上课时手机铃声是否会影响课堂教学,50.7%的学生给予肯定回答。与此同时,近年来,高校发现大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手机正在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教学效果。
2.手机正在逐渐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拇指一族”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无论是在教室、宿舍、食堂,还是在课间、自习、休息时,都能看到学生使用手机的场景,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调查显示,84%的学生每天随身携带手机,14.5%的学生偶尔携带手机,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上课时不会随身携带手机。同时,由于收发短信和网上聊天的便利性和保密性,大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逐渐下降。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正在逐渐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手机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随着手机一族的成长和发展,一些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在调查中,作者通过了“如果有一天你的手机坏了或者丢了,你会有什么感受?”针对这一问题,64.5%的学生认为“身边好像少了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30%的学生“觉得有点焦虑”,20.8%的学生认为“没什么不同”,8.5%的学生认为“没事,没人会烦我”,可见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了高度依赖感。一旦有一天手机丢了,大学生就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同时,沉迷手机会让内向的学生变得更加孤僻,不合群,脱离正常的生活圈子,导致自闭型人格的形成。过度使用手机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4.垃圾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几乎所有拥有手机的人都受到过垃圾短信的骚扰,大学生也不例外。调查显示,40%的学生经常收到垃圾邮件,50.5%的学生偶尔会收到垃圾邮件,只有9.5%的学生基本上从未收到过垃圾邮件。垃圾信息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破坏安定团结的虚假新闻,有低俗不健康的信息,有宣传促销信息等。垃圾信息的传播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削弱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生甚至参与了垃圾邮件的传播。调查中发现,有3.6%的同学表示经常给同学朋友发含有不健康内容的消息,12.5%偶尔有,只有48.5%的同学表示从未传播过垃圾信息。
5.手机刺激大学生攀比消费,助长虚荣心,增加家庭负担。
很多大学生出于对时尚的追求和相互攀比的心理,更看重手机的品牌和购买价格。调查显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四大知名品牌手机占大学生消费份额的78.4%,手机购买价格分别为36.1%和1000-65438+。国产手机因为外观差,价格低,功能不全,拿出来怕被同学嘲笑,几乎被学生忽视。大学生攀比式消费手机,容易培养不良的虚荣心和错误的消费观念,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是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3]。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对手机媒体这把"双刃剑"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应对手机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构建管理和引导机制,减少大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占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新载体和新平台,探索新模式,努力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手机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旗帜鲜明地在大学生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调查中发现,72.1%的大学生认同“过度使用手机有害健康”的观点,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其实知道过度使用手机会危害身心健康,30.4%的学生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影响了学习生活,81.9%的学生对学校加强管理和引导充满期待。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是出于当代大学生特定成长背景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的需要。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使用手机的道德意识,加强勤劳、勤俭的精神教育,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帮助他们消除攀比的消费心理,摆脱虚荣心,养成健康、合理、实用的消费观。
2.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高校要重视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校园人文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科技竞赛等。灿烂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大学生活,通过寓教于乐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意识的教育。同时,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如由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举办的“感动——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大赛”,倡导文明使用手机[4],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
3.加强管理,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
为了实现教学秩序的有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学校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比如,为了防止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相关制度,明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考场,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同时,为了尽可能避免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强制要求和主动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制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并在教室和食堂人员集中的海报栏开展“不要把手机带进教室”“我们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等举措,净化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探索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面对手机文化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主动占领这一日益重要的信息传播阵地,努力将手机平台打造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内涵。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通过手机传递信息的真实性,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用学校搭建的手机短信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一些高校建立了短信平台,并尝试利用短信平台与学生交流。比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78%的大学生都收到过学校短信平台发来的短信。面对这种新的沟通渠道,63.1%的同学表示欢迎,只有6.9%的同学表示反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学习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以及大学生感兴趣的其他事物,利用短信平台的互动功能,通过专题主题教育、主题宣传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的人生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新平台的新作用和新功能。
5.加强对运营商的监控,从源头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管理。
高校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5],加大对运营商的监控力度,严查流入大学生手机的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加强垃圾信息的管理。学校要设立举报学校不良信息热线,发现不良信息,特别是破坏安定团结的垃圾信息,内容低俗、不健康的,要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删除,并通过政府部门追查源头予以处理。同时,学校要限制运营商无良的商业推广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