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杜的一生
胡适为国奔忙,大儿子思祖总在身边,小儿子思都总在江冬秀身边,但大多数父母都爱最小的孩子,胡适也是如此。在保存下来的胡适给胡思杜的信中,有很多父亲的话语,几乎每封信都包含着他催促儿子写给自己的内容。
胡适“看见小三走路有点大摇大摆”,于是赶紧告诉妻子“叫他注意自己,不要养成这种丑样子”,要她多给孩子一些钱。“买书的钱值得花。”但他不是溺爱,他是为了儿子的全面发展:
不要只看旧书,努力学习英语;我希望你努力学习。也许我可以带你去学校。努力学习英语。照顾好自己;你对社会科学感兴趣。我觉得国外的大学在社科方面不一定比清华北大好。所以我劝你今年初夏去昆,和你叔叔(数学家江泽涵)一起准备考清华北大...但是斯图没有去国立西南联大,后来他也去了美国读书。四祖在美国读书,弟弟想来。作为父亲,胡适竭尽全力为他们做牛做马。“大儿子现在上大学了,一年1200美元。如果明年走了,我得想办法去一个用金的地方,教一年书,给大儿子挣两年学费。”另外就是尽量减少开支,让斯图去生活水平低的美国中部。
当胡思杜十几岁时,他患了肺病,辍学了。因此,胡适特地请他的两个哥哥辅导。其中一位是导师,是胡适的弟子,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罗尔纲。
罗尔刚当过小学老师,他善于和孩子们打交道。他把两兄弟教得很好,但其他老师很快就会离开。罗二刚教了五年书,所以对胡家比较了解。在罗尔纲晚年的《胡适评点》中,有一章提到了胡思杜,说他从小就有进步思想,比较爱国,爱鲁迅等等。这是他维护胡思杜和他的政治企图的意图。那时,胡思杜还是个孩子,所以他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思想。他的行为应归因于他活泼的天性。胡思杜的堂弟胡恒立回忆说,他十几岁的时候,说他脸圆圆的,异常活泼风趣,还经常风趣幽默,是大家的开心果。
胡思杜不太擅长阅读。“交朋友,玩得开心。”抗战开始后,胡适赴美任驻美大使,胡祖望于1939年赴美就读于胡适的母校康乃尔大学。随母亲到上海避难,胡适委托一位名叫朱的朋友照顾。10月9日,1940,165438,这位姓朱的朋友给胡适写信:“小二在这里读书,入门很少,怕染上上海青年的恶习。请迅速关注。”
胡适年轻时在上海堕落过一段时间。他怕小儿子步他后尘,于是安排四度于1941年5月赴美就读教会学校海步夫学院。胡思杜在美国一直呆到1948年夏天。据罗尔刚介绍,他回国的原因是在美国染上了大吃大喝的恶习,被学校开除。胡适当时对这个儿子有点恼火,于是胡思杜回国后,他的许多朋友介绍他去工作,都被胡适以无能为由拒绝了。后来胡适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也包含着要他多读书、多学习的意图。
胡适的家庭教育相当开放。“你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而不是我的孝子”。这个“正直”不仅是他人格的独立,更是他从美国学来的个人主义,包括他在生活、思想、职业选择上的完全自主。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四祖学的是航空机械,四都学的是社会科学,胡适没有插手。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胡适的两个儿子从小就懂得礼仪,生活节俭。罗尔刚先生曾是胡思杜的导师。在他眼里,斯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少年:言谈举止上,他对老保姆杨妈和在他家打杂的二小子就像家人一样,完全没有有钱人的架子;论才华,我能两天读完《水浒传》,唱好郝的戏;论思想觉悟,早年就“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明辨是非”。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思杜回到了中国。据说他被美国驱逐出境了。傅斯年后来看了胡思杜批评父亲的文章,一怒之下发表声明说:“因为失学,养成了不读书的习惯,对读书没有兴趣,也有心理影响。但是,据我所知,他生性醇厚。后来一枝先生留美期间,去了美国读书,连续两所大学都没毕业。一枝先生回国后养成了大吃大喝的习惯,于是在1948年夏天被美国的朋友送回国。”彼得说,回国后,胡思杜被父亲安排到北平图书馆工作,那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他真的埋头读书。几年后,北大校长胡适随国民党逃亡,他匆匆离开了司徒(说司徒坚持不走,要留下来争取解放)。
1948 65438+2月,北京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发起“营救行动”,空运被困北京的专家学者。胡适作为国际名人和知名学者,在第一批“抢救”之列。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胡思杜不想和父母一起去南方。他说:“我没有做任何对生产方有害的事情。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的。”胡适夫妇没办法,留下软箱,乘傅安排的飞机飞到南京,再去美国,1958在台湾省定居。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小儿子,直到我老死。北京解放后,胡思杜到华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部学习。胡适当时被称为“资产阶级理想主义的代表”、“国民党的忠实走狗”。作为胡适的儿子,胡思杜生来就有罪。但他渴望融入新社会,得到新政权的肯定。于是他主动上交了胡适留下的一箱财物,并遵照要求,试图“改造”自己的思想,表现十分积极。他写了一篇思想报告《批判我的父亲——胡适》,说要和胡适划清界限。这一举动得到了上层的赏识,使他得以毕业后在唐山铁道学院“马列系”教授历史。
胡思杜的文章说:“胡适对反动派的献身,终于没能挽救公敌的厄运。当国家胜利来临时,他离开北京和中国成为一朵‘白花’,他还称赞‘白俄罗斯的异乡生活精神令人钦佩’”。从阶级分析,胡适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政治上毫无进步”,并列举了这个“战犯”的种种罪行,如“背叛人民利益,帮助四大家族”,“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利益紧密结合”,“甘心为美国服务”等。自然,胡适不相信这是他儿子的真理。他只是悄悄地把剪报贴在日记里。胡适评论说:“儿童文章是奉命发表的。”
1951年11月胡思杜的文章被《中国青年》等刊物转载,以此为契机,第一轮胡适批评高潮在中国大陆兴起。在此期间,许多来自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如唐用彤、金、马、朱光潜、梁思成等。,都写了反思,明确了立场。
1954,两位“小人物”批评红学权威俞平伯,因为俞平伯是胡适的弟子。到了165438+10月,风潮又席卷到了胡适身上。当时文艺界的两个旗手周扬、郭沫若,遵照遗嘱,号召进行“马列主义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斗争”。打倒“中国最早、最坚决、最不可调和的马列主义敌人”和“当代孔子”胡适。
胡思杜以为与胡适划清界限,就可以摆脱父亲的阴影,投入到新的社会中去。他显然低估了胡适的影响力和新政府的决心。新政府认为他有罪,所以这种罪行直到他死都不会停止。
这场批判风潮持续了十个月,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彻底批判了胡适,以至于“胡适话题”变得陈腐,文革时期人们都懒得去抓这个辫子了。胡思杜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压力显而易见。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唯一的亲人是他的远房表兄胡。其他亲戚,如堂兄胡恒立和叔叔江泽涵,都是党员干部。怕连累他们,就不频繁往来,而胡是工人,不识字,没什么好怕的(胡文革时被打成“黑帮”)。
因为作文不好,胡思杜从未交过女朋友。三十多岁的人独居。他一直在努力,努力乐观,以为自己会被新社会接受,但他一直是二等公民。他一直想加入* * *制作党。1957,* * *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认为做出贡献的机会来了,于是主动向所在医院的领导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没想到这只是“引蛇出洞”。一旦风向突变,他就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他终于承受不了这个打击。9月21,1957,当晚他绝望地上吊自杀。
留下遗书给胡,满腹幽怨:“现在我没有亲人了,只有你。你来的时候,我必须走了。问问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一些关于我的事情。你是我最亲的人。现在我死了,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能吃苦。我留了600多,200多的公债。如果你的孩子能上学,他们就能上大学。我会送你一块手表作为纪念。希望你努力工作,你的孩子努力学习,为社会主义做点贡献。”(引自胡口述)
胡到了单位,看见大院里贴满了批判他和批判胡适的大字报。胡将葬于郊外空地,立墓牌,现已失传。
他给堂弟留了遗书,上面写着“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做点贡献”。似乎是他指使他的表弟。他才36岁,还是单身。
1958年3月,胡适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东方学术研讨会”。他从香港泛亚社打来电话,得知司度已被解除副教授职务,派人去工作了。5月,胡适在台湾省做关于五四运动的广播的时候,5月4日,也是从泛亚社传来去年8月四渡上吊的消息。
对此,胡适持怀疑态度;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突发心脏病去世。
胡适和江冬秀到死都不愿相信四渡已死。在胡适的葬礼上,江冬秀问四祖:“四都也知道你父亲的死讯吗?”四祖想了想,对母亲说:“他比父亲先去世了。”江冬秀很惊讶,问思祖的消息来源。四祖的回答来自美国,是中国大陆的人讲的。他怕父母伤心,一直没有向他们汇报。江冬秀听到这个坏消息时晕倒了。
1980 11月,也就是胡思杜去世23年后,被组织上重新审查,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应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