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大学汉学硕士

文/品牌联盟专栏作家陈世鑫

太古是一个古老的企业。植根于亚洲,从一家老牌的英资洋行起步,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涵盖商业、航运、制糖、航空、饮料、房地产等行业的综合性跨国公司。

虽然不是中国的民族企业,但早在清朝就与中国有贸易往来。一位网友这样评价太古:“我从动荡的年代就开始看好中国,眼光这么有远见。难怪百年不倒。”

可口可乐和太古里背后巨头的起点

每天买一罐可口可乐,关注产品公司——太古可口可乐。太古的生意到底神圣在哪里?能不能给全球品牌价值最高的品牌加个前缀?偶尔在一线城市喝咖啡的时候,送一包太古糖果,还有三里屯的太古里,香港的太古城,甚至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事实上,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仔细梳理,我们可以把目光转向这家公司——太古洋行(太古集团)。

回顾百年企业的辉煌历程,往往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一代人白手起家不易,二代、三代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腾飞却容易得多;多元化、多区域的产业发展更能抵御风险和经济周期;从单位业务到多行业跨国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可能不多,很多都是现有业务的衍生或延伸。

这对立志创业的年轻人的启示可能是:先大胆开始,再链接更多的资源或机会。

国外很多著名企业都是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太古也是如此。

公开资料显示,太古洋行起源于1816成立于英国利物浦的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从创始人约翰·太古(老太古,1793-1847)身上,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的脉络。

1866 65438+2月,太古洋行在上海福州路四川路口威利查洋行旧屋开业。据说还在北华捷报上刊登了开业广告。

太古洋行的英文拼法是“butter field &;太古”(Butterfield为合伙人,一年多后公司名称不变),而wade的拼法是“tai-koo”——一直沿用至今,大中华区的业务多在TaiKoo太古名下。

Wade-giles罗马化法是由英国人Wade等人合编的注音规则,在1958之前被广泛用于人名和地名,如专有名词易经、太极等。

关于“Tai-Koo”为什么翻译成Taikoo,有一个重要的说法:Taikoo是公司开业时,由当时的英国驻沪外交官托马斯·泰勒·密迪乐为公司命名的。据说他毕业于慕尼黑大学,对汉学颇有研究。

无独有偶,英国人韦德于1871年担任英国驻华大使,于1883年回国。他可能是同一个人或家庭成员吗?

这个卑微的“巴特菲尔德&;太古”奠定了未来超级洋行太古的基础。

以纺织品贸易为起点,太古洋行在中国成立。

从头开始不容易。约翰·斯维尔白手起家。他出生在英国小镇哈利法克斯,据说他家是地主,祖父和父亲从事羊毛贸易。

随着新美洲大陆的崛起,质优价廉的棉纺织品更具竞争力,羊毛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他祖父和父亲的破产。

当时,利物浦是英国繁荣的贸易中心,年仅十几岁的约翰·斯维尔决定前往。前期在亲戚开的公司当学徒,但是很努力,很拼搏。短短几年后,他终于在1816开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原棉进口和棉制品出口——纺织品进出口成为太古早期业务的主线,由此衍生出船舶航运等多项业务。

1847之后,“太古二号”正式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他的一个极具商业天赋的兄弟约翰·萨缪尔·斯瓦尔开始扩张地盘。据相关记载,约翰·塞缪尔·斯维尔20多岁就走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并成立了分公司。比如通过在墨尔本建立的分公司,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商品种类繁多,健力士啤酒就是其中之一。太古在1860年代从事健力士啤酒装瓶业务,可能为后来庞大的饮料业务埋下了“伏笔”。

随着英国殖民在远东的入侵和扩张,“太古二号”将战略目光转向东方:一方面重点销售从英国运来的纺织品,另一方面从中国运来珍贵的茶叶和丝绸,运往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分公司销售。

“太古二号”在各地建立洋行(分公司),作为采购和分销贸易货物的支点,延伸产业链,降低成本,赚取更多利润。在这种模式下,英国绅士约翰·塞缪尔·斯维尔来到老上海的外滩,慢慢走下从英国开来的船。1866 12、太古洋行在上海开业,标志着太古洋行在中国的正式起步。

颜回创建了太古轮船,开创了长江航运事业。

先说“蓝烟囱”船公司。这家公司船只的烟囱有一圈蓝色,很醒目,容易辨认,估计是因此得名。

专营远洋航线,在上海港购地,并于1910-1924陆续建成第一至第四泊位。据记载,“海岸线1800英尺,库容5万吨”,是当时上海最长的码头,曾被称为远东最先进的码头,实力雄厚。

“蓝烟囱”的主人霍尔特是太古的朋友,也是脚踏实地的老乡,也是“蓝烟囱”的股东之一。

接下来将上演老板+职业经理人“黄金搭档”,推动公司快速发展。极具商业天赋的John Samuel Swire将战略眼光转向了航运业——Swire是蓝烟囱在上海的代理商。

太古有独特的眼光。他刚到上海不久,就对中国内河运输的未来前景非常乐观。通过上海-长江航运这条“黄金水道”,世界各地的产品可以与广阔的长江流域相连。

于是,1867,他去游说老乡,提议成立“蓝烟囱”分公司,经营长江航运。可惜对方没有意愿,只好搁置。

四年过去了,太古依然痴迷于航运。大致在1872年,他用36万英镑创立了太古轮船公司,资本是蓝烟囱的两倍多。

太古曾经设想筹集资金在中国成立一家航运公司,但没有成功。他转向英国筹集36万英镑资本,太古兄弟、造船公司家族和霍尔特家族成为主要股东。

从其他船公司买了两艘二手船,同时给船厂下了三艘新船的订单。太古洋行开始海运业务。

M&A工业先锋,冲击航运龙头地位。

先说“蓝烟囱”船公司。这家公司船只的烟囱有一圈蓝色,很醒目,容易辨认,估计是因此得名。

沪港航线开通后,为了快速涉足航运业,太古洋行第一大班威廉·朗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决定以并购的方式进入。当时的齐昌、怡和、正义轮船都是行业先锋。其中正义之船较弱,于是威廉·朗瞄上了它,开始谈判。

启昌也有意收购正义轮船,但对后来者太古轮船十分鄙视。其实这个后来者是充满野心和实力的。

威廉·朗曾与正义汽船密议,正义汽船开价26万两白银。只是轮船还是有一些资产的,比如码头,轮船。上海码头长期租赁,沿海有很多资产,是太古轮船开展业务急需的。

当时齐昌的现金储备超过75.2万。如果齐昌赢了正义舰,赢太古舰的几率很小。太古赶紧把这个信息汇报给英国老板,英国老板也很帮忙。他当即拍板,将26万两白银直接从英国运到上海。就这样,太古先下一城。

随后,太古通过“三大战役”:规模战、人才战、客户战,向航运业发起猛烈进攻。

要想在长江航运立足,船队规模至少要达到4-5艘,并购成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太古轮船的老板想好了,有股东支持,就会有资金支持——亏损的准备都有,只要能低价抢客户就行。

接着,太古轮船又重金挖角,先后以“不可抗拒的报价”——没有股份的职业经理人可以获得8-20%的利润,请来了郑和颜等。

郑是一个非凡的人才。曾供职于宝顺洋行,也写过《盛世危言》。在任八年后,他担任了招商局的副手。

颜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熟悉当地的货主。威廉·朗找到了他。1873年,颜从美国商船琼记移至太古,掌管沿海船只,任职30年。

在郑和严的经营下,太古轮船以新的激励措施促进了中国船商(中间商和买办)的积极性,通过拍客在中国人中间发展业务,吸引中国人的货运,逐渐在生意上占了上风。

晚清航运业的战争是辉煌的。如果把它比作一部电影,那么在中国的三大洋行太古、奇昌、怡和、招商局就是“四大天王”联合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