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是什么样的书?
基本介绍
Mandarin乐队
《国语》是一部记述西周(公元前11)和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周、鲁、齐、金、郑、楚、吴越等国的人物、事迹和言论的国史杂记。它也被称为。原来这个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一起被列为释春秋之作。现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期有专门记忆和讲述古今历史的盲史家。左丘明是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家,其史为孔子所称道。盲史家讲述的历史事件,被后人收集成一本书,称为《禹》,再按国家区分,即周瑜和鲁豫,合称《国语》。
西晋时期,在魏襄王墓中发现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籍,其中有三篇关于《国语》的文章,讲的是楚晋的历史,说明这本书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流传了。现在的国语版本大概就是这些残存记录的总汇。因为是零星的口口相传的记载,内容以口语为主,没有严格的区分和排列国家和年代的标准。
在该书的21卷中,有9卷是于今,2卷是楚语,只有一卷是齐语。周瑜起于旺姆,属西周早期。郑玉只记录了桓公讨论东移的史实,也是春秋以前的事了。《于今》记载了战国早期智伯的灭亡。所以《国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春秋》,它确实记载了西周和《春秋》的许多重要事件。从教的起源来看,可以认为是左丘明写的。《国语》是一种价值很高的原始史料,所以司马迁写《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史料》。
作者争议
《国语》作者自古以来就有争议,至今没有定论。最早提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的是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中说:“左丘是瞎子,有官话。”此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有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所作。”据他们说,左丘明《孔子春秋传》后不幸失明,但他说:“雅思没有考完...收集它的散文,汇编其他故事……”根据残存的材料,他编辑了另一本书,即《国语》。班固,李昂等。又指国语为《春秋传》或《左氏家传》。
但晋代以后,很多学者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第一个提出异议的是晋代思想家傅玄。在《左传·哀十三年:正义》中,他引用了一句话:“国语不是左丘明写的。每当* * *说一件事,两文不同,必是《国语》虚,《左传》实,其言相反,不能合。”宋代的刘世安、陆大光、朱,清代的尤东、皮,都对左丘明的《国语》有所怀疑。
自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许多学者都怀疑《左传》是西汉刘欣的赝品。
到了现代,学术界仍争论不休,普遍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缺乏确凿证据。一般认为,官话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诸侯国的史料编撰而成的。他们认为:普通话不是来自一个人、一个时间或一个地方。主要来源于春秋时期各国史家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轶事的人的润色,编成了一本关于战国初年或以后的书。
2012年4月24日,在《浙江大学战国楚竹书》一书的首发仪式上,展示了数枚楚简,色泽棕黄,边缘整齐,字迹清晰,墨色浓重。竹简上端扁平,下端尖弧形,文字洒脱。这些竹简最初销往海外。被浙大校友回购后,于2009年从海外归国,被浙大收藏。经过清理修复,* * *现存完整竹简160枚,其中记载《左传》内容的竹简120余枚,* * * 3100余字。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科学考古鉴定,最终确定为公元前340年战国时期楚国所产。战国楚竹书《左传》的出现,为《左传》的真伪之争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
意识形态倾向
《国语》的思想比较复杂。它侧重于记录事实,所以它所表达的思想会随着它所记住的人和词而变化。比如《鲁豫有约》中的儒家语言就包含了儒家思想。《奇遇》中,管中闵大谈霸权;在于越,范蠡依然阴柔,利欲熏心,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管仲看到齐桓公的《国语》与《左传》和《史记》有出入,作者也没有加上“君子曰”或“太师龚玥”之类的注释。因此,作者的观点并不明显和客观。《国语》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尊礼敬人的观念。西周以来的尊天护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普通话很多地方强调天命,有事求神指教,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中,人们已经对神同等重视,从对天命的崇拜到对人事的重视。所以我们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为执政之本。比如在《鲁豫有约》中,鲁太史力格在评论晋人杀其君主巩俐时,认为暴君被杀是罪有应得,臣民反抗是可以理解的。再如《周瑜尚》中,邵公谏谗言,邵公主要“宣其言”,从百姓言论中审视国家兴亡和政治得失。只有体察民情,做好人民该做的事,去掉人民讨厌的事,增加人民的财富和温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社会影响
国语内容中有强烈的伦理倾向,弘扬德性精神,尊重礼仪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它强调了对君主的忠诚。
官话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和人才,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
普通话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金融、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