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教育,以教师的主观观点为特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人,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他们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这种观念最终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人变得盲从,缺乏批判和创造的单向度精神。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只有意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认识到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宣传并狠抓落实,才能有效适应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达到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2.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的教学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思维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这不仅要求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给予正确的回答,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自己的认识不足和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因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程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载体。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批判性技能,也是一种批判性素质,而技能的训练应该通过专业课程来进行。因此,大学应该开设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课程。逻辑学(尤其是演绎逻辑)强调推理的有效性和必然性,注重训练形式逻辑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课程致力于发现、分析和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分析的标准、程序和模型,主要培养非正式思维技能。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

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努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比如,主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交往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交往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再比如多做批判性阅读,也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切期望。归根结底,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育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