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读《大学》的思考

关于“大学”的思考

大学之道既是成人之道,也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是继承道家思想的中坚力量,所以他把人际关系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意思很明确: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所谓“明德”,前者是动词,意为了解和掌握;后者显然是形容词或名词,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而不是其他歪门邪道。明明德、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的三大重要纲领。明德是基础,亲民是路径,至善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轮廓醒目。所谓纪、知、诚、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是八只眼睛,三纲相牵,相辅相成。

明明德之所以是根本,是因为任何个体不仅需要明德的规范,如当时曾子所强调的所谓礼;同时要努力学习,认真把握,实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从形式到内容,从精神到物质,从内到外,从个体到一般的演变过程。

这对一个老师来说更重要。因为老师通常肩负着知名度和知名度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就是一种规范的风格,这不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关键是要有道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老师,你需要有说服力,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激发学生对真理和善良的渴望,让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你可以一边说教,一边以身作则。通过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的美德,日积月累,达到教与学两不误的自立与独立。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既强调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也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运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把自己的道德修养运用到天下人民身上,让天下人民体会到自己心中的至诚至德,从而也能运用到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以达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

八阶中,修身、自知、至诚、正直、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体的道德和能力要求。“从田字到庶人,修养是基础。”据说不分家世,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是正直的,都能达到纪纪,穷人也能独善其身。如此一来,天下才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平安;

治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某种人生的职业规划,其次是随事、知知、诚、廉、修身。身体不奢不奢。修身的关键是尊重事物,认识事物,真诚正直。

无论是三纲五常还是八纲,都是以清德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最佳行为过程。亲民包括善解人意、知书达理、真诚正直。

如果你是新的,你就会是新的,你就会是新的。试想一下,如果真的能做到一日三救,做到贤惠、亲民、完美并不难;同时,做到自律、博学、真诚、正直、完美也不难。这是通过学习《大学》得到的教训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