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 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同胞失去了家园甚至生命。我们在痛苦中煎熬,我们在悲伤和泪水中度过了日日夜夜。房子倒了,亲人走了,但灾区同胞没有倒。他们送走亲人,擦干眼泪,重建家园。世界各地抗震救灾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战胜了灾难。

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国家在困难面前没有倒下的原因。这是激励我们战胜灾难的巨大力量。大学生要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用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超越自我,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为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大学生首先要正确理解这种精神。

在与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6月30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出席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代表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精辟地将抗震救灾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无所畏惧、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据中新社6月30日电)这种精神已被科学定义。它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从此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并将通过后续的灾民安置、恢复重建而进一步贡献力量。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灾难的强大精神支柱。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用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数十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紧急动员,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兼程奔赴灾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顽强地在废墟中搜救每一个幸存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面对灾难,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自救互救,逆境自强,赢得了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彭州市公安局最坚强的民警姜敏,在爷爷、奶奶、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全部遇难的情况下,强忍悲痛,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在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后,朴实的灾区人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清理废墟,搭起帐篷,抢到田里的油菜籽,插秧到田里,毅然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在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困难,接受援助而不是依靠援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年轻一代很少遇到挫折和磨难,导致当代大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弱化,依赖性严重,心理素质脆弱,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历史的重任,当代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尤为重要。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者强,自强不息者胜。大学生应与时俱进,具有昂扬向上的创业意识,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也许,今天我们过着舒适的生活,不用为生计而努力,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一切其实并不属于我们。我们要珍惜国家、社会、家庭给予我们的一切,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学习,积累知识,锻炼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正确对待成长路上的失败和挫折,激励自己在逆境中坚强,不退缩,靠自己解决困难。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未来。

来源:(/s/blog _ 5c 73 AC 640100 c 1s 7 . html)-大学生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_罗瑜清源_新浪博客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这种伟大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灾难面前,中国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立即捐款捐物,支持抗震救灾工作。战斗在一线的“我们四川”救灾志愿者队伍,有学生,有老师,有自由职业者,有公司老板,有白领。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工资无私地组织救援。他们没有精良的设备和雄厚的资金。他们可能是数百名志愿者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但他们却有一颗为救灾不顾一切的心。在他们身上,我们读到了团结就是力量。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也参与到这场斗争中。灾难发生后,他们组织起来,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同情灾区人民。有的自发组织或与学校合作募捐,有的组织义卖,有的组织各种形式的悼念和祈祷活动。当年的大学,处处洋溢着奉献的热情,大学生们释放着对祖国、对同胞无私的爱。

大学生是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一代,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未来将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同时也要发扬团结统一的精神。抗震救灾的实践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拼搏才能胜利。让我们团结起来,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团结统一的强大力量。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定能击水三千里”的精神。大学生要严于律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团结的理想信念。不仅如此,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也是如此。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关心同学,与他人和谐相处。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中华儿女的力量和勇气令人肃然起敬。46岁的龚天秀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一名普通妇女。12地震后,她被埋在倒塌的农行宿舍楼里。73个小时里,为了自救,她用砖头砸自己的小腿,喝血求生。被消防官兵发现后,由于右腿被水泥板压住,空间狭小,消防官兵无法将她救出。她不得不找来锯子和剪刀,锯掉她的小腿,切断她的肌腱,爬出废墟。

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普通人能够在与死亡的竞争中获胜。当代大学生应将其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惧不退。“坚持”只有四个字,却承载着不可估量的分量。大学生应该对未来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心中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的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逝去的那些年里,大学生就像襁褓里庇护的婴儿,没有经历过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们无法预料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会经历多少艰难困苦,道路永远不会坦荡坦荡。遇到挫折的时候,最怕摔倒。所以我们要有一颗乐观冷静的心,勇敢面对失败,勇敢接受挑战,追求心中的目标,永不轻易放弃,以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困难作斗争。记住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带着希望走下去,一路披荆斩棘,用行动践行不屈不挠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还包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一次,无论是抗震救灾的指导精神,还是具体行动,都体现了一种人文思想。珍惜人的生命,不顾一切地与死亡作斗争,把责任、关怀和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国家领导人立即前往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人们尊重科学,使抗震救灾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以人为本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作为有思想、有智慧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这种思想深深扎根于内心。我们应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用善良美好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用一颗慈悲的心洞察社会,欣赏生活。我们总能给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眼神传递爱,用爱温暖人心。

尊重科学是千百年来被证明的毋庸置疑的真理。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享受科学带来的便利的大学生,永远不会质疑科学的力量。我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让我们受益。现在我们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把学业做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远见和挑战精神,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以便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让人类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现在,我们离5月12日那悲惨的一天越来越远了。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既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激励。大学生要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团结的理想信念。

精神如水,就需要澎湃,流动。于是,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的那种充满大爱的崇高精神和“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还能继续下去吗?

灾难中的大爱不可磨灭,爱的接力还会继续。但社会矛盾可能比救灾时高。这是必然的,看不到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因为原来的社会矛盾,有的在救灾过程中融化了,有的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矛盾被淹没不一定是好事,处理得当就是进步。“矛盾-解决-进步-再矛盾-再解决-再进步”是中国人应有的逻辑。那么,灾后保持大爱无畏的有利因素和制度保障是什么?关键是“三看”—

看抗震救灾中深化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否持续。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国家的义举震撼了天空,感动了世界。向灾区全方位伸出援助之手,可以说是以灾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集中体现。同时,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是社会人。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社会以人为本的同时,人也要以社会为本。中国13亿人民关心灾民,捐钱捐物,给予大爱,恰恰说明社会责任意识在一瞬间得到了升华,说明了人以社会为本的重大意义。

第二,看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综合认识能否不断巩固。大自然在变化。地震是彻头彻尾的自然现象,是地球的正常活动,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来划分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人要珍惜自然;人与自然是有区别的,这就决定了人站在自然的对立面,有征服自然的权利和义务。这次抗震救灾坚持了两点论,把保护自然和征服自然高度统一起来,既反对自然,又按照自然规律征服自然。

第三,看抗震救灾中实施的配套制度改革能否持续巩固。抗灾实践又一次解放了思想。在报道上,我们改变了以往统一发布的做法。全球数百家媒体蜂拥而至,八仙漂洋过海,各显神通,大大提高了知名度。从这一个月的宣传效果来看,其威力绝不是统一出版社能比的。在援助方面,我们得到了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支持。不管是政府、社区还是民间,不管捐赠者怎么想,所有新人都会受到礼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省市协会的捐款是省市政府的很多倍。这告诉我们,不妨把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国家“第三部门”的高度。再看学术界,震后学者的思想一天比一天活跃。灾害科学的普及程度正在提高,社会心理学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学派,一些学者建议建立自然心理学,甚至有人建议尽快颁布中国自己的灾害法...这些都将是新的机遇。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鼓励和鞭策。这一次,在悠长的歌声和哭声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一个民族精神的无比丰富。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能否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