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选择重庆大学?
段静: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
毕业于伯明翰音乐学院,作曲硕士。
现在在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音乐学院任教。
问与答。A
以下是分别对程先生、董先生、段先生的采访。
记者:程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现在对于我们合唱团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然后我很荣幸今天能采访到您,谈谈您与合唱团的故事。首先我要八卦一下。你和董先生是怎么认识的?
程老师:我们是通过朋友认识的,因为他们都是搞音乐的(音乐这个领域)。
记者:董老师来我们队之前对这个队了解多少?
程老师:董老师来之前,我一直带着合唱团。我是1998年或者1999年开始参加合唱团的,但是后来因为实在没有精力,课程太多,学校又安排我去培训其他的表演比赛,所以合唱团培训中断了大概七年。后来学校觉得合唱团还是要成立。我说可以,但我大概还是没时间,就介绍了董老师来指导一下。而且董老师本来就是专业机构的指挥,现在在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读硕士,学生可以学到更高级的知识,拿到更高级的分数。
记者:老师,您觉得我们上次专场前的训练表演和这次来合唱有什么不同?这些年来你看到合唱团有什么变化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程老师:对,在专场之前,我就感觉你还是不自信,放不下。你感到僵硬,但现在你好多了。
以前合唱团没有这样的常规训练。他们都是在比赛和演出后聚在一起排练,所以不能长时间连续排练。自然的声音不可能有很大的提升,因为每年都有新的血液注入。正常情况下,我觉得合唱团如果能从大一一直训练到大三就很有效果了。
而且,以前我们的训练地点是从A区的活动中心,到风雨操场,再到现在的活动中心。
记者:你对我们的比赛有什么期待或者说你觉得我们应该是什么水平?
程老师:其实这种比赛的结果真的不重要,但是一起训练的过程会成为你人生中珍贵的回忆。你看,一些前共青团员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出类拔萃,自信满满。去年的大画展,电影学院的很多同学都很想参加,坚持跑回来培训。真的很难得到它。虽然去年我们因为莫须有的原因被扣分,没能拿第一,但我还是觉得没什么。我对合唱团现在的发展很满意,因为你可以看到董老师真的在这里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每周都从上海飞过来。
记者:董老师您好,很高兴在一起排练了这么久之后,有机会和您聊一聊。你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接触合唱团这么久,你觉得合唱团有什么变化,或者说今年和往年有什么不同?
董老师:当然,从14开始,我第一次接触艺术团合唱团的时候,那个时候合唱团的状态都快散架了。也是因为大画展想参加彩排。但当时整个团队都没有合唱意识。但是在第一届队长队委会继任之后,我感觉整个队伍变得越来越团结,越来越有集体感,也能感觉到大家对合唱艺术的热爱也在增加。我觉得这样很好。
记者:同学们都觉得董老师来了以后,合唱队的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你给副歌队选歌的标准是什么?
董老师:我的标准可能和其他指挥刚好相反。其他指挥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歌曲的难度,而我恰恰相反。我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歌适合我们大学生唱。主要是时尚。我觉得我们现在接触的文化非常多元,有很多音乐流派。所以你也要接触不同风格的合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掌握不同的风格,把我们这个声乐专业很少的团队变成一个专业的团队。包括这次唱的重庆原创歌曲。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养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玩”好音乐。如何从音乐中发现乐趣和唱功更重要。
记者:这次是怎么拿到这首重庆原创歌曲的授权的?
董老师:我和段老师(重庆歌的创作人)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她也从伯明翰音乐学院学习回来。这首歌我们两个讨论了很久,段老师从作曲到组词也下了很多功夫。这首歌写出来的时候,我就想不妨给我们大学生试试。
记者:这首歌刚写出来的时候,你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什么感觉?
董老师:我当时特别激动,因为我觉得第一首,第一首歌,完全写出了重庆人的性格,第二首,歌词唱出了重庆所有的门。我觉得段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记者:你觉得重庆歌曲和以前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吗?
董老师:会不一样,因为我们之前接触过很多外国的作品,中国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西方的旋律调式和和声调式做的,而重庆宋中老师采用的是中国的五音调式。这在非原创合唱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更新鲜的是段老师还在五音风格中融入了现代和声,所以这也算是打破了很多合唱传统,很有新意。
记者:说了这么多,老师,你对这个艺术展和合唱团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董老师:其实我很感谢我们合唱团的这些孩子。兼顾学习和强化排练并不容易。但他们都做到了,副歌也越来越好。其实我也说不上很期待。我只是希望孩子们每次学习新作品都能拓宽对音乐的理解,也希望他们能把这种团结凝聚的精神传递下去。其实所有的“百年乐团”都需要这种精神,每个合唱团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一起冲,就会越来越好。希望我们的合唱能在这些凝聚和传承中成为重庆的精髓。
记者:好的,谢谢老师。
段老师在和董老师交流。
记者:段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我们授权唱重庆歌。我们都特别好奇。这首歌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为这座城市写一首歌,而且是合唱作品,感觉很特别。
段老师:很多城市因为北京北京成都南京都有自己的歌,所以董老师说你要为重庆写一首歌。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好像各地都有自己的合唱民谣。说到云南,我想到的是《小河淌水》,说到山丹丹花开红,说到四川,还有《康定情歌》。重庆呢?它不见了。唯一能说的就是《太阳欢喜地出来了》而这首歌似乎没有合唱版,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合唱,一首献给重庆的音乐。
记者:所以我一开始想写的是副歌?
段老师:可以,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歌词。这些歌词里有很多关于码头文化和坦诚直率的东西,但是太接地气了。我们需要把它们提炼到艺术的高度。我们希望词既有重庆的个性,又有重庆的艺术高度。至于重庆人的性格,我不希望别人提重庆人,就是老实坦白直爽,不是这样的。重庆也有很嫩的东西。毕竟有两条河。有河山,有阳刚,有柔情,希望把他融入到我的作品中。所以当我找到歌词的时候,我以为是倒影(重庆歌曲的歌词来自老城门的公式)。
歌词里提到了很多“门”。事实上,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门”可能并不完整。作为歌词,它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而且恰好是过去开城门和关城门的公式。我觉得很有意思,能代表重庆,有很深的历史意义,但同时又很好理解。
记者:你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或者困难的事情?
段老师:哈哈,我今天还在和董老师说呢。基本上创作过程中只会有困难的事情。棘手的地方还在于歌词,每段的字数完全一样,都是“三三四”的单词结构。所以这样会让创作陷入很平淡的节奏。但也是单词本身的节奏,我们需要保留,所以我保留一部分用于快节奏,其他部分重新组合,以更流畅的方式反映出来。
还有就是我们模式的安排,用重庆的“羽毛”模式。《宫上角筝曲》的羽化是川渝地区常见的调式,但如果只用羽化调式,艺术欣赏性可能没有那么强,所以我也融入了一些现代音乐手法,让这首曲子显得亲切而有纪念意义。
记者:这首歌的结尾,有一句很有特色的重庆话。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段老师:首先,本身就有这样一句歌词,独立成段。另外我觉得重庆话很有特色,有自己的音准发音,在这里加上,给这首歌一些叙事的感觉。更能体现重庆女性表情的感觉。结尾留一点遐想。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合唱团做首唱会?
段老师:我知道我们合唱当然是通过董老师。你之前的专场演唱会我是第一次听,在业余合唱团里还是不错的。我选择你的另一个原因是董老师,不是我的感情,而是我相信董老师驾驭工作的能力。她能让我的作品达到一种想要的效果,其实是一种双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