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精神?

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全面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并授权授予学位。

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几个专业学院,一个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学校。大学还包括高职院校。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态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是大学确保其在社会有机体中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传承不能靠遗传,只能通过传承来继承和发展。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理解了学校:“学校一直是将传统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在今天更适用。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教育载体的家庭已经弱化。因此,与过去相比,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来选择人类文化。组织人类文化。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人的价值观、人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可以实现文化的再生。

从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来看,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大学科研成果的多少也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如果说大学为社会培养的创造性人才叫做高素质劳动者,那么大学的科研成果就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又一直接贡献,两者的同构成为了大学生产力和生命力的标志。“斯坦福精神”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道,是因为它获得了无数的诺贝尔奖和国家科学奖,具有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而创造力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征。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就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心态、训练有素的谨慎思维态度、谦逊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和充分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爱因斯坦想得更直接,“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但应该把服务社会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体原创性和个体意愿的统一规格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一个不幸的社会,没有发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将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并通过人们的实践,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求的具体反映,反映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知识分子,尤其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由于其在文化积淀上的特殊优势,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才能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

与其他社会结构相比,大学有自己的优势。具体来说:知识聚集的地方。大学是传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的科技文化的地方。他们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理念与学术思想的交汇。大学生产生新思想,拥抱新思想。不同的学术思想可以在这里共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有很好的争鸣传统。追求理想的永恒特性。

欧洲从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开始,就有自治的传统,最高理想是传播知识和研究知识,相对超越社会现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和现实,否定不科学的内容,摆脱迷信和保守,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史这一重要过程的展开史,是一个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扬弃过程。

另一方面,大学的批判精神是对社会现实和价值建构的理性反思。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淡化了人性,让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于是,人性成了技术的牺牲品。同时,人性屈从于技术,将技术奉为神。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但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另一种是不懂技术而空谈人文的“边缘人”。对于改变现实社会中的这种“技术毒”是无能为力的,但大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科教育,却将其视为应有的内容。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融合之路。哈佛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麻省理工的工科学生应该选修人文课程,人文课程约占总课时的22%。我国一再提倡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批判人的异化的结果。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建言献策。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出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听取专家意见,邀请专家参与决策,是决策机制的一部分。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是因为他们专业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求是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中,大学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社会机器的运作中。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大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上。大学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还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直接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评、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还向社会投入各种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