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祖继的学术成就
2.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看法?苏联学者茹科夫斯基受高教部邀请,为大学历史系撰写世界近代史。在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叙述和评价中,他说这是一场维新派的宫廷政变。王先生根据自己的资料反驳了这种观点,写了这篇文章。高等教育出版社给王老师发来感谢信,说他们参考了罗祖继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光明日报,65438。
3.《中国历史文史哲大纲》对商鞅变法的处理之我见,1955;
4.《商鞅变法促进用奴制度发展》,又一篇批评郭沫若观点的文章,引起轰动。1956年春节前夕,郭沫若邀请商鞅先生到北京家中,讨论古史分期的有关问题,历史研究,1956+0;
5.《商鞅变法之我见》,载于童书业、罗祖继、张卫华等在山大召开的古史研讨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古史分期论战,当时史老师大一,是八位演讲者中唯一的学生,文史哲,1957;
6.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是否标志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建立?学术月刊,1957.05.438+0。
7.的政权性质及其经济基础,与合作,使王先生出现在批判资产阶级右派在史学上的谬误的专栏中,受到等五位学者的批判,《历史月刊》1957 . 08 . 09;
8.在武汉大学资料室写的《论与战国封建主义的区别》,用了20多天。当时,武汉大学校长吴曾邀请吴先生来校任教,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学术月刊,1979.10.28,人大重印。
9.《孔子评价与古史分期》,东岳论坛报,1980 . 04 . 30;
10,浅谈孔子的“礼”与“爱”,与涂珂合作,《齐鲁学刊》,1984 . 06 . 29;
11,论西周之礼与孔子之仁,东岳论坛报,1984 . 06 . 29;
12,孔子相对忠君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12.36438+0;
13,《与刘卫华在孔子研究方法论上的分歧》,这篇文章和上述文章反驳了《中庸与反辩证法的思维特征》一文所反映的刘卫华的观点,该文发表时遇到了困难。1985年5月,中国孔子学院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张岱年先生邀请他出席。刘先生冲破重重障碍,带着文章去了北京。、冯友兰、杜仁之联名推荐王先生文章发表,哲学研究,1985 . 09 . 28;
14,《论礼、仁与中庸之道的关系》,《历史的收集》,1986.10.05438+0,人大重印,抄报资料,《中国哲学史》;
15,《论中国王权的形成与威权主义的发展》,《安徽史》,《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的《先秦秦汉史》全文转载,1986 . 03 . 02;
16,《中庸之道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文史知识》第65438期+0987,第65438期+0;
17,《论儒家中庸与希腊中庸的异同》,《吉林大学学报》,1987.03.02,人大复印报刊转载,《中国哲学史》,《高校文科学报摘要》;
18,《中国古代侍从制度初探》,《历史文集》,1987.1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先秦秦汉史》;
19,关于蔡尚思同志孔子观的讨论,哲学研究,1987.07.30,人大重印,某报资料,中国哲学史;
20.秦汉农民战争的复古特征,与徐苑合作,《齐鲁学刊》,1987.6438+00.28;
21,《中庸社会之道——论中庸与折衷主义》,《孔子思想研究文集》,齐鲁书店,1987;
22.商周再评价,齐鲁学刊,1988.06.29,人大重印,抄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大学文科学报摘要;
23.先秦两汉儒学理论变异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8 . 04 . 038+0;
24.论中国从君王向统治型政府的转变——兼论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性质,《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89.02;
25.《论荀子对儒家宗法理论的创新》,《赵国历史文化论》,1989;
26.“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甄、蔡德贵同志商榷”,《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9 . 04 . 02;
27.《对齐鲁建国方针的反思》中的不同意见,《山东社会科学》,198+00.28;
28.再论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管子》杂志,1988.438+02.30;
29.《老子与黄老比较论纲》,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04.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30.论中国由王权向霸权的转变(兼及春秋战国时期转变的性质),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重印,1990;
31.论早期先秦诸子对中国商文化的影响——兼论孔殷遗民的复国主义,《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深圳大学哲学研究所编,三联书店,1990.6438+02;
32.论孟子思想与儒学的异端性,青海社会科学,1992 . 04 . 30;
33.论孔孟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1986;
34.先秦诸子的尧舜观,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 . 07 . 0438+0;
35.再论孔子的“老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09.30,人大重印,抄报资料,先秦秦汉史;
36.重评周厉王,学术月刊,1994.01.15,人大重印,某报资料,中国古代史;
37.论齐鲁文化研究中的分歧──答高震先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02.25:
38.《论商周的李周改革理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5 . 02 . 25;
39.《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南京大学学报》1995.07.25,人大重印,其中抄了报纸和资料,《中国哲学史》;
40.与孔子中庸思想有关的几个问题,《文史知识》第9期,1995;
41,水浒侠义水墨文化,江汉论坛,1996 . 04 . 15;
42.论儒家与墨家的差异——对两种对立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反思,《中国哲学史》,1996 . 08 . 25;
43.评孟子的“民贵君”论──兼论孔孟政治思想的异同,《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438+0.25;
44、偶尔读读“勇”──孔子的实力论分析,中国哲学史,1997 . 02 . 25;
45.儒墨伦理差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 06 . 20;
46.《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学术月刊,1998.438+00.438+05;
47.《中国民族思维的基本特征》,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05438+0.25;
48.两种中庸,中国哲学史,1999 . 05 . 25;
49.从时代探讨“易”概念的形成,与程合作,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338+02.15;
50.试析夏紫的“小儒者”,与刘红霞合编,《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0.438+05。
51,《纪念夫妇与论侠义精神》,《纪念赵丽生先生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二、编辑书籍:《孔子思想研究文集》,齐鲁书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