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的优势在哪里?

从中世纪开始,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但是,至少从18和19世纪之交开始,德意志民族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欧洲头号强国。

一般认为,德国的崛起靠的是军队和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把德国的强大归结于教育不太全面,但是有道理。早在18年底,普鲁士就立法实施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先河。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所有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威廉·洪堡(William Humboldt)努力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为所有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创立的教育体系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各州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比如普鲁士,1816年小学入学率达到60%,1864年达到93%。到1871,德国的文盲率只有13%,英国是30%(1861),法国是24%(1866)。德国教育领先的局面可见一斑。

洪堡等人推动的大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扭转了大学发展的方向,贯彻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开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了辉煌时期,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知识,充满了科研精神。大学教授以学术研究为天职,致力于教学和研究,取得了无数的学术成果。

德国大学普遍受到好评和肯定。英国历史学家m在20世纪20年代说过:“在近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有那么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术流派,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吹自擂地发起和进行了那么多伟大的事业,它们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人员的合作和集体努力”。

可以说,在近代史上,德国的学者和专家给德国带来了比其他群体更多的荣誉和关注。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德国大学的成果,德国大学是欧洲大学与学术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大学可能是观察德国人的最好窗口。默茨认为,德国大学“最能代表德国人的思想,德国人的思想在这种机构中得到了完美的代表”。

德国人重视教育,但不盲目。19世纪,德国建立了庞大而多样的学校和训练体系。尤其是20世纪后期,“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把手工业学徒的培养和学校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合格的技工。在培训期间,要求学生在企业当一定天数的学徒,还必须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曾经总结过德国的教育,说德国的教育制度的特点是“无地无学,无人不学”,这是非常准确的。直到今天,这三条应该还是有效的。“无地无学”是指教育的普及,“没时间学”是指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没有人不学”是指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适合自己的需求。虽然这种多轨多类型的教育制度不一定符合民主原则,但从效果和功能上看,这种制度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培养了专门的人才,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想。

另一方面,当教育被忽视或破坏时,一个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会被削弱。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和科学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大量犹太学者被迫离开大学和德国,对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19世纪以来积累的学术基础面临崩溃。这场灾难之后,德国作为学术中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为教育强国提供了反面教材。

纵观近代德国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把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兴国或者教育强国的榜样。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曾将大学、军队和关税并列,认为它们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把大学排在第一位,肯定不会反对他是教育强国,学术强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