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的主要思想

朱,人称朱,是自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推广大师。让我们来看看朱的主要思想。

教育思想

朱长期从事讲学工作,精心编写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二、论“朱的读书方法”。

论教育

朱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提出了它们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认为,8~15岁是初级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圣贤”。针对小学儿童“知识匮乏”、思维能力薄弱的状况,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学东西”,主张儿童应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认识基本的伦理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强调先入为主,早教;尽量生动形象,能激发兴趣;以“指令”和“学习规则”的形式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朱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增光添彩”,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朱认为,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不同,大学教育的内容重在“教论”,即重在探索“事物为什么如此”。在大学教育方法上,朱重视自学,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朱的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朱的读书方法

朱的读书方法有六条,即循序渐进、精读、谦游、自省、紧而苦练、敬而远之。这是朱的弟子们对读书方法的集中总结。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第一,阅读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倒;二是“量力而行,不可为之”;第三,不要吞枣,急于求成。熟读而思,就是熟读而善于思。虚心游泳中的“虚心”,就是读书时反复咀嚼,仔细琢磨。强调读书一定要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看得到,练出来。紧和用力有两层意思:一是读书要抓紧时间,气得废寝忘食,反对游手好闲;二要精神饱满,勇于拼搏,反对宽松。鞠婧在他的志向中持有“鞠婧”,强调阅读必须集中和高度集中。所谓“毅力”,就是树立远大志向,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下去。《斋藤优子读书法》反映了中国古代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有许多合理的内容,值得借鉴。

哲学思维

理气论

朱继承了周敦颐和二程的思想,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者说是“道”和“太极”。朱所谓理性有几个相互联系的含义:①理性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的人。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具有变化的主动性,理性离不开气。他认为万物皆有其理,万物之理终究是一个,就是“太极”。②理性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性是伦理学的基本原则。(4)原则是人类的人性。朱,又称太极,是宇宙原则的总和,即总真理的原则。太极只是一个词。太极包含了万物之理,万物都可以单独体现整个太极。这就是每个人都有阿泰之气,事物都有阿泰之气。每一个人和事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其存在的基础,每一个人和事物都有一个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哲学体系中继理之后的第二个范畴。它是有形的,有情的,摸得着的,有迹可循的;它具有衔接性和人为性的特点。是铸造一切的材料。世间万物都是理性与物质统一的产物。朱认为,理与气的关系有其主要和次要的方面。理怒居气,气为首要,气为宾背,气为次要。

动态和静态视图

朱主张生物依气而生,从气出发,展开了一分为二、不断运动的生物运动,即一气分为二气,动阳静阴,又分为五气(金、木、水、火、土),分散于万物之中。一分为二是气体向物质分化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式。朱认为,对立统一使事物变化无穷。他讨论了事物的原因,把运动和静止看作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表现为动与静的无限性,动与静密不可分。这显示了朱思想的辩证观点。朱也认为,动和静不仅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统一的。朱还论述了运动的两种形式: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化,他称之为“变化”和“转化”。他认为突变渗透渐变,渐变渗透突变。逐步积累,实现突变。

物知论

朱在《大学》中用“知在物”的命题来探讨认识领域的理论问题。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朱既谈到了人与生俱来的知识的先验论,也没有否认知识的知识性。他强调,穷离不开物,即物可以穷。朱论述了知行关系。他认为先有知识,后有知识才是光。从知识的来源来说,先知;从社会效果来看,行为重。而且,知识和实践是相互传递的。“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做;做的越多,知道的越多。”

心、性、欲理论

在人性论上,朱发展了张载、程颐关于天地之性、性情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是完美无缺的;另一方面,“性情”是以理杂气为基础的,有好有坏,二者统一于人体,没有一个人不能做人。与天命性情之性相关的,还有“道心民心”说朱认为,“道心”是以义或人生之义为基础,内在地赋予了仁、义、礼、智之心。表现出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是非之心、逆来顺受之心就好。“人心”是建立在形气自私的基础上的,指的是对饮食的饥渴。如果是这样,圣人不能无情。但是,圣人不是着眼于人的心,而是着眼于道的心。他认为“道心”与“人心”之间是既矛盾又联系的关系,“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解决,“道心”与“人心”之间存在主从关系,必须服从“道心”。朱以心性论为基础,探讨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他认为人有私欲,所以有危险;道之心是自然的原理,所以是微妙的。为此,朱提出了“抑人欲,存天理”的主张。朱承认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正当欲望,反对佛教对无欲的普遍提倡。他反对超越继续存在的条件的物欲。

审美意识形态

朱的哲学体系中包含着艺术美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美感和道德善的统一。朱从美是外在美与内在善的统一的观点出发,论述了文学与质、文学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的和谐统一是完美的。朱也多次谈到音乐。他把音乐和仪式联系起来,这渗透了理学把音乐纳入仪式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精神。朱对“文”与“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越了前人。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往往表现出敏锐的美学洞察力。

拓展:朱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1130 ~ 1200)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从政仅14年,投身教育活动40年。即使在做官的时候,他也重视文化教育,立志办学,从未停止过教育工作。比如他在南康学军时,恢复了白鹿洞书院,在里面讲学,制定校规,对后世影响很大。得知潭州后,他提倡州学、郡学,亲自主持修复岳麓书院,处理政务,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

第一,重视教育。

朱根据古代教育经验,把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 ~ 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即教养教育阶段;15岁以后,是大学教育时期。他认为这是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拓展和深化。

朱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在养成阶段的作用,他说:“古代人的学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必须在小学开始养成。”他还说:“古人从小学进入大学,在扫荡、应付、进退之间,已经过了很久。大学的秩序是因为小学的成绩。”由此,他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就“不是小学的Xi智”,就不能放心培养他们的德性,而德性是大学的根本。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要求出发,指出只有让儿童“一边智天真一边说话”,才能“学而有智,化而成材,不至于不知所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说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比作“做一个空白模具”的阶段。他说:“在古代,小学一直是在黑暗中培养的,长此以往,它有自己的贤者空白模子,只是为它增添了光明而已。”他还指出,如果你年轻的时候失去了小学,或者没有做好空白的模具,那么年纪大了就很难去填补了。他说:“现在你从小就失去了,真的很难填补。”总之,在他看来,寄养阶段的教育很重要,一定要抓紧。

第二,要求慎重选择老师和朋友。

因为孩子模仿性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弱,所以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惯和规律是正的,习惯和邪恶是恶的。”因此,朱和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幼儿教育要精挑细选老师和朋友。

朱认为,对于普通士大夫家庭来说,精挑细选幼儿的老师,应该从精挑细选奶妈开始。因为奶妈长期接触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影响很大。作为婴儿最初的教育者,“奶妈的教导尤为重要。”如何选择奶妈?朱提出的条件是:你必须选择那些慷慨善良、温良恭俭让、谨小慎微、沉默寡言的人为你的子师。这是对奶妈的要求,本质上也是朱期望孩子具备的性格。

孩子大一点。除了慎重选择老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明辨是非、广交朋友的能力。朱曾在《与长子》一信中教育儿子:“交朋友时,判断和选择尤为重要。虽然是同学,但一定要分清亲戚朋友。”至于如何决定如何交友,他指出:“一般来说,那些诚实忠诚、能攻击我们的人也是有益的朋友;它轻浮,傲慢,自大,导人于恶,害人于友。”“好朋友”要近,“坏朋友”要远。

普通家庭的孩子要选好自己的老师和朋友,而老师和朋友的选择对于王子和孙子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第三,强调学习“眼前的事情”

为了让孩子对“眼前事”的学习有章可循,朱亲自为孩子编写了两本教材:《小学》和《孩子该知道什么》。朱强调学习“眼前的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幼儿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学习,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和道德形成的规律,又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踏实的作风。老话说得好,连一个房间都扫不了,怎么扫得了天下?不墨守成规怎么可能伟大?注重“眼前事”的学习,即从小事、身边事做起,仍然是儿童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四,倡导正面教育。

朱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倡导正面教育。他曾说:“尝一派之政治,不为法制之失败所苦,而为正义之缺失所苦,不足以取悦其心。丈夫的正义感不足以取悦其心,无法阻止于法制的末端……”他还说:“如果你知道这是自然的,你责备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丈夫的规则是被禁止的。要不要别人先设定然后跟着做?”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他强调多一些正面的诱导,少一些负面的限制,要求“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禁止。”因此,他在《小学》一书中,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收集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好言行”供孩子模仿学习,使孩子从中“学会做人”。同时,在他编写的《儿童须知》中,对儿童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积极具体的引导上。比如他教孩子“无论什么时候穿衣服,都要先把领子提起来,打两条领带,不能有空隙。”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把墨锭举得高高的,磨得恰到好处,不要把墨水弄脏了手。

按照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还要求老师们给予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他说:“引路人也是老师的功劳。”再说一遍;“老师和朋友,不过能在开始时表现出来,并在结束时表现出来。并将老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作“时雨之变”,认为“比如种下的东西,人力已随增。可是就在那个时候,欲望没有发生的时候,我欠了一些雨,突然就有了这些雨,那么生意怎么会泡汤呢?

朱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直观认识,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内容,在我国古代幼儿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