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通过艺术学习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艺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简单的技能考核和评价,忽视了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本文阐述如下。

一、学生在欣赏中如何与图片交流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艺术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和价值观。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自己的观察、判断、想象等思维活动去领悟艺术作品,而这种活动需要个人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大多数艺术作品主要是精神产品,通常表达艺术家的一些思想和观念,主要影响人的情感领域。

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学生很难主动欣赏艺术作品。教育家斯图尔特在《教师的规则》中说:“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的能力,而在于启发和唤醒。”如何在不激动的情况下激励人?如何叫醒一个熟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会启发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激励,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调动学生情绪。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然后以生动贴切的语言描述为突破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二是适当提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问题不要太多,少而精,重点要突出。第三,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答案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会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语境是指艺术作品创作的文化环境、条件和特征。因此,在艺术鉴赏教学中,不仅要讲技法,还要把艺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有必要了解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比如梵高的《播种者》,有必要介绍一些梵高生平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的含义。学生在欣赏苏联的“粮食”时,要知道苏联是经过战后洗礼的,人民高昂的劳动热情,崭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名著也是如此,生活中随处可见艺术现象。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可以把课内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造更广阔的文化情境。

第三,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的审美都不一样。任何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艺术欣赏的魅力。美术欣赏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教师的说教或照本宣科,要有差异,要包容和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要注重其学习过程,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助于他们积极思考,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原创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对艺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重心逐步从传统的单一的艺术技能传授模式转向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艺术文化渗透的新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了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毕加索感叹道:“我花了一生的时间像个孩子一样学习绘画。”教师应解放思想,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培养具有充分艺术创造力的画家,也为了培养一代具有创造力的现代人才,我们应该高度尊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特长,表现个性,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美术老师让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真正有了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个性会得到清晰的展现。在艺术欣赏课上,学生对艺术有一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一开始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画得“像”的才是好的,而一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则被老师介绍为世界名画。正是这些对比,他们会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标准的。经过这些思考,学生会关心什么是艺术。教师不应该在理论上介绍艺术,而应该让学生大胆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