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大学之间的“联合培养”项目。它不需要很长的准备过程和复杂的申请程序。如果你是普通大学的学生,通过联合培养,你将有机会进入国内其他大学读研究生,甚至有机会到国外大学学习一两年。联合培养不仅可以让研究生享受两所大学的教学资源,开阔视野,还可以同时获得两所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下面,教育专家详细介绍几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并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供广大研究生参考。

一,大学-大学联合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许多高校开始与国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加强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外联合培训

对于中外联合培养的学生,首先是中方导师、外方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双方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基础实验和部分研究项目在国内实验室进行,项目中的难点和国内无法测试的数据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完成。研究生进入课题组后,将重点培养其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引导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研究生将对制定的课题充分搜索、查阅、分析、总结相关国际前沿研究,明确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和科学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科研思路和基本方法。通过课题组内部定期的学术交流,不同项目阶段的进展交流等。,我们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团结协作,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由于学生在中国研究群体中掌握了较好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方法,在留学期间能够迅速融入国外实验室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秩序。同时,在外籍导师的指导下,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借助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研究。

(二)国内大学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也是国内高校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式。国内高校联合培养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之间的师资、学生、教学设备和资源。有了这个后盾,高校就可以承担一些大而难的项目,学生也就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增强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参加项目,多实践,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二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

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供一个软(师资、信息等)的一种模式。)和硬(实验室、生活设施等。)研究生培养的环境,和* * *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一起培养研究生。

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校接受企业选派的人员,为企业培养研究生。二是学校招的研究生,完成课程后去研究所完成论文,然后回学校答辩论文。这两种联合培养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培养计划主要由学校单方面制定。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本学科培训联合体,统一命题、招生、培训、教学,指导意见一致;科研院所相对独立行使录取权,被录取的研究生取得大学生身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享用率,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阶段原则上在联合申报学位点的高校参加。根据培养方案的需要,经双方同意,高校可聘请联合申请单位的研究生导师或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开设一定的课程,以保证联合点招收的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异地合并的,根据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经高等学校同意,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可以在科研院所所在地区的高等学校学习部分课程,高等学校认可这些课程的成绩,并按照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予以记录。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可以是导师负责制,也可以是一导师两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双方导师可成立相对独立的学位论文指导小组,并聘请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证书发放、课题报告、期中考试、预答辩、答辩、学位授予等,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高等学校的有关文件办理。论文答辩一般在导师所在单位进行,邀请双方相关导师和专家参与申请。高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托科学研究机构学位评定委员会相对独立地行使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权利。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由高等学校颁发和注册。

第三,校企联合培养

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模式。具体操作方法是:研究生入学后,学科点会和企业商量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择学位论文的选题。根据培养计划,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返校参加答辩。

与成功申请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对话。

为了了解联合培养的真实面貌,我们采访了两位清华大学的学生。小宇将参加清华大学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聪聪将参加国家奖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培养项目。清华大学多年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签署合作交流协议,通过联合培养等形式开展学生国际化培养。那么,他们眼中的共文化是怎样的呢?

教育专家:你知道哪些大学和专业有联合培养吗?

小宇:据我所知,“211”院校一般都有国家奖学金基金委员会的项目。

丛聪: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这个项目,但是不同学校的名额不同。比如清华北大各150人,其他高校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100人,有的学校只有几个名额。相对于一些一流大学,国内很多名额不多的学校,因为人气太旺,联合培养的名额经常告罄。有一个论坛叫“小木虫”,很多联合训练的同学在这里发布自己学校的情况。记得有个矿业大学的同学说他们学校只有五个名额,所以学校比较重视,专门请老师给这五个录取的学生补英语。其他学校因为人太多而无人问津。

至于专业,没有限制。根据项目说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的所有专业和领域,如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信息等重点领域,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技术和新材料等战略领域,以及人文和应用社会科学”已经相当宽泛。

教育专家:为什么要参加联训?你觉得联合培养会给研究生带来什么,或者说有什么优势?

小玉:可以出国体验生活,学习研究,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联合培养可以给学生带来出国培训的机会,感受氛围和环境,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丛聪:说白了就是学习一些实验技术,发现一些新的想法,看看国外别人怎么想怎么做。这个项目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利,因为如果国内实验室的平台已经很好了,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出国耽误宝贵的一年。

教育专家:学生参加联合培养需要什么资质?

小雨:外语成绩(比如托福)和导师的推荐,被对方学校录取。当然,也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成绩,由留学基金委员会进行选拔。

丛聪:有一些限制,但许多人仍然可以参与这个项目。详情请参阅基金委员会的通知。

教育专家:从你获得的信息来看,出国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小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庞大的华人群体,所以不存在被外国人孤立或排斥的问题。有些项目需要自己筹集一些资金,因为国家留学基金的支持不足以支持当地的生活和学习。另外,出国要适应国外的节奏,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实验室的文化,出国前需要做一些初步的了解。

丛聪:这主要取决于其他导师。理工科做实验会很辛苦,因为可能会被当实验者;文科比较好。当然也跟学校氛围和导师有关系。

教育专家:能给以后想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同学一些建议吗?

小玉:这是一个很好的留学和学习的机会。对于那些毕业后想出国深造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提前适应和了解的机会。或许通过参加联合培训,为以后申请出国做铺垫。如果不打算出国,也可以给自己的经历增添一些亮色。但一定要掌握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听说能力,提前深入了解可以申请的学校和项目,早做准备。

丛聪:早点接触,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导师接触更好,因为会和自己的课题更相关,水平应该比自己高。清华的环境系和公共管理学院今年的成绩非常好。学院和导师已经出面联系该领域的一流实验室或单位。今年,几乎有65,438+00名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通过这个项目进入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以上都是个人感受,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很重要。有同学同时联系了很多导师,有导师愿意收,他自己也答应了,但是后面有更好的学校或者导师愿意收。然后他就随便一封信拒绝了以前的导师,连招呼都没打,再也没联系过别人。这是一个相当的案例。希望为了以后更多的同学,我还是不要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