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净化风气、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解读人文素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面对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人陷入了商品崇拜的泥潭,性格和人格逐渐丧失,精神境界逐渐降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针对教育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树子先生曾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撞就垮;没有人文精神和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会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源于拉丁语,即Humanita,指的是人性和教育。在中国,“人”字最早见于《易经》和《易经》,其中说:“刚柔相济,天文也在文明之上,人也,观天文,观时变,观人,化之于世。”明确提出“人性”的概念,“天文”指的是自然的原理,“人性”指的是人事的原理,也就是人的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论述了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素质是以文化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综合能力,是内在的、本质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代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想教育不深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高职学生感性多,深度少,思维简单,文化背景少,缺乏做人和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能力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文化。另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注重个人仪容,沟通没有技巧,举止随便。

(二)缺乏多价值挖掘

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过于注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薄弱。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正在建构仁爱、济世、尊业、自得其乐、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社会责任奠定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在思想教育方面

偏重专业知识和技术,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过于注重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生活态度、情感、思想道德、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设置范围相对狭窄,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基础单一,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过分注重社会价值,忽视个人价值,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教育部明确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指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要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因此,我们当前强调的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始终是如何做人,包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探索。

第三,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课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基础课,细化专业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实现课程的整合,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不仅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生动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学生通过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参观文化古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观摩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二)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大学教师具有敬业、奉献和高尚的品格,他们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整个学校文化品位的根本基础。

(3)严格考试,广泛阅读传统经典。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原因在于阅读量少,学习习惯差,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的书籍类型主要是言情小说,传统经典著作很少涉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严格的考试要求,倡导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也可以通过讨论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积极向上、文明人文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从内心热爱祖国文化,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通过组织书法、辩论、演讲、唱歌、戏剧等形式,调动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通过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营造学术氛围,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五)通过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礼仪的塑造。

礼仪是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是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是素质修养的体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场合的礼仪,学习衣食住行、以物待人等有关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达到内在文化素养与外在礼仪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培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塑造学生的文明举止和习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和不断强化中培养个体综合能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完美统一,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参考

【1】沈向平。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1?7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11-123。

[2],刘,。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3): 57-60。

[3]孙国强,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因素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知识经济,2010 (11)。

[4]贾刚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7)。

[5]王维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优势[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9 (11)。

作者简介:齐莹(1972―),女,吉林四平人,硕士,讲师,现就职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