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益分配?
案例介绍[注释]
一:北京国企民企同台竞技,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盘活文化资源。
1993年,在北京市政府和市宣传部的关心下,民营企业家钱诚与中央乐团签约,投资45万元承包了北京音乐厅。承包商除了保证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出场地外,主要以租用场地和承接国内外演出为业务方向。从1996年开始,北京音乐厅就向社会承诺:“我们每天都会有音乐会,是真正的365音乐厅。”音乐厅承包以来,既把握了先进文化、高雅文化、民族文化的大方向,又大胆探索演出市场规律,充分挖掘国际国内文化资源潜力,力求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1994年3月至同年年底,音乐厅演出162场,演出收入50.5万元。1995年演出248场,演出收入209万元;1998年演出场次飙升至581,演出收入高达700万元;1999年,演出节目的档次和品位得到提高,演出488场,演出收入850万元。相比签约前平均每年60场的演出,演出次数和演出收入都呈几何级数增长。音乐厅承包商的经营策略是:第一,拓宽投资渠道,分担投资风险。经纪人和其他经营者可以参与音乐厅的运营。音乐厅主要是做品牌设计,收租赁费。其次,参与演出市场的演出节目竞争,投入创新剧目设计,如不断推出《中国唐代名曲朗诵》等优秀节目,吸引了社会各界观众,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亲临观看。2000年,北京市政府与民营企业家钱成签约,约定其以自然人身份承包政府投资上亿元的北京标志性文化建筑中山音乐厅。钱诚坦言:“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音乐厅应该做而没有做的。”民营企业家和民间资本在激活文化市场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重置了文化资源的功能。
长期以来,一个城市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设施一直掌握在政府的文化部门手中,主要是政府部门担心一旦这类文化设施的经营权落入他人手中,其社会效益难以保证。但这种垄断式的运营往往缺乏开拓市场的激情,忽略了投资回报。北京敢于突破禁区,以个体承包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运营大型文化设施,多种所有制主体同台竞争、优势互补,为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启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适合多元化经营主体参与的制度环境,让社会和市场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其次,广州的舆论工具以需求为导向直播主流新闻,突出服务功能,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管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
第一,做主流新闻。新闻媒体必须体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党和国家意志。作为一份党报,广州日报也不例外,但报业的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报业的立足点在于市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为了找到舆论导向和市场基础的最佳结合点,运营商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形成了以主流新闻玩转市场的业务特色。报社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建立高效的新闻团队。他们紧跟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最权威的新闻来源和最快的传播方式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此外,根据市场的特点,报纸以丰富多彩的版面吸引读者。尤其是“即时新闻版”,将新闻和独家采访融为一个醒目的新闻板块,引起了强烈反响。注重新闻的即时性、准确性和吸引力,使广州日报的新闻版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和市场上最大的卖点。
第二,突出服务功能。报纸不仅是舆论的载体,也是服务的工具。为了拓宽市场,集团尽最大努力为读者提供服务。他们在珠三角建立了65,438+050多家连锁店。这些连锁店不仅订阅和零售报纸,还出售各种书刊和文具,甚至经营便民百货商店,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连锁店还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大大加快了报纸订阅、报纸销售和广告服务的运作。为了让读者在早餐桌上看到《广州日报》,公司还自行发行,购置了130多辆运输车,每天密集穿梭在距离方圆300公里的广东省和两广交界地区,及时将报纸送到每一层楼的读者手中。该报还按居住地和地区调查潜在读者,并制定实施计划,将潜在读者转化为长期订户。《广州日报》的调查显示,报纸的自费订户已占订户总数的81.4%,表明党报改变了强制征订的旧面貌,进入良性的市场化运作轨道。1996年,中国大陆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广州成立。1999年,其总资产达到33亿元,报纸收入从91.22亿元上升到654388+0.8亿元,广告收入从91.396亿元上升到9.72亿元,1999年上缴税收。
再次,深圳的文化资源与企业家的有机结合,企业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深圳华侨城集团是以家电、电子、文化、旅游、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拥有70多家合资、控股、参股企业的控股企业集团。1999年,集团总资产达到238亿元,净资产达到101.8亿元,销售收入1.58亿元。集团将文化软资源、资本、科技、旅游等概念紧密结合,以资本的形式投入市场运作,形成了集人工主题公园、演艺及相关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文化服务经营实体。10年,集团文化旅游产业投资* * * 25亿元,其中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投资约6543803亿元。10年,华侨文化旅游度假区接待中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60多亿元,实现利润65438+。并创造了1:8的锦绣中华效应,即游客在华侨度假村平均消费1元,社会相应在深圳市区消费8元。产业以主题公园为核心,还经营各种星级酒店,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皮皮王”旅游产品,控股深航,建立旅游教育产业——暨南大学中国旅游学院,成为一块。
华侨城集团的成功归功于企业决策者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华侨城集团的决策层利用世界和中国的文化资源为自己创造成长空间,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不断发现、引进和整合新的生产要素,灵活开拓新的市场。集团华侨城集团章程以未来10年为时间跨度,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宏观背景,以制度创新为主题,确定了集团未来发展的一些重大战略选择和基本思路,如“内部产权革命”,旨在通过企业内部产权多元化,从根本上解决集团旗下所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比如,“分享经济”突出了以智力劳动为特征的运营文化生产的价值;如“经营者选择和考核的市场化和外部化”、“经营者选择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可以使文化产业发展在经营者变动时保证接班人的连续性和创造性。此外,章程中拟定的“知识就是优势,创新就是未来”等一系列先进的企业价值理念,也为文化旅游产业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四:魔术大师揭秘商业魔术。大卫中国之行的报酬是多少?
据2002年7月30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大卫·科波菲尔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这个时代的魔术巨人”,他高超的商业运作技巧和他梦幻般的表演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他可以让自由女神像消失得无影无踪,让观众当场消失,穿越长城,同时带来无尽的商机。
大卫平均每年在全球演出超过500场。他有自己的专业制作团队,员工遍布全球。魔术的巨大成功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据《福布斯》杂志2001年统计,大卫的年收入为6000万美元,在世界娱乐圈名人榜中排名第五。
大卫此前在深圳和广州的演出都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绩。在上海,七场演出的门票已经提前售出80%,最高票价现已被炒至2400元。《大卫》在上海的票房收入现已达到13万元。
大卫早期起步的时候,特别是飞机变了,自由女神像不见了,大部分费用应该是电视台出,大卫享有DVD的版权。而伴随电视演出的广告收入和其他收入则完全被电视台瓜分。在大卫羽翼渐丰之后,更多的是这种现场表演,纯粹是自己企业的收入,与电视无关。事实上,有一个支持大卫的业务系统。美国的这个商业体系本身就很健全,除了魔术。比如魔术师协会,魔术商店,魔术展览,魔术比赛,还有一些交流已经成为一个体系。在魔术界,专业分工非常精细,他们的不断创新也为大卫提供了创新的基础。就像生物链一样,大卫的链条不断变粗变多,别人不断供血,整个产业的链条就变得很好。
第五,投资文化的上市公司正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涉及文化的上市公司
公司名称:中国文化产业概况;2000年全部流通股东每股净资产。
北五环建成了现代化、综合性、大型的现代体育基础设施——五环广场106万股,2.89亿股,1.118。
依托广电煤炭公司大股东湖南广电集团,广电煤炭公司全面进入影视制作经营1.65、438+0.8亿股、2.58亿股、9062股。
成成文化投资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电影、光盘、文具的生产、印刷、发行,109万股,2.08亿股,1.73。
上海强生出资1.6亿元发起设立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股新财经和理财周报1.5亿股,281.3亿股。
东方明珠的主要业务包括广播电视通信服务、电视塔设施租赁和广告管理等。654.38+0.57亿股,6.88亿股,255股。
目前已经出现了投资文化的热潮,新一代的文化投资人和文化运营人已经意识到资本和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证协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已将通信和文化行业纳入13上市公司基本行业类别。广州日报集团、广东电视有限公司、文化新民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计算机报、新华书店、北影、西影集团等都加快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准备通过股份制改革直接上市,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冲击文化领域。
【注】案例来源:粤Art 2001,5,13 -21。
论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于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思考
一:体制改革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有效需求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迟早会导致上层建筑的调整和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取向的经济运行方式,这就给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是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模式还是社会主义市场模式来管理文化?
我们早已熟悉了“计划文化”的模式。其所有制形式均为国家所有,文化资产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政府既是文化资产的所有者,也是文化资产的占有者、支配者、使用者和分配者。在文化单位,文化单位的领导由政府任命;文化单位的活动和人员管理由国家统一安排。文化单位没有独立的财权,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安排。支出也有严格的标准,实行财政统一预算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文化资源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压制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个历史教训是有目共睹的。
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在率先改革的地区实践。以全社会消费者的有效文化需求为导向。各种所有制结构投资文化事业,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根据文化事业的导向性、公益性、消费性和娱乐性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为各种所有制文化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文化的导向也要让人民群众喜欢;文化的公益性也要考虑市场的有效文化需求。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作用下,保证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资源配置的优化,对导向、公益等社会文化有效需求的提升。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我们一直将文化视为意识形态范畴,以引导性、公益性文化谨慎对待,采取国有的方式。指导性、公益性文化资源全部由国家按计划分配,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机构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有效利用极差,浪费很多。(民建常州市委常州文化局王志广)
/show.php?id=288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与效益提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繁荣取决于一个或几个大型城市群的崛起。它们不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高度的特色和丰富的形式,构成了互补融合的重要条件。在文化资源的流动条件和资源培育的社会投入方面,增量不断扩大,增强了优化整合的物质基础;它还具有体制改革的互补性,制度创新的多向性,区域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在21世纪的新一轮发展中,“长三角”城市群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强大的都市圈文化合力。要以分层配置为抓手,通过项目、影院、市场、信息的分层配合,形成突破重点,进一步带动全局。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为中心,建立平等合作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扩大社会投入,增强长三角文化发展的后劲。
一,城市群发展成为文化中心的基本条件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个主题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市圈将密集的城市群与大规模的产业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使得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学术界给出的“城市群”的基本定义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以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为依托,以一两个超大型或超大型城市为区域经济核心,以现代交通工具、综合交通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为依托,城市个体之间发生和发展的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
都市圈是由区域空间、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是大系统中相对强大的子系统,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在相互联系的空间,都具有网络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繁荣取决于一个或几个大型城市群的崛起。比如美国的大纽约地区、大旧金山湾区、洛杉矶地区、英国的大伦敦地区、日本的大东京地区、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等。其中,根据1999的统计,大纽约地区GDP总量为87088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量的15%,伦敦GDP的40%,巴黎GDP的40%。东京的GDP占日本的15%,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GDP总和,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心。
许多大都市不仅是强劲的经济增长极,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这里的文化中心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作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它们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城市群必须具备区域内外的连通性和开放性,才能集中各类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场的快速扩张。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消费市场的扩大依赖于庞大的人口和支付能力。只有大的城市群才能形成大容量的、有规律的人流和文化消费需求。如果说小城镇以人的行走为半径,小城市以自行车的骑行为半径,大城市以公交车、汽车的行驶为半径,那么大的城市群以高速公路、铁路、地铁、轻轨为半径,机场、海港或河港、信息港与外界相连,现代通讯网络延伸,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形成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空间。
2、城市群必须文化资源互补,才能促进城市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瑞典经济学家奥林曾指出:如果一个地区拥有其他地方所需要的丰富要素,并且信息、交通、服务等条件满足这些需求,那么两地就是互补的。比如多伦多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加工、金融和贸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和员工人均收入高。每年约有654.38+0万员工和高校师生需要休假,但多伦多市区缺乏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必须以尼亚加拉瀑布等周边景区来满足。途经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游客都想去多伦多欣赏世界第一高塔等城市风光,从而在大多伦多城市群之间形成巨大的人流。
3、城市群的文化基础设施必须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网络结构,以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社会化的大型文化活动只有在大量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具有资金大、时间长、回报慢的特点。提高利用效率的最佳途径是选择良好的空间网络结构,这就迫使政府和企业的文化投资总是选择具有多层次空间网络结构的城市群。比如,就公共图书馆数量而言,根据1997的数据,纽约有204个,伦敦有415个,东京有194个,巴黎有83个,香港有52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振兴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先后新建和改造了70座博物馆、120座演出场馆、51座画廊和展览馆、39座艺术中心等文化机构,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基础设施群,高低层次,相互匹配,各有所长,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4.城市群必须培育大量的文化组织和机构,加强文化活动的分工与合作,以扩大其吸引、聚集和扩散辐射的功能。现代社会,任何一种大型文化活动,尤其是文化产业,都是高度组织化的,需要金融、科技、制造、教育、环境、行政以及各种专业文化机构的密切配合。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越多,所聚集的资源就越多样,分工合作的程度就越复杂。以洛杉矶为例。作为国际电影产业中心,聚集了剧本创作、演员培训、风险投资、代理、电脑特效、仿生制作、特种运输(含超大道具和动物)、专业爆破等20多个行业超过120类文化机构。仅职业和半职业演员就有58000多人,演员工会有40多个。
这说明城市群的文化发展必然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即使已经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制造加工的中心,也不一定会成为文化中心。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积极营造吸引集聚和扩散辐射的网络结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才能成为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心、文化资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内容的创造中心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心,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强大的文化集聚和文化辐射效应。
二、长三角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的现实基础
由上海、江苏、浙江三省15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著名的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丁字路口。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城市密集,路网纵横交错,宜工宜农宜商。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最富裕的经济重点地区之一。从经济实力来看,这个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却生产了全国17%的GDP。2000年GDP近2000亿美元,人均GDP 2300美元,在全国名列前茅。从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来看,这个区域的信息、汽车、钢铁、石化、石化行业。从发展的角度看,“十五”期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据预测,到2005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3250亿美元),略高于台湾省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15年,其GDP将达到5万亿人民币(6500亿美元),超过同期台湾省的水平。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如果要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就必须以文化发展的活力,给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强大的推动力。长三角文化资源的丰富形态和巨大存量,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产、金融货币、专利技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为“十五”期间进一步优化整合提供了重要基础。
(1)“长三角”城市群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极具特色,形式丰富,各有优势,构成了互补融合的重要条件。
从经济总量规模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个是特大城市上海,其GDP约占整个地区的29%;另一个是大城市,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GDP占比大概是41%,平均每个城市8%;第三种是中等城市,即其余九个城市包括舟山。有趣的是,这15座城市的形成历史差异很大,在时间的综合坐标上形成了不同的特征。
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形成时间列表
时代城市南京杭州苏州上海宁波
公元前472年,简悦城建于秦朝。
(钱塘)秦朝:吴君之(公元前22年)
221-280金陵渔村
317-420建业吴栋青龙镇建于公元400年。
420-589建康在苏州开唐天宝,六井(746)。
937-975
(南塘)金陵苏州上海城(1250)
1421年后(明)
1853-1864
1911南京
天津
诸城(1359)
杭州市(1620)
青龙镇
上海港(明)
上海宁波港
宁波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只有五个大城市分别是在公元前400年、公元400年和1400年后才逐渐成型的,并且各自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充分发展了城市文化。3世纪至6世纪建造的石头古镇,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乃至全国最繁华、最稳定的城市,而上海、宁波的大部分还淹没在汹涌的波涛中。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南京时,南京已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建筑、航海、天文、纺织、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江南的杭州、苏州更是成为无数人流连忘返的景点,有“西湖常比西湖,浓妆总相宜”的委婉韵味。最年轻的大都市上海,最初只是一个小渔港。在对外开放的100年间,迅速崛起成为远东大都市,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拥有近代以来中国发展最充分的城市形态。古都、风景名胜、海港、园林、商埠、大江大河深湖、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如此丰富多彩、反差鲜明,高度集中在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资源互补尤其是旅游文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长三角”城市群在文化资源流动条件和资源培育的社会投入方面不断扩大增量,强化优化整合的物质基础。
大量事实表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活动,其发展需要丰富的资源,包括:1,资本资源,这是文化生产的驱动力;2.技术资源,包括文化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设备;3.自然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积淀;4、智力资源,它包含三种形态:符号文化信息、体验文化技能、创新文化能力,特别是后者是以人为载体的活的资源。这种资源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城市,只有形成复合网络体系,才能快速聚集各类资源,形成集约优势。
长三角城市群拥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交通方式,密度远超国内其他城市群,其中大型民用机场8个(含两个国际机场),大型港口10个,机场公路里程近3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近3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65438+万人的网民数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倍以上。以上海为例,2001,国内出口连接国内省市已形成两条2500兆高速通道;城域宽带网络已覆盖上海90%以上的楼宇和小区,具备“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宇、百兆到用户”的服务能力。全市互联网用户200万,有线电视用户365438+万,固定电话用户550万,移动电话用户400万,为各类文化资源的快速流通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长三角”城市群不仅具有文化资源的流动基础,而且在培育资源的社会投入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增量优势。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区域文化的整合方式和程度与其经济文化发展的同质化和特色化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相差太大,就无法融合。而“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该地区教育投入约占全国1/6,科研机构投入约占全国1/5,高校投入约占全国1/3,大中型企业投入约占全国1/4。与全国1/10的人口相比,“长三角”城市群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数量约占全国1/5,高中级专业人才约占全国1/5,可见该地区文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较大优势。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加大文化投入,推进特色文化项目,创造了大量新的有形文化资产。比如20065438年5月1,起源于江苏常州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经过江苏省全力以赴,文化部正式决定中国昆曲节在常州举办,成为传承历史、弘扬国粹、辐射世界的艺术明珠。截至2001年底,江苏省有28个市县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居全国首位。全省拥有国家一级图书馆27个,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全国儿童文化园13个,占全国总数的1/4,29个县市获得“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占全国同类城镇的1/10;全省有21个县、市、区,乡镇建有1万多个图书馆,也是全国第一大省。江苏文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