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进教材《松湖支队一中队朱家店伏击战斗》
敌后抗战的浴血奋战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和当地居民。有人可以说这是“纪念抗战”,但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他人只知道它是“一座纪念碑”...这个静静地立在路边的纪念碑,纪念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场胜利战争,后来被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在复旦大学校园内,记者采访了著名抗战史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年过八旬的余老,身体依然健康,说起抗战历史。他介绍,1937淞沪会战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沦陷,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战斗逐渐结束,* * *生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和敌后游击战逐渐活跃起来。
据南汇县志记载,1937年上海沦陷后,浦东地区一直是龙蛇混杂。国家军队的散兵游勇,地方武装的团长,黑帮的“游骑兵”交织在一起。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一支由* * *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仅坚持下来,而且从只有12人的“矛队”发展成为拥有数千人的独立支队。这就是新四军浙东纵队浦东支队(后改名为淞沪支队)。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说,中国* * *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像下棋一样,在敌占区一步步钉钉子,但日军始终无法有效控制占领区。浦东位于日伪控制的核心区域,新四军的存在让日军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日伪军从未停止过对浦东支队的清剿。《朱家店抗战纪念碑》纪念的胜利,历史上叫朱家店伏击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197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训练部和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编《步兵连战例选编》时,把这次战斗选作“进攻部分”的第一个战例,题为《松湖支队第一中队伏击朱家店》,供全军学习。那么,这场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呢?
精心策划,巧妙伏击
8月21,1944(有22和16两个版本,当地研究者多使用21的版本),新四军侦察兵得到信息,周浦据点日军派出近小分队(47人,装备轻机枪、榴弹发射器等。)并将从周浦进入六灶镇。
时任浦东支队支队长的朱亚民接到情报后,与该支队副参谋长张熙珍商议,判断日军很可能在南汇县六灶镇朱家店以南的小路渡江。当时支队主力分散在朱家店以南的几个村子,有200多人,战斗力很强。朱亚民等人决定抓住机会,在朱家店打一个埋伏。
据《南汇县志》记载,抗战时期的浦东地区并不像现在这样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而是河流芦苇纵横交错,既限制了敌人的机动性,也方便了自己的隐蔽。朱家店附近的地形是理想的伏击地。
记者看到,在今天的朱家店纪念碑附近,南六公路五灶港桥、宣秋路红三港桥、沈家湖高速都在周围。看着这样立体的交通网络,记者很难想象当年的环境。
朱亚民当时根据地形巧妙地配置了三个中队,还设置了四组“诡雷”;浦东支队在12之前全部进入伏击位置。下午1,支队观察哨发现日军;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朱亚民下令开火;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新四军共击毙日军34人,汉奸1人,缴获轻机枪2挺,榴弹发射器1个,长短枪40余支,子弹400余发。只有13日军带着6支步枪逃回周浦。
经典战争案例中的胜利之路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朱家店战役规模不大,但战果实实在在。
在这场战役中,新四军各部队“攻、守、追、堵”分工明确,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和当地民众,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记者在采访查阅史料时发现,关于朱家店伏击浦东支队的损失,众说纷纭。根据当地资料,这次伏击“我们没有伤亡”;很多军事数据显示,浦东支队牺牲1人。那么,哪个更准确呢?
记者采访了多位历史、战史、军事方面的专家,他们大多认为“牺牲1人”的说法比较可信。《淞沪支队一中队朱家店伏击战》一文提到,战士毛被一个藏在池塘芦苇里的日本兵打死,日本兵当即开枪打死。
事实上,无论结果是“34: 1”还是“34: 0”,朱家店的伏击都足以入选军事科学院教材。因为,虽然伏击是敌后抗日武装消灭日军的主要方式,但要打一场漂亮的伏击并不容易。很多战争史专家表示,日本军人当时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素质明显高于中国军队,尤其是游击队。如遇伏击,日军会利用阵地间隙迂回,组织反击。
所以,为了对付不到50个鬼子,朱亚民不得不动用支队全部主力,周密部署。浦东支队打仗的时候,至少有五挺机枪,还专门埋伏了一个机枪班来“堵口”。但是还是有13鬼子漏网。
朱家店伏击消灭的日军确实不多,但正是敌后战场上的小规模歼灭战,不断消耗着日军的有生力量,逐渐导致其走向灭亡。南京大学教授张生说,中国* * *产党领导的游击战,就是“有四五十人就发力”,决心坚持抗战。
军事专家、评论员胡琛表示,中国抗日战场是日本法西斯“一个流血的溃疡”,侵华日军最终在人民战争中被汪洋大海歼灭。(参与采写记者:苗毅兴、、方哲、、孙晓桐、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