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职业大学教务处电话
办公地点:磁山204
办公电话:0595-22918928
副主任姓名:蔡
办公地点:磁山203
办公电话:0595-22912930
副主任姓:李云龙
办公地点:磁山203
办公室电话:0595-22902586
招生科科长姓名:朱妍
办公地点:磁山204
办公电话:0595-22001232
教务处主任姓氏:林天宝。
办公地点:磁山205号
办公室电话:0595-22900077
教务处主任姓氏:黄宝宽
办公地点:磁山205号
办公室电话:0595-22900077
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姓名:陈龙才
办公地点:磁山203
办公室电话:0595-22902586
示范办公室
办公地点:磁山202
办公室电话:0595-22907977
姓氏:王姝婷。
办公地点:磁山202
办公室电话:0595-22907977
办公室电话:0595-22902586
姓氏:洪
办公电话:0595-22001232
姓氏:苏
办公室电话:0595-22900077
姓氏:卢海龙
办公室电话:0595-22900077
姓氏:黄芷晴。
办公室电话:0595-22900077
姓氏:张宝雯
办公室电话:0595-22900077
姓氏:赖阿红
办公室电话:0595-22902586
二。黎明职业大学简介黎明职业大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根基的理想命名学校。1929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倡议下,黎明高级中学开学。辛亥革命老战士、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并任校董事,梁丕云任校长。著名作家巴金、、,著名编辑、出版家、翻译家吴郎溪,音乐家陆机,戏剧家张庚,历史学家杨仁坤、周,生物学家陈凡宇、等文教名人都曾来校访问、讲学和著述。1981年,时任政协委员、澳门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梁丕云,联系海外侨胞和前黎明师友,在黎明中学旧址发起成立黎明书院。1984,黎明书院升格为黎明职业大学。学校经历了宏基初创(1984-1994)、规模扩张(1995-2005)、内涵提升(2006-2015)。2016-2018年学校获得福建省高职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2016-2018年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第一名,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和学生。
学校占地面积751亩,建筑面积268763m2。纸质书92.7万册,电子书65万册。在学校扩建工程中,由土木工程、智能制造、材料三个二级学院教学实训楼组成的黎明职业大学应用工程综合实训基地被国家发改委选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学校不断优化“整体规划、专家咨询、学院实体、专业合作”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模式,努力完善“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府、企业、学校深度融合长效机制。牵头成立建筑行业和石化行业两个福建省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泉州职业学院联盟和省级多元投资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主要参与6个职业教育集团,在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分校,与华中数控联合培养技术型R&D人才,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试点混合所有制学校合作,与政府部门共建泉州商标馆立达校园体验馆。与北斗开放实验室合作建设“北斗导航技术应用推广平台”,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安踏集团共建“安踏体育产业学院”,成为福建省首家上汽通用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现有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旅游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纺织与制鞋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12个学院和39个专业,形成了以应用工程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国际认证专业3个,国家重点专业2个,参与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托管备选数据库1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精品专业7个,省级服务业专业群5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6个,“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专业群实训基地4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资源课程6门,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中高职院校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5个,多项投入。有技能鉴定站,可进行25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对接“泉州制造2025”,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成为教育部与中航威视、ABB、新时达工业机器人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机构。
学校现有教职工67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33人(含正高级职称教师23人),博士学历教师418人,学历学生65438余人,双师型教师占92.6%。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校长奖”2名,1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奖”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名,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名,名师1名,福建省优秀教师7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名师65500名。创新建立“立达大学智库”,加强省市校情研究,使一批科研咨询成果转化为决策和教学。教师在科研项目数、科研平台数、技术服务收入、授权专利数、社会服务等10多项关键指标上均居全省第一。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100名“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