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的主要经历
郭田勇,汉族,山东烟台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目前是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近年来,发表论文65,438+000余篇,专著6部,主持和参与研究项目20余项。2001获中国财政学会全国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中文名:郭田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烟台市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新央行理论与实践》、《货币银行学》。
头衔:教授
人物体验
学历
65438-0999,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
1996获得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0获得山东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学位。
商业经验
1990至1993在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分行工作。
1999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任教;
教授一门课程
货币与银行学(本科)、金融学(研究生)、金融市场(本科)和国际金融(本科)
学术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研究员。
民主建国会北京经济委员会委员
上海证券报专家顾问团成员。
《第一财经日报》和《新京报》特约评论员
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专栏作家
市场观点
房地产贷款
“三成房贷危机”表明,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领域和房地产领域一样,需要认真理顺相关政策措施。尤其是在当前整个宏观经济处于低谷,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经济过热时出台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创新空间,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规范其经营行为。随着工行股票房贷政策实施细则的发布,曾引起轩然大波的“七折房贷危机”基本告一段落。自2008年6月5438+10月央行发布房地产贷款新政以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几大行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这个曾经被视为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政策,被几家银行解读为冷门,“得罪”了地产商,留下了一个镜中的猪——里外不是人。
应该说,央行房贷新政一出台,商业银行就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是不折不扣的“囚徒困境”。由于央行规定的7折利率只是下限政策而非强制政策,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不愿意对账面进行贴现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央行多次降息使得银行综合利差不断缩小,利息收入来源逐渐减少。
近两年,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放宽QDII产品限制,其投资范围已扩大至香港、新加坡、英国、日本和美国。一时间,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受国际金融形势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产品设计上的诸多问题,QDII产品的业绩一路下滑。不仅如此,“收益门”和“清算门”事件也让这类产品的光环荡然无存。在此背景下,让我们以客观的态度回顾QDII此后在银行系的表现,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分布情况
从产品发行数量来看,除了1月份70款的高发行数量外,其他月份都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近三个月的产品发行数量非常少,10没有新的产品推出,从变化趋势来看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QDII产品遇冷的原因有很多:随着次贷危机影响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全球资本市场持续震荡。面对低迷的海外市场和不可预测的未来走势,商业银行对此类理财产品持谨慎态度,导致QDII产品发行放缓。
关于利率
2008年6月22日,10,央行发布通知,宣布银行可对购房者进行综合评估,再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至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20%。这一房贷新政被市场解读为促进楼市销售的重大利好,a股市场的房地产板块也随即上涨。三个多月后,房贷松绑是否促进了楼市回暖?
面对央行的这一政策,相比民生、招商等中小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显得不那么积极。对于大多数购房者来说,他们显然更愿意选择那些可以提供7折利率的银行,这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过去几年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在房地产市场高调行动,以抢占市场份额。为什么在房贷新政之前,他们显得有些畏首畏尾,让中小银行抢占地盘?
2009年2月2日,工行曝出房贷七折优惠延期的消息,给房贷七折优惠平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那么,为什么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房贷七折优惠不积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利息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是比较大的,所以打7折以后,银行会有比较大的利润。”
私人金融
民间金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已久。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后,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没有内在动力和制度控制,规模微不足道。改革开放后,消失了几十年的民间金融在不断升温的经济浪潮中逐渐复苏。它始于广大农村,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据统计,自1986以来,农村民间借贷规模超过正规信贷规模,以每年19%的速度稳步增长。在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之间,尤其是民营企业之间,直接的临时资金拆借或者固定利率高于银行的民间借贷的数量就更多了。尽管如此,十几年来,民间金融一直游离于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之外,在“灰色地带”艰难生存。
虽然有“名不正言不顺”的先天缺陷,但民间金融被视为银行等金融。
银行保险增加
为了实现保增长的目标,防止经济快速下滑,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相继出台,信贷扩张成为这些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一些人对此感到担忧:如果信贷扩张成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是否会导致不良贷款急剧增加,从而使整个银行业面临巨大风险,并极大影响银行业改革的成果。
应该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银行业将成为未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这是因为,受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正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困难的局面。在短期内需不振、出口疲软的情况下,只有投资才是经济学上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投资需要资金,资金来源无非是金融、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但由于短期内缺乏可预见的盈利前景,民间资本“现金为王,持币过冬”的氛围浓厚,希望其大量投资恐怕是一厢情愿。我们再来看这部分财政支出。首先是地方政府,虽然“4万亿”推出后,地方政府都表示积极配合,甚至做出了十几个之多。
乡村财政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村城镇化,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可谓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我国农村金融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恢复,成为主管农村金融的专业银行。1984年8月,国务院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合作金融组织,恢复“三性”,即组织的群众性、管理的民主性和经营的灵活性。这一时期,国家农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相继成立,农村金融体系初步重建并已呈现多元化格局。
科研成果
一些文件
《中国货币政策终极目标的内涵研究》,《金融研究》第7期,2001。
“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本文由《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2期转载),“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
《中国票据市场研究》,《投资研究》2004年第12期。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1978~2007”,《改革》,2007年第3期
《论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光明日报,2003.9.6438+06。
“中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7月。
《私募基金的规范与发展》,光明日报,2001,8月14,理论版。
“反洗钱:金融业的重要任务”,《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38+0.17。
《关于中国修订的几点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本文由《投资与证券》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
《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5期,2001。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风险投资”模式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1期,2006。
“对中国债券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货币金融评论》,2004年第5期。
《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入选中国金融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
《发展金融市场为何喜新厌旧》,《经济学》2006年第3期(本文转载于《投资与证券》2006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
《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实现方式探讨》,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8月29日(本文由《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10期转载)。
“短期融资券融资主体期望多元化”,《中国证券报》,2006年4月14期(本文由《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4月24日转载)。
《加息的政策效应与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中国经营报》,2006.5.10(本文由《金融博览》2006年第6期转载)。
“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6年第4期。
《直面券商危机》,《农村金融研究》,第11期,2005年。
“中国债券市场的未来”,《农村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
“后转型期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路径选择”,《第一财经日报》,2005.438+02.23。
《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先做决定再动》,《中国经营报》,2006+0.12(本文由农民日报2006年2月5日转载)
“银行业如何解决流动性困境”,《中国经营报》,2006年2月8日。
《以金融杠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人民政协报,2006.2.10《中国农业银行改革以省为最好》,中国经营报,2006.3.22。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不应是回避矛盾的产物”,《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6月27日。
“转型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调查报告”,《金融时报》,2005年7月11。
《农行改革:转移经营重心是关键》,265438+20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5月29日。
“与其提高实际工资,不如提高名义汇率”,《中国经营报》,2006年7月27日(2006年7月29日《生活新闻》转载此文)
“全面开放的银行业竞争规则”,《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3期。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金融电子报》2006年第9期。
《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拓展私人银行业务》,载《西部》2007年第1期。
《银行如何成为合格的海外理财业务代理人》,载《西部》2006年第9期。
“银行业开放不是盲目自由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1-29。
“要求外资银行本地注册体现国民待遇原则”,《南方日报》,2006-11-1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考与展望”,《中国评论》,2006年第8期。
“金融体系与金融风险”,亚太金融中心论坛会议录,2000年6月165438+10月。
《网上银行风光无限》,中外企业家,第11期,2000。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分析》,《内蒙古金融》第8期,2001。
《网上银行的发展与规范》,中国金融报,2006年8月9日5438+0。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框架设计》,中国经济时报,2003.5.13。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与宏观金融调控》,农村金融研究1998第11期。
“宏观调控要树立中长期观念”,《农村金融研究》,第1999期,第1期。
“论中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取向”,《北京金融》,第1,0999期。
《积极发展货币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效率》,上海证券报65438+5月21、0999。
《经济金融全球化形势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河北农村金融》,第1期,2000。
“内部控制——中国银行业的软肋”,《银行家》,2002年第6期。
“外币同业拆借影响巨大”,《中国证券报》,2002年6月24日。
专著和编辑过的教科书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5-438+10月出版。
《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新中央银行理论与实践》,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管理与监管》,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出版。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二十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5438+2月。
《金融监管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货币与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