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的思考】
第一,小朋友,旅途愉快!
65438+10月65438+3月,国庆假期后五天,大连理工大学一名25岁的化工专业研究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曝光后,网络声音传到我耳朵里,充斥屏幕。
这样的人生在25岁戛然而止,像一朵花,还没在阳光下绽放,就被暴风雨吞噬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点东西,只能一瞥。与这个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只剩下字里行间的谦逊和温柔。我无法想象他当时是带着怎样的绝望写下这几页,文字是否已经成为此刻最无力的表达。我无法想象一个人会有多无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只用这短短的几页,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连身边的朋友都没想到,他会自杀。没有导师的“欺负”不是无知,似乎只是运气有点“差”。
事情上了热搜,一些“不好听”的声音不断溢满屏幕:
“不明白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父母该怎么办?”
“学生写了遗书,透露了自己在论文、实验、毕业等方面的困难.......................................................................................................................................................
谁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还是对挫折的抵抗力太弱,心理健康有问题这种简单而轻飘飘的一句话?一时间,“脆弱论”“矫情论”充斥了整个屏幕,陌生人不再“友好”,网络不再“安静”。大雨中,百鬼夜行,有人比鬼还高兴。我们沸腾了,站在所有的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在别人的悲剧里打滚。即使他的生命消失了,陨落了,他也无法像自己一样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温柔。
就像遗书最后写的那样:“让我下辈子变成猫咖啡馆里的猫,或者野猫。毕竟猫十岁,我活了二十五年,不比猫长多少。”
谁能想到,六年前,他还是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憧憬。
冬天雪大吗?
南方的孩子没见过多少雪,请教前辈。
新生报到的号码是多少?
为了期待一场冬雪,他曾经对远离家乡的北方充满好奇。
我和无数考上大学的少年一样,整个夏天都在看我即将去的大学的贴吧和论坛。
唯一不变的,无论是六年前的他,还是现在的他,都有自己独特的幽默和字里行间的温暖。
曾经的“新生”,现在变成了“终结”。这一次,没有回头路了。也许,他永远不愿意回头。这个世界并没有用宽容和温柔来对待他。不要劝别人好,不要苦了别人。同样,没有别人的苦难,也不要嘲笑别人的软弱。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生前经历的泪水、痛苦和崩溃。
刀已经扎进身体里了,他们拔不出来,更别说扎在别人身上了。我感受不到痛苦,也无法理解他们想要离开的心。没有人真的不想活了,但是没有人愿意在有一线希望的情况下自杀。但原因是你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有多绝望。
有自杀念头的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安慰,“世界很美好,人们会爱你的”。但如果这个人觉得“世界很美好,但我配不上”呢?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常常被建议“看看风景,吃点好吃的,开心一下”。但是如果这个人在这些有趣的事情中,找不到自己应得的乐趣呢?人生是个难题,没错,但是衡量的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
对于已经离开的人,我们要明白,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最真实的自己生存下去,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可言说的自杀,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让人明白:“我可以在我想要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让生活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灭它。”
没有人为了死而自杀,他想要的只是停止痛苦。大家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要把自杀案例放大,也不要把自杀当成“娱乐”。每次出现威特效应,毫无疑问,对整个社会和无数家庭来说,都将是一场悲剧。
今天,我们看着别人死去,与其脱口而出为什么,然后去揣测和评判他们的过去——不如默默哀悼,像尊重活着的人一样尊重他们的离去。
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可以试着去怜悯别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再次给别人的悲剧增添悲伤。
其次,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对于现代社会的很多人来说,生活节奏加快,负担加重。死亡似乎不能称之为人生“最可怕的事”。
“你做事太慢了。你还想做吗?”;一个工作多年的打工仔,每天活在被动的诺诺里;不属于自己岗位的工作不得不做,因为能干的人更努力;新人经验不足,需要照顾,因为资历稍深;出了事就莫名其妙的被甩,因为各种“原因”,所以我要背。如果继续这样工作下去,你就找不到生而为人的真正感觉了。但如果你选择放弃,就说明你承受着失业的压力,没有社会尊严。被老板,被同事,被职场,被周围的一切抓住,卡在人生的瓶颈,动弹不得。既没有改变的力量,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事业受挫的人心中,你能杀死自己,让一切重新开始吗?
“做母亲的不总是这样吗?我没帮你做家务吗?”;一个新妈妈,没日没夜地履行所谓的“职责”;一个不关心家庭琐事的丈夫,偶尔会对自己进行言语暴力;在任何场合哭的孩子,总是在等着有人耐心的哄;看似和蔼可亲的公公婆婆,你看,我马上就要颐指气使,自我教育了;作为母亲,作为妻子,作为儿媳,似乎都低人一等;全心全意扮演他们想要的角色,然后呢?孤独意味着不是你自己。在被家人折磨的人心里,能不能自杀,迎来一种解脱?
"你这么年轻就得了那种病,真可怜。";一个强大的体操运动员,身患不治之症,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当命运摧毁了光明的未来,当失去就是生活,当整个世界变得荒凉;俯视和同情陌生人,有无尽的崩溃、愤怒和哀痛;发泄完后,我照了照镜子,还是那张与健康无关的苍白的脸。在身患绝症的人心中,自杀能重燃希望吗?
就像我们知道苍蝇掉进牛奶里一眼就能看出黑白一样,我们也知道死亡会给一切带来终结。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能看得清楚的,只有一点,只有关于你自己。很少有人会站在自杀的角度,去理解和爱他们阴郁或苦涩的情绪。哲学家尼采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布满死尸的战场。
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人会爱我,我可以实现各种期待中的可能...然而长大后,我们一路拼搏,等待我们的只有各种不如意和未知的自我救赎。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抑郁和焦虑,这个事实确实够消极的。但是尽管消极,我们还是要说出来。因为这是很多人想要发泄的真实感受,这些东西不能也不应该被糖衣包裹。
很明显,正在患抑郁症的人压抑自己的情绪,向周围的人道歉;明明是一个被性侵被伤害侵蚀的女生,却一次次自责。“都是我太软弱的错。”
数据显示,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80多万人自杀,平均每40秒钟就有一人死亡。自杀在15~29年龄组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的心理活动影响下,故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生命的危险行为。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精神障碍、婚姻矛盾、经济困难是最容易自杀的三个群体。
据统计,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企图自杀。《中国青年报》援引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 ~ 34岁人群的第一死因。
据报道,青少年和妇女是中国自杀的主要群体。青少年之所以会自杀,是因为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但在学校和家里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导致他们心理素质低下,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防止青少年自杀绝不是青少年的个体行为。除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学校和家庭参与预防青少年自杀非常重要。
现代女性身兼数职,给她们带来不同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抑郁症。中国女性整体面临的压力很大,容易受情绪影响。女性除了在工作中接受和男性一样的社会竞争压力,还要做好家庭主妇。他们特别累,许多妇女经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此外,女性也承受着孩子的压力。一旦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母亲很容易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减少女性自杀事件的发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女性要善用社会资源,及时寻求社会支持,比如在感到抑郁时,多向亲友和家人寻求支持和帮助。②你要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交活动,不要太孤僻,把自己和老公孩子绑在一起。
积极因素可以防止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充足的社会支持(尤其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以及稳定幸福的婚姻。
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对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此外,设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专业干预也是预防措施之一。
第三,自杀的原因和类型
1.不平衡类型
功能失调性自杀是指个人与社会固有关系的破坏。比如失去工作,学习能力,自理能力,亲人去世,失恋或伤心等。,让人觉得不堪重负,无法控制而自杀。
2.宿命论
致命性自杀是指个体因为各种原因和外界的过度控制和指挥,感到自己的命运完全不在自己控制范围内时,而自杀。比如在囚禁犯人的密室里,宗教人士放弃生命。
3.自我类型
自我自杀与利他自杀正好相反。它指的是自杀,因为个人失去了社会约束和联系,对他所生活的社会和群体漠不关心,感到孤独。比如离婚的人,没有孩子的人。
4.利他型
利他自杀是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的压力下或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往往是要负责任,牺牲小我来完成小我。比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醒民众;孟姜女在长城哭了,自杀了。生病的人自杀是为了避免牵扯到家人或社会。这种自杀者的心理死亡是有价值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5.传染性类型
威特效应是“自杀模仿现象”。当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自杀的形式。他会很容易认同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在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一直被关注的现象。许多研究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影视和广播等媒体对一些自杀事件的详细报道,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的人数有所增加。在日本,一位当红女演员跳楼自杀,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发生了多起类似方式的自杀事件,其中大部分是女学生。筑波大学一名男教师从科技楼7楼跳下自杀,一年内同一地点有3人以同样方式自杀。
自杀的模仿现象和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最容易导致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点: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很少提到自杀造成的身体残疾;忽视自杀的长期心理健康问题;简化自杀的原因;自杀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让人觉得自杀会带来好处。为了减少自杀的传播,大众媒体在报道自杀时应该谨慎,应该努力指出自杀还有许多其他方式,自杀不是唯一的出路,以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想法的人认为自杀是处理困难的正确方式,自杀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6.其他类型
中国学者将自杀分为情感自杀和理智自杀。
情绪型的自杀往往是由爆炸性的情绪引起的,这种情绪是由不公正、自责、内疚、羞耻、愤怒、易怒或愤怒等情绪状态引起的。这种自杀过程比较迅速,发展周期短,甚至表现出瞬间的冲动或突然。
理性的自杀不是偶然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激情状态,而是我自己长期的评估和体验,经过充分的判断和推理,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图,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所以自杀的过程比较慢,发展周期长。
第四,自杀情绪及其缓解
1.自杀情绪的形成
自杀行为的形成相当复杂,涉及生物、心理、文化和环境因素。根据精神病学的研究报告,自杀的人70%有抑郁症,精神病人自杀率高达20%。
社会混乱——暴力、犯罪、毒品、离婚、失业等。——在社会环境因素中,还有家庭问题、婚姻变化、损失、迁移、失业、身体疾病、其他自杀事件的影响和牵连等。在个别情况下是自杀的所有原因。研究表明,任何单一因素都不是自杀的充分条件,只有当它们与其他重要因素结合时才会发生。
自杀,也就是想自杀的感觉,意味着原本就压抑、痛苦、迷茫的情绪变得如此深刻、强烈,以至于结束自己的生命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每个人都经历不同的自杀情绪。有的人可能觉得难以承受无尽的痛苦,有的人可能不一定想死,只是觉得不想再这样活下去了。随着自杀情绪的起伏,人可能一会儿有强烈的自杀意向,一会儿又害怕死亡,在进退两难的精神状态中反复挣扎。以下是一些有自杀情绪的人常见的感受、想法和经历:
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觉得难以忍受的痛苦仿佛没有尽头;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没用,对别人没有价值;感到深深的孤独和被遗弃,感到与周围的世界隔绝;感到无助和迷茫,似乎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别无选择;我觉得如果我离开这个世界,别人会过得更好;恨自己,自责;身体感觉麻木,感觉自己被拉走了。
2.如何识别身边人的自杀情绪?
当一个人有自杀的念头时,ta可能不会直接向身边的人吐露自己的感受。但有一些人们可以观察到的表现和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预警信号”:
表现出极度的抑郁、沮丧和绝望;表现得特别生气,发脾气,找人报仇;做一些疯狂的、冒险的行为,甚至是自毁的行为,不计后果;蓬头垢面,不再注重自己的外表;酗酒或吸毒;焦虑,易怒,总是睡不着,醒得早,或者总是困;情绪的突然变化,尤其是长期抑郁的人突然显得很开心(因为可能做出了自杀的决定);减少或停止参加社交活动,停止联系朋友和家人;谈论自杀,即使是开玩笑的语气;把身边的财产给别人,和别人告别,写遗嘱;购买安眠药、农药、绳子等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
如果你看到身边的人有这些言语或行为,请特别注意:他们可能正在自杀的情绪中挣扎,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
调整
当有人谈到自杀的想法时,你应该认真考虑相信他说的话,因为他可能遇到了麻烦,他在发出求救的信号,他可能正在计划将这个想法付诸行动,所以你必须做点什么。
(1)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倾向,我该怎么帮你?
1)主动联系对方,询问其自杀意图。
当对方提到与自杀有关的事情时,直接问对方是不是真的在考虑自杀。提问的方式一定要直接,以免被误解成其他意思。在大多数情况下,真正想自杀的人会想谈论它。
2)用心听。
如果对方承认自己想自杀,那么你可以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允许对方充分表达自己。可以提问帮助对方说话,但是不要太好奇,也不要转移话题或者说自己的经历。听的时候要专心耐心,不要一次做两件事。你的倾听会缓解对方的情绪。
3)鼓励对方寻求帮助。
不要承诺为对方保守秘密;不应该只有你一个人支持和帮助ta。适当的时候,鼓励外界的帮助;同时,你还需要联系其他人,包括专业人士,说服对方寻求帮助。如果对方执意拒绝身边人的帮助,一定要让合适的人知道ta的现状(即使违背ta意愿透露此事)。不要独自应对自杀危机。
最终,人活着比自杀更需要勇气。生活总是毫不犹豫地向我们展示它艰难的一面。而当个体在苦难的打磨下难以为继的时候,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深层联系,才能将彼此的生命捆绑在一起,这样渺小的你我才不会被孤立。面对死亡和危机,我们不应该形同陌路。
(2)有自杀的感觉怎么办?
1)求助。
自杀会控制人的思维能力。你可能会觉得寻求帮助很困难,觉得没人会听你说话,没人会理解你。请记住,这些都不是事实。如果别人不知道你需要帮助,那么他们伸出的援助之手也会失去方向。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你感到多么绝望,你都必须寻求帮助。
我们无法预测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刻哪些资源是可用的;危机情况下打电话无效,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帮助仍然是必要的。如果你看到这里,如果你有自杀的感觉和想法,请坚持向不同的人和机构求助。
2)和你信任的人一起制定安全计划。
你知道,你不必独自承受所有的痛苦。在意识到自己有自杀倾向的开始,你可以告诉你信任的朋友或亲人你的感受。如果你觉得很难和身边的人倾诉,或者怕他们担心,也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让这种信任关系中的对方成为你的“知情监护人”,和t a一起制定安全计划。这个计划需要包括,如果你觉得特别有自杀倾向,怎么联系TA?你和ta会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你们逐渐解除危机?把这个计划写下来,放在平时能看到的地方。
3)如果没有妥善的安全预案,在有强烈自杀感觉的危机情况下,请报警或拨打急救电话。
第五,对自杀的误解
1.那些说要自杀的人只是关注博客,并不是真的想死。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谬误。有自杀念头的人,往往会通过一些渠道,向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自杀感受和想法。因为害怕被评判或嘲笑,这些表达可能会显得特别模糊。比如有的人会半开玩笑的说想死,或者试探性的对身边的人提起自杀的假设。这些话不是为了引起注意,而是自杀倾向的体现。
2.谈论自杀是危险的。问别人要不要自杀,会变相鼓励ta自杀。
问别人要不要自杀,不会让原本没打算自杀的人想死,更不会坚定ta的自杀念头。相反,谈论自杀可以鼓励有自杀想法的人向周围的人倾诉,寻求帮助。认真对待别人关于自杀的言论,询问ta是否真的想自杀,也是在表达对ta的关心和关心。对于那些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有个人愿意接受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痛苦,可能会给他们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3.只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才会自杀,所有的自杀都是因为抑郁症。
想自杀的人确实是绝望了,但不一定是精神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自杀死亡的人中有54%没有患有任何已知的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也可能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倾向确实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但并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自杀。
想自杀的人决心死。
相反,大多数想自杀的人都会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和犹豫。如果他们能看到自己现在面临的绝境有可能得到解决,他们就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会一时冲动自杀,比如喝了太多农药,然后过几天就死了,但可能在这几天里意识到其实是想活下去。在美国,对试图从金门大桥跳下自杀的幸存者的采访也发现,大多数人在半空中时都会后悔自己的决定。
5.自杀是懦夫的行为,是自私的表现。
这是自杀的耻辱。人想自杀,不是因为刻意逃避责任,不够坚强,或者自私地把悲伤留给生者,而是因为无法承受内心的痛苦。自杀的人往往会沉浸在强烈的无助和绝望中,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又想不出其他方法来缓解这些情绪,于是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6.自杀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任何征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神话,是因为作为旁观者,我们只能看到自杀者自杀的那一刻。当然,也确实有一些毫无征兆的自杀案例(尤其是青少年中,冲动自杀的比例会略高)。但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前会有一段时间的自杀情绪,也可能会向周围的人释放一些求助信号。了解并关注这些信号,我们就有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
六、* * * *爱是救赎
生活中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背后还是有无穷无尽的可能。当你还在维护对工作、家庭、生活的自尊的时候,当你努力、直接坚持的时候。虽然累,但这些迟早会被注意到。当你沉迷在水底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丝曙光。挣扎的时候,你探出水面,深呼吸。生活最终会让你感受到它的美好。每个人都会面临艰难的低谷,却没有人提醒——要想看到强烈的希望,首先要走过令人窒息的黑暗,人生也是如此。
其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这种东西。人不知道针扎到自己身上有多痛。我们一直习惯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一件事,评判一个人。但最可悲的是,我们似乎失去了与生俱来的悲悯和宽容。毕竟众生皆苦,只是这一粒沙子还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一粒沙子不足以淹死一个人,但一粒沙子是一片无望而令人窒息的沙漠。有些具体的痛就是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说不出,无法调和,无法治愈。
“* * *爱”对于本来就敏感脆弱的人来说,是一种“救赎”。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崩塌”的时候,他需要多少时间和勇气去重建信心来支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重新行走?我们无法评价苦难,感受痛苦,但我们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感情去怜悯别人。这份怜惜足以化作一点点甜蜜,拯救他人于绝望。
丁桂军
6月65438+10月65438+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