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大财团中的三井财团
三井财团的历史
三井财团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统治的三井财阀。创始人三井春弘于1673年在江户(今东京)和京都开了绸缎店,后来还兼营钱庄。从65438+1920年代开始,开设以货币兑换业务为主的三井兑换店,成为商业资本加高利贷资本;同时赞助封建王公,为德川幕府安排往来,作为特权商人成为富商。到了明治维新,在日本新明治政权和德川幕府的斗争中,三井家族资助了新的天皇政府。比如为非辰战争筹集政府会计经费和军费,发行“郑泰公函”,成立汇兑公司,以“三井祖”的名义管理官钱,发行“黄金汇兑券”(三井杂)。通过上述合作计划和与明治维新政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明治政权初期,三井家族从特权商人转变为新时代的政治商人,确保了自己的身份和利益不受政权更迭的影响。1876(明治9),因为明治维新初年被调到新院,受明治政府照顾,控制了全国金融业。此时,三井家族通过整合三井汇兑店及其附属金融机构,掌握当时的官办银行,成立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三井银行。三井银行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第一家私人银行。然后三井家族创办了三井物业公司。1888年从政府廉价购买了三池煤矿,1892年成立了三井矿业公司。当时的掌门人中川彦次郎立即开始进行改革,取消了原来以同宗会议董事会为核心,成立了产业、土地两大部门和银行、矿山、产品三大公司的所谓“两部三社制”。此后,该财团不断扩大工业领域,进入纺织、采矿和机械制造等行业。他控制着纸浦制造厂、王子造纸公司、北海道煤矿、海运公司和中原纺织公司。1909年,资本5000万日元的三井联名社成立。1910年“三井联名社”改组成立总控股公司,基本形成现代三井财阀体系;最终成为当时日本最大的财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当时的政府急需一个大财阀作为政府供应军需的核心和后盾;这个时候,三井财团看到了目前的形势,与统治者签订了大量的合作协议和合同,从而在当时的军火开发中发了一笔横财。一战后,三井财阀成为最大的垄断资本集团。在战后国内经济危机中,它借合并大量弱小企业的机会,扩大和加强了自己的体系。到1931年(昭和6年),三井株式会社资本3亿日元,拥有40家直属和附属公司;然而,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因为买美元的指控而被暗杀。五·一五事变和二·二六事变后,军部和右翼势力奋起打击财阀。于是,三井财阀改变了方向,向公共事业捐款,三井家族退出了前线,不再披露持股数量。随着战时体制的实施,三井财阀与军事部门合作,向军工领域扩张,占领土地,最终发展成为二战前拥有151直接、抵押、投资公司的大财阀。其中,仅三井物产的营业额在40年代初就达到了30亿日元。二战期间,三井财阀的核心三井银行合并了日本第一银行,更名为帝国银行。其经营实力很快超过安田银行,在财阀银行中排名第一,这使得三井垄断财阀的直属企业和关联企业通过此次银行合并获得了更为雄厚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更快发展的机会。到二战结束,三井财阀的规模是65438+三菱财阀的0.5倍,住友财阀的2倍,安田财阀的3倍左右。三井财团的关联公司和子公司达到273家以上,包括东芝浦电气、石川岛播磨重工、三井造船、昭和飞机、丰田汽车、日本精工等。三井集团的实收资本接近日本企业总实收资本的10%,可见集团体系非常庞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军在战后对日本实施了战后控制。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工具之一,三井财阀在此期间一度被政府要求解散。最后,在政府主导的解散财阀中,三井财阀被迫解体。三井财阀由于长期与政府关系密切,在解散中自然受到的打击更大;所以在后来的复活中,因为一些限制,没有像其他财阀那样迅速恢复和扩张,所以当时的地位从二战前的第一财阀落后于三菱、富士、住友。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三井银行发起成立月耀会,随后以推进三井株式会社合并为目的,在总经理层面设立了为期5天的会议;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三井财阀的核心企业才步入正轨:通过重组三井银行、三井信托银行、大正海上火灾保险、三井生命保险四家金融机构,恢复了经营活力,为集团的重组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三井物产在三菱商事-1959复辟五年后完成复辟工作,为集团重组发展提供了营销环节;三井矿山风光不再,但濒临破产的直属子公司东京志浦电气公司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在由东富管理后,活力大增。东芝已成为日本五大产业之一,石川岛已成为日本50大产业之一,主导着国际市场。为集团重组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撑,土广福也因此享誉世界工商界。1960年6月,姚辉与五日会合并,更名为二木会,此后二木会逐渐成为三井财团的整体领导机构。到1950年代末,原三井财阀的所有直系和旁系公司都通过加入二木协会而重新合并。并且都是以现代企业集团模式的新结构形式出现在政府面前,从而重获生机,成为过去的大财团。
目前,三井财团二木俱乐部成员包括总公司、子公司和联合带公司,成员数量达到150余人。和日本其他大财团一样,三井财阀通过二木会的改革,重新建立了一个利益相关的庞大产业集团。虽然三井财阀和其他财阀一样,经历了解散和复活的过程,和日本其他大财团一样建立了庞大的产业集团。但与三菱集团和住友集团相比,三井集团结构松散,旗下包括丰田汽车公司和东芝电气等独立公司。2001,三井集团核心企业樱花银行与住友集团核心银行住友银行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银行公司;从此,金融业诞生了一个新的巨型金融企业——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在其他领域,原三井财阀公司也积极展开了与住友财团公司的合并或合作活动。比如日本最大的船公司三井,由住友集团的大阪商船和三井财阀的三井船在1964年合并而成。目前旗下产业有:樱花银行、三井物产、索尼、东芝、丰田、三洋、新王子纸业。
三井财团成功的秘诀是以产业链最上游的资源企业份额为润滑剂,获得资源产品的长期价格控制优势,一般不超过10%。同时,借助庞大的物流和贸易网络,这一优势进一步巩固。这条路径在三井帝国的版图上被最大程度的复制,几乎涵盖了从核电站到鸡蛋所有能想到的行业。正因如此,很少有人知道三井通过各种秘密渠道日益影响着世界经济,尤其是在一水之隔的中国,比如罕见的功能性糖业。如果没有中企的追赶,七年前三井定下的这盘棋,早就把中国6543.8+03亿人的未来健康糖掐死了。无论是农作物、矿产资源还是消费品,无论是原材料、中间件还是终端品,三井在所有的生产、贸易、物流环节都扮演着“幕后”的角色,把下属公司、关联企业推到台前,不断扩大市场、资源和地盘,谋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又把自己隐藏起来,很像“影子帝国”里的国王。三井财团的经营战略是像影子一样站在企业背后,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发达的贸易体系和丰富的资源推动企业的发展,渗透到世界微观经济的每一个角落。隐藏在各类企业背后的三井帝国,其实有自己的一套“行动逻辑”——资源、贸易、金融、信息是关键词。一个接一个,全球贸易网络、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整合,以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物流体系,强大的信息采集系统,是这样一个庞大商业帝国高效运转的关键。2007年4月,三井物产决定从原钢铁原料/有色金属本部划出核能、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成立新能源本部。原钢铁原料/有色金属总部更名为矿产资源/金属资源总部,以便更加集中于矿产资源特别是铁矿石的开采和交易。日本关西大学经济政治研究所教授小松原聪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指出:“铁矿石等原材料上游产业是三井海外扩张的重点,这不仅表现在铁矿石和金属资源给企业带来的巨额利润上,也支撑了整个日本钢铁产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如果把三井比作一个帝国,那么铁矿石就是这个帝国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这颗珍珠的诞生过程是对三井“帝国攻略”的最好诠释。目前,全球铁矿石开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家。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日本企业投资了8个主要铁矿,持股比例为16。从65438到0965,三井公司开始投资澳大利亚的罗布河铁矿。1967,继续投资澳洲纽曼铁矿。目前,位于西澳大利亚纽曼西北112km处的West Angelas矿和Pannawonica的Lop River矿由力拓、三井物产、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工业公司共同拥有和开采。根据三井物产公布的信息,三井还拥有位于黑德兰港以南353公里的MAC铁矿和位于纽曼以东15公里的BHP-OB23/25铁矿,拥有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和日本伊藤忠商社。位于纽曼西北90公里处的必和必拓-颜地铁矿、位于黑德兰港以东175公里处的戈德沃西铁矿和位于纽曼山的威勒贝克山也是由必和必拓、三井物产和澳大利亚CI Minerals株式会社共同开发的..在巴西,三井物产早在2001就开始介入淡水河谷收购Caemi Mineracao Metalurgia(CMM)的交易。根据白益民写的《三井帝国的启示》一书,三井物产首先从CMM创始人的孙子福林兄弟手中买下CMM 60%有投票权的股份,加上之前已经拥有的40%股份。三井物产完全收购CMM后,将CMM股份的一半出售给淡水河谷,帮助后者成功控制CMM。在合作过程中,白益民透露,三井物产不仅向淡水河谷提供产品和技术,还积极给予后者资金援助,帮助其扩大经营范围。双方人员往来也非常密切。比如三井物产派人去做淡水河谷的客户经理,带领三井物产的客户管理团队留在巴西,现场与淡水河谷推进各项业务。2003年,三井最终获得了巴西Vale par S . A . 15%的股份——这家公司是控制淡水河谷的母公司。在印度,三井的影响力也根深蒂固。在2006年淡水河谷与德国蒂森克虏伯旷日持久的铁矿石谈判中,印度最大的民营铁矿石出口商SesaGoa表示将铁矿石价格上调19%,从而积极协调淡水河谷的价格谈判。原来三井物产拥有印度公司Sesa Goa 51%的股份。目前公司矿石年产量约900万吨,市场多元化,覆盖日本各大钢厂和欧洲大型钢厂。其在中国的主要客户包括宝钢、马钢、重钢、昆钢等重要钢铁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