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责任是什么?
现在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象越来越多。然而,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漠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以往的社会责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而是希望通过灌输道德规范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理念,本文始终把受教育者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重视在实践道德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关键词:勤工俭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首先,提出的问题
21世纪,当代大学生不再是困在“象牙塔”“不听窗外事,只看圣贤书”的书呆子。当代大学生已逐渐把步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大学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所以大学生自己创业或者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的情况并不少见。毫无疑问,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换句话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有完善的人格。我们应该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对环境和社会有责任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8中提出,未来的人应该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一张是专业,第三张通行证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能力。所以,勤工俭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然而,大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表现出冷漠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比如勤工俭学过程中出现的懒惰、推诿、违约、重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尤其是现代社会,科技和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的,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思考人类的未来,懂得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以往的责任意识教育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而是希望通过灌输道德规范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要求学生人性的健康发展,还要求学生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同的人生观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这就要求人们要有群体意识,甚至是全球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
公平地说,其实中国一直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都蕴含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在今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质。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学生中的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甚至无视同龄人、亲友的生命,甚至丧失了出于人性的基本社会责任感...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调查显示,责任感教育是世界各国人民都重视的一项重要素质教育,但在中国,“只有30%多一点的人重视责任感教育,处于世界垫底”。相反,它把“匠心”和“策略”作为获得发展机会的重要因素。某特大城市教育委员会进行的一项德育调查也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不太满意。
通过笔者对大学生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如下:
1.比社会思想更看重个人前途,而不是把社会当主人。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想成名,想结婚,想出人头地,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只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想,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份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做兼职?”76.3%的大学生回答“为了个人需要”,15.6%回答“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只有8.1%回答“为了培养自己的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些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利益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不会”,23%回答“可能”,13%回答“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遥不可及,个人现实生活最实惠。所以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关心自己的发展现状和当前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现实负责。本质上,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身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缺乏基于这种认识对社会主人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目标上,不断增长的个人意识逐渐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个人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渐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必须从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人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和动态来设计和发展自己。个人性格和地位真的很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感明显增强。在这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问题“毕业后为谁工作?”74.2%的大学生回答“为了社会和个人”,而真正的“为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只有9.7%,不太清楚,占10.5%。虽然大学生兼顾了社会和个人,但他们更关注个人。关于“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的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学习目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实际,33.3%的人回答是为了自立和未来的理想职业而学习,23.6%的人回答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学习。这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已经从单纯的文凭变成了校外竞争激烈的现实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务实,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比如,只有9个人回答报效祖国,报效父母或老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还表现在对未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和能力加倍学习和训练。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是敷衍和克制的。有数据显示,45.2%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目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感。一方面,我觉得成功太容易了,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超出了实际水平。比如对“如果一家公司看中你,让你负责一个项目,你觉得你有能力吗?”,64.3%的大学生回答“是”,24%回答“可能”,只有11.7%回答“不是”。另一方面,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就变成了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中以“我”为中心。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才华提供了理想的舞台,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我也意识到,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残酷,只有乘上个人奋斗的小船,才能游向成功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顶着压力,眼睛盯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一切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主张“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以“我”为主;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是最重要的;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比如,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6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认为“经济收入高”,41%回答“工作轻松稳定”,可见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较多,从社会需求考虑较少。有些大学生拿那些不相干的东西。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原因如下: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社会和他人制约个人的“异己”力量,把“纯利己”作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恰好被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为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找到了理论依据。于是,在这些学生的心目中,就出现了一种只要有权利,不履行义务,就关心自己,追求利益,为了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独生子女的优势让大学生过分关注自己。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又过于宠爱自己的女人,使得这一代人缺乏生活训练。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我想的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少的是我应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我的权利意识很强,但义务和责任意识很弱。
3.我国教育一直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但似乎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我们过去德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失范,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高度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我们总想从社会的某个角度去培养思想道德方面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和学生的道德观。例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和社会而学习,经常要求学生热爱祖国、人民和集体,但很少提倡学生关心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在学生应该和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习惯于将基于成人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而强加给学生的责任理想化,却不尊重孩子的主观人格,对青少年经常被成人称为“调皮”、“捣乱”、“不听话”、“别出心裁”的行为完全排斥和约束。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要么被压抑,要么心被伤害,要么没有责任感。假大空间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忽视学生应该承担和可能承担的基本责任,甚至导致“大事不能做,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真空状态。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时,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构建严密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种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校园里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会被必然的“问责”所有效遏制。只有处于严格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刻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外在行为强化的本质是人的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生物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了这种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2.要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权利和责任永远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权利的责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具体来说,教育方法要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分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需,挖掘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不正确的观点时要注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者要有平等意识,不要轻易挨骂,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性。总之,在高校中,要努力营造与大学生社会地位相符的环境机制,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真正主动承担起历史使命,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大希望。
3.重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情绪是一个人在处理各种关系,根据社会道德规范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经历的情绪。它是道德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或激励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的情绪调节直接影响到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了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因为个体的情绪与责任感大致相同,所以情绪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来说,好的、丰富的、健康的情绪会有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水平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善于运用需要原理、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我。同时,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极其复杂,有本质的,有非本质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限制,一些学生往往把非本质的、非主流的社会现象视为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用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总结社会主导的现象和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一些暂时问题的条件和原因,以及党和国家采取什么措施来限制和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作者:浙江大学周舫金桂兴来源: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