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敬敏的学术论文
1981-2001年
论拟声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关于“板书”句转化分化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
基本短语的句法分析[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
“动词+个+形/动词”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
两种不同的虚拟语素“头”[中国语言交流1984.3]
句型的分类与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
说“有”——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
《汉语语法史》评介[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3]
词典编纂和ABB形容词处理[词典研究1985.4]
汉语句型研究述评[汉语指南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状及述评]
汉语语法研究现状简述[汉语指南1985.5]
歧义结构探讨[汉语指南1985+43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状及述评]
把字句及其转换句。语言文字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同源讨论[国学1986+38]
无欲无求,不是无欲无求,是悖论吗?【国学1986.5】
20世纪80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中文导读1987.2.3/NPC复印资料1987.4]
论吕叔湘的语言风格[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语法研究与探索述评(二)[中国汉语1987.3]
从语序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4/语法搜索/NPC复印资料1987.11]
“把”字句研究纵横谈[汉语指南1987.7]
状语后置的条件限制[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
“V成”结构的性质[语文学习1988.438+0]
“非x不y”及其变体[中国语言世界1988.438+0]
毛茸茸的感性和潜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
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将何去何从?[语言建设1988.5]
关于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与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简讯1989+0]
话语错误及其纠正[中国语言世界1938+0]
“什么”(与人合作)的非疑问用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438+0]
感叹疑问句的语义分析[中国研究1989.2]
语气词“你”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汉语1989.3]
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438+0]
说“字里行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4】
国学十年语法论文印象[国学1990.4]
“x不x”附加问题研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4]
“比”字句替换规律研究[中国语言1990.6]
“XY”学术研究风格与创新学派意识[国学1990.6]
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中国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汉语中的话语话题[汉语论文集,百家出版社]
上海店名的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
上海话虚拟语素“头”分析[汉语系列丛书(四),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歧义辨析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
修辞格学习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
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国学1991.2/NPC抄1991.2]
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回顾与未来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
评新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省略句”和“非主谓句”新论[语文学习1991.7]
Echo问句的形式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2/NPC复印本1992.438+00]
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1992.2/NPC复印资料1992.5]
简评林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国建筑1992.4]
关于语法研究三个方面的理论思考——兼评几个理论模型[南师大学报1992.4/NPC复印资料1993.3]
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简讯1993+0.2]
评邢语法问题集(与人合作)[语言研究1993.438+0]
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汉语1993.3]
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国学1993.3】
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究》[语文学习1993.3]
汉语口语错误[语言应用1993.4/NPC复印材料1994.438+0]
七年磨一剑——读《语文文集》[国学1993.6]有感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中国建筑1993.9]
汉语中的结构句和功能句——评《中国的句子文化》[语言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
学院出版社]
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
难忘的师情【朱先生纪念作品集,语文出版社】
现代汉语规范化[社会科学部争鸣,上海人民出版社]
汉语语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十大贡献【纪念中国汉语研究40周年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会]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生成语法体系[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现代汉语选择题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
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成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
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国学1994.3]
间接疑问句与相关句的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5]
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动词研究——评《汉语动词与动词结构(与人合作)》[中国语言1994.6]
道路与榜样——评《卢建明文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0]
简评梅对汉语及汉语教学的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陆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
1995.4]
“怎么样”问句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类型[语法研究与探索(7)]
“把”字句及其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第四届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研究[中国研究系列之四]
疑问句的语义关系分析[第四届现代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
反问句类型与问答框架的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寿辰研讨会论文集]。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选择的关系[中国语言1995.2]
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广告语言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应用1995+38+0]
广告语言研究的现状及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
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学1996+0]
“句法取向”和“语义配价”及其关系[汉语学习1996.3,NPC抄写材料1997/2]
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平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
关于“函数”和“解释”的一些理论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4]
香港词语的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 . 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第65438号+01]
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与胡宗哲合作)[中国研究]
1996.2]
抬头是山脚下是路——评小《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任志平合作)[语文学习1996.2]
香港报纸语言水平及对策[1997及中国香港中文研讨会论文集]
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文通讯1997.6/42]
上海话中“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 438+0]
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趋势(包合作)【香港语言建设通讯1997.3】
关于香港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软语”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
从“天赋”看语义和语法的相互制约[语文学习1997.2]
上海话形容词重叠研究(与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材料1998/2]
“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丛书17,北京商务印书馆]
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系列2,上海词典出版社]
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一德的《语文文集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20世纪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
关于“轻声词”的几个疑难问题[中国建筑1999.1/NPC抄写材料1999/5]
《十里干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438+0/十里干坤北京大学出版社]
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1999】
疑问句研究[语法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1999]
“A V”及其相关疑问句对比研究(与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NPC复印资料1999.8]
上海话和北京话疑问代词的比较研究(与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新拓展,香港都市】
学习1999]
动词重叠核心义、派生义和格式义(吴音合作)(中国期刊2000.6438+0,湖北教育出版社)
《HSK对外汉语水平测试词典》的编写原则和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
港方言借词的比较研究(语言应用2000.3,NPC复印资料2000.6438+00)
“一边P,一边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子(与王伟力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2001(6篇文章)
1.名词重叠的AABB语法意义及其他(吴音合作)(中国研究2001.1)
2.“v+满”(税、常、合作)的句法语义分析(日本现代汉语研究2001.2)
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征研究》序言(香港鲁大出版公司2001.5)
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2)。
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识别标准(柳岩合作)(汉语学习2001.6)
6.评新兴的汉语语法史(税、常、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
2002年(5篇文章)
1.“或”的单用、两用、多用的条件限制(周友斌合作)(中国研究2002.3)
2.“是不是VP”的肯定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妍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2.3,人大复印资料2003.438+0)
3.“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达(合作)(汉语学习2002.5)
4.现代汉语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02)
5.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语言点的设置(香港教育学院出版的《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2002年)
2003年(6篇文章)
1.陕北方言的真假问题(王鹏翔合作)(方言2003 8+0)
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2003.4)
3.“宁”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周友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
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思考(语言科学2003.4)
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中国研究2003.6)
6.“人家”的指称功能及语义分析(《语法研究与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
2004年(8篇文章)
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汉语系列8),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语义语法”简介(暨南学报2004.1,NPC 2004年5月复印的材料)
3.论“理解语言学”的建立(赵春丽合作)(修辞学习2004.438+0)
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中文学院学报,2004,438+0)
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与罗小英合作)(《汉语学习》2004.5,NPC抄2005.5)
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否定项的选择(罗小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4.4)
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合作)(庆祝中国语言文字成立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02)
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5月)
2005年(9篇文章)
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小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38+0)
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周绍合作)(济南学报2005.438+0)
3.语义特征的定义和提取方法(周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38+0)
4.“致使把字句”和“存隐被字句”的语用解读(赵春丽合编)(语文学习2005.4)
5.“好”(朱合作)的话语功能分析(中国语文,2005.5)
6.香港词语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文学报,第11期,2005.8)。
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绍合作)(暨南大学汉语学院学报,2005年4月)
8.“副+名”组合的新变体及其语义指向(吴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复制2006.2)
9.香港社区英语用词现象分析(吴合作)(语言应用2005年4月)
2006年(11篇)
1.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丽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6.6438+0)
2.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探究(周绍合作)(中国研究2006+0)
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常、锡合作)(中国学习2006.438+0)
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小英合作)(济南学报,2006年2月)
5.《汉语述宾动词配价研究》(与王伟力合作)(关于语言学问题,三联书店,2006年2月)
6.《语义学多维研究序》(语义学多维研究,中文出版社,2006年2月)
7.港式汉语与语言变异(石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2月)
8.《汉语语法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38+0)
9.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5月)
10.“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认知阐释(邢主编,《汉语被动表达研究新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点(中国历史杂志第6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2)
2007 (11篇文章)
1.“V-把”中V的泛化与“把”的词汇化(中国汉语2007.438+0)
2.“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研究(语文学习2007.438+0)
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38+0)
4.关于汉语方言正反问句比较的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007年2月)
5.港式汉语的变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石合作)(丁邦信七十寿辰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
6.原型标志的分类和概括”。《门》在美国和英国(周日安合作)(外语,2007年4月)
7.歧义格式“NP 1有NP2很AP”的区分规则(赵春丽合作)(语言研究2007.2)
8.上海话的话题问句和命题问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月)
9.刍议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体系(《世界汉语教学》2007.4)
10.林涛先生的回忆(林涛先生回忆集,商务印书馆,2007+00)
11.《生成语言学语境下的汉语语法与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语境下的汉语语法与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438+00)。
2008年(12篇)
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学习》2008.2)
2.网络时代汉语演变的动态观(兰迪合作)(语言应用2008年3月)
3.“动词+介体+宾语”结构的语义模式和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3)
4.由“是”组成的三个附加问题的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4月)
5.“连A也读B”的框架结构及其成帧过程之争(语言科学2008.4,Copy 2008+05438+0)
6.从“手机”看不同华人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中国研究2008.4)(新华文摘2009.3全文转载)
7.论表示“所有NP”的“责备”的标记格式(郑娟曼合作)(语文学习2008.5)
8.“善”的负功能(郑娟曼合作)(济南日报,2008年4月)
9.教材质量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5月)
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7月)
11.几梦回北大...(《无名湖畔的爱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港式汉语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月)
2009年(9篇文章)
1.准定语视角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2009.438+0)
2.265438+20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杂志2009.438+0)
3.论反义趋向复合词的减量表达(兰迪合作)(学术研究2009.3)
4.谈框架结构《想X就是X》(丁谦合作)(中国语言学院学报,2009年3月)
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静合作)(修辞学习2009.2)
6.香港高校普通话教学与评估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
7.上海话疑问句的百年演变及特点(日本现代汉语研究,2009,2009+0)。
8.从“V给”句式的分类看语义的决定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copy 2010.3)
9.“美”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4月)
2010 (9篇)
1.一种新形式的主观强加减损的分析(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010.1)
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和认知模式(王一光合作)(济南学报2010.2)
3.“没有A,没有B”框架结构的语义欣赏与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中国研究2010.3)
4.非真值判断的“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一光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3)
5.“一A一B”框架结构的顺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2010.3)
6.《新时期汉语语法史》序言(汉语学习2010.4)
7.汉语反向句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2010.6)
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9.北大是我心中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的学弟学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011.1)
2.“半A半B”框架结构及相关格式的比较(黄燕轩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
3.“幸”副词的句法语义、模糊轨迹和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4.中国框架结构简介(中国中文2011.3)
5.评汉语语法及其“句型”理论的历史地位(新疆克拉玛依学报2011.3)
6.上海话词尾助词“快乐”新解(石合作)(南方语言学2011.3,暨南大学出版社)
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识别标准(与刘宗保合作)(中国研究2011.3)
8.社会认知视角下歧义研究的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4)
9.海峡两岸汉语中“男孩”和“女孩”指称的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应用2011.4)
2012
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假设(合作)(暨南学报2012.1)
2.语言服务与语言服务(北华大学学报2012)
3.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
4.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
5.“是与不是”内部类型的特点及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
6.浅谈新兴框架结构“X你的头”及其语义固化(中国研究学报2012)
7.“了”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语义演变(刘晓庆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