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平院士:17年前非典如何一夜之间从香港蔓延到全球|专家谈防疫。

2020年65438+10月底至今,依然活跃在抗疫一线的赵国平院士接受媒体采访。

2009年,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钟扬(左)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平(右)参观第22届文慧大讲堂“人类与流感的竞争”。

当SARS刚刚从广东经由香港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时,新加坡的科学家根据其基因序列的有限差异将SARS冠状病毒分为两种基因型。从流行病学上看,一个分支与广东有关,一个与从广州去香港的患者A有关。

如何打开非典的“黑匣子”

关于广东和广州的传染病,广东和广州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从发现SARS的早期就做了两项非常好的工作。第一是对所有传播链中的每一个都做非常详细的流行病学记录。

每个患者都有极其详细的个人病史记录和传播关系记录。二是收集这些人的生物样本。我们拿出这些人的样本,对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结合详细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最终打开了非典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黑匣子”,看到了它从哪里来,又将走向哪里。

一夜之间成为“现象级传播者”。

非典爆发之初,似乎病毒传播能力不是很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过多接触动物(如野生动物市场)或“扎堆”活动(如在地下室通宵打牌)是发病早的重要原因。此后,医院感染成为重要途径。一个重要的案例是,广州中山二院爆发非典的时候,没有一个被感染的医护人员传染给家人,因为一发现症状就主动隔离治疗,没有回家。唯一的例外是中山二院的一名护工,他的工作是把门诊的一些病人带到肾内科住院。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她在症状出现后没有及时去医院隔离,还在工作,于是被转交给一位肾病医生,这位医生后来与香港的传播密切相关。患者A到香港后,白天到处逛街,但没有传染任何人。当晚入住京华酒店911房间。这一夜,他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它,包括他坐的电梯。他出来后,第二个人进去抓住了。当晚有9人被感染,随后他们将非典带到了新加坡、加拿大、德国、法兰克福等世界各地。

像这样短时间内疾病传播强烈的现象,在非典疫情期间多次发生,被称为“超级传播者”或“超级传播事件”。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病毒变异、宿主(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其他与患者相关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因素,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中得到有趣的教训。

病毒变异不是很明确和可预测的。

同一个病人A是医生。去香港之前,他得了典型的肺炎。服用抗生素后,他康复了,烧也退了。护士病得很重,两周就出院了,没有复杂的治疗。但基因组测序显示,SARS冠状病毒经a医生治疗后出现了一些明显且稳定的变异,此后从香港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病毒中,几乎没有检测到重要的氨基酸变异。到目前为止,全球检测到的病毒都属于这种同一类型,而且从传播的表型和致病性来看,这确实是一种致病性特别强的人类冠状病毒。虽然6月份以后,从香港某医院分离出的病毒基因组出现了较大的缺失,但这些病毒的致病性似乎并没有减弱。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病毒致病性的变异往往不是很明确和可预测的;但如果病毒在人体内反复传播,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致病力或传播力较弱的病毒会进化成毒性更强的类型,从而产生疾病的疫情。

现场互动

某国故意制造病毒危害的阴谋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问: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当时感染的都是亚洲人,有人怀疑是不是其他国家故意制造了某种病毒来感染我们。这种观点有依据吗?

赵国平:这是个好问题。人们早就这么说了,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出这是故意的。另外,也不能说非典只感染亚洲人。越南发现的第一个病例是一名西方人,他是一名科学家。所以,我看不出非典是人为的。

现在,在一只蝙蝠身上也发现了SARS病毒,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病毒的天然来源。还有一点更重要。非典真正重要的滋生地是广东卖野生动物的菜市场。因为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最后不仅是果子狸,其他动物也发现了SARS病毒。因此,野生动物市场可能是一个帮助病毒加速进化的地方。可惜的是,果子狸的受体和人类非常相似。病毒一旦适应了果子狸,就有非常强的感染人的能力。尤其是现在养了果子狸,脱离了原来的野外生态条件——人工圈养,不吃水果和玉米,跑到拥挤的环境里——感染的几率增加了。所以我觉得还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病毒在宿主(或者潜在宿主)的拥挤环境中有更多的适应要求和条件。

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所有流感病毒。

问题:流感病毒序列中有9种N和16种H。能否利用计算生物学建立疫苗库,一旦发现新的病毒致病,就可以利用疫苗库阻止疾病的传播?

赵国平:关于疫苗,实际上,全世界使用的疫苗都是一种重组疫苗。当发现一种新的病毒流行时,比如现在的H1N1,H1N1的新抗原基因取代了原疫苗株的HA和n a基因,这样就可以很快制成新的疫苗。现在有消息说8月份可以出新的A_H1N1疫苗。然而,培育一种对所有流感病毒都免疫的疫苗是不可行的。抗体有两种,一种是保护性的,一种是可识别的。但是没有保护作用。病毒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它会产生一些突变,让原本有保护作用的抗体不再认识新病毒,变得没有保护。目前人体内有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但这些抗体并不知道这种新型病毒A (H1N1)的抗原。(整理:李连)

(赵国平院士当时的身份是: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主持我国SARS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系主任;钟扬教授(2017年9月25日死于内蒙古车祸,2018年4月被中共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复旦大学生命学院45岁的教授,花了3年时间翻译了《疫情——死亡瘟疫的史诗》一书。)

大流感--钟扬翻译的死亡瘟疫史诗。

后续报告:

赵国平院士谈2009年甲型流感无重疾

钟扬:科学家与流感赛跑,公众应学会与流感共舞。

赵国平和钟扬:疫情流感的爆发能被准确预测吗?

文末链接:

赵启正回忆非典: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大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变小了。

北唐访谈录:从前五例PHEIC病例看中国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始末|与防疫专家对话。

访彭凯平:常态应激反应,在抗击疫情中化“抑郁”为机遇|谈防疫专家。

采访郭其勇:该不该吃野生动物?重拾“天人合一”的智慧|专家谈防疫

作者:赵国平·文慧讲堂

现场照片:周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