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武汉大学在哪里?
有413 591 564 587经过那里。
最好走519,因为它的终点站是武汉大学的正门。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占地面积3.2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5130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校园靠近东湖,四周罗家环绕,满是绿色、粉色和樱白色,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堪称“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杰作和典范”,一批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武大学者进一步精心管理校园。文科区的法学楼、经管楼、外语楼等标志性建筑如雨后春笋,势头迅猛。新老建筑相得益彰,相得益彰,让罗家校区更加多姿多彩。
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学科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学科。学校设有人文、社科、理、工、信、医六大系36个学院(系)。本科专业108。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 *覆盖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0二本学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81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29个。有三家一级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云集,人才济济。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其中专任教授2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人文社科高级教授8人,“973工程”(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8人,“863工程”领域专家4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3人,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20人等。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果突出。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优良的学术传统、丰富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推动武汉大学取得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术影响日益深远。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武大学子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印记。学校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科研和建设。南北极科研取得新突破,抗非典多肽药物等科技突破;赤焰松杂交水稻、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应用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和“智囊”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大型语文工具书《旧训汇编》和SARS对策跨学科研究成为学校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标志性成果。
十五期间,在自然科学领域,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校在教育部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数量排名第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多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六次获得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交易奖)和优秀组织奖。
知识在武大,成功在罗家。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本科生30680人,研究生10533人,博士生6407人,其中港澳台留学生165438人,外国留学生1337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0多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00多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26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彰显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了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促进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全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百多年的风雨,一百多年的磨砺,一百多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充满信心,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更新于2007年6月5438日+2月)
编辑此段落的名称
武汉大学以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以前中文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到左,所以按照现在从左到右的习惯,“国立武汉大学”就变成了“学大而强国”,大方,意味深长,别出心裁。
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般有两种理解(其实意思基本相同)。“学大人物,武力建国”,就是像汉朝那样武力建国,很豪迈。另一种是连接“大汉武”,成为“汉武帝那样的国家”。不用说,汉武帝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皇帝。这种认识同样崇高。
大学校名的倒读,同样意味深长,气势磅礴,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前无古人。这也是武大学生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之一。
“学习大汉,武郭利强国”的奇妙巧合,最早由武大教授、副校长于1950提出。1950年,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动员大会上,他以《学习伟人,以武立国》(从左至右读国立武汉大学牌楼)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使师生深受鼓舞。“学而优则仕”,从此名扬天下。
编辑对此校训的解读。
为继承和发扬武汉大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不断焕发精神,努力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校务委员会第一次审议,确定武汉大学新校训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真创新。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易经》,说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自重就是自重,不断自强,不断进步。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把它作为成就事业的一种训练。我们学校本来是“自强学校”,名字也取了这个意思。
“弘毅”出自《论语》,说“士无弘毅,路漫漫其修远兮”。它意味着雄心勃勃,坚强和果断。这个词在20世纪30年代被收入武汉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和“弘毅”的使用不仅概括了上述含义,也体现了武大的历史深度和校风延续。
“求真”就是学习,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韩曙”的语言是“古为今用,实事求是”。
“开拓”就是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总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总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努力学习、积极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远大志向,努力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拓新局面,做出新成绩,以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办好社会主义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