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香港有多少人会说普通话?

48%的香港居民:?我会说普通话。

1997左右,香港流行一句话:只要不过罗湖桥,就不用学普通话。

如今,在人头攒动的铜锣湾商圈,普通话的声音在我耳边无处不在:商店售货员热情地用普通话招揽生意;街上的香港居民耐心地用普通话为内地游客指路。

回归前,粤语和英语是香港的主流。15以来,随着香港与内地在政治、经贸、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普通话在香港得到广泛使用。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今年2月公布的2011香港人口普查报告,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语,成为香港第二大语言。

职场普通话成了“香饼”

知名精密仪器制造商沃特斯(Waters)最近在香港刊登广告,招聘其香港分公司的人事经理,并在语言要求中特别注明应聘者要精通普通话。沃特世人力资源分析师何先生表示,自15以来,公司内地业务节节攀升,占总业务量的50%以上,香港部门主管整个亚太区。和大陆员工交流,要说普通话。

近年来,普通话在香港职场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员工会说普通话。根据香港大型求职网站jobsdb 5 5月底提供的数据,最近半年的招聘广告中,有11%明确要求应聘者会说普通话。

如果按岗位类型分类,银行、金融领域对会说普通话的求职者需求较大,占该岗位类型招聘广告总数的18.6%;其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占比17.1%;物业及房地产,占16.9%;专业服务占15.2%;美容健康占14.1%。

香港专业招聘公司Walters的人力资源经理黄绮婷表示,他们的客户大多是外资公司,他们在香港设有分公司,负责内地业务。她透露,60%到70%的客户倾向于雇佣会说普通话的员工。“回归前,说英语是必要条件,现在普通话成了普遍要求。”

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师刘说,她曾看到两名大陆游客在当地一家著名的茶餐厅里,对着菜单沉思良久。就在她准备做一个热情的翻译的时候,店员张着嘴用普通话和她打招呼,一劳永逸的轻松沟通。

「基本上,香港人都知道普通话的重要性。普通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它存在于我们心中,但同时也有谋生的现实需要。”刘对说:

校园里流行普通话。

今年3月底,香港浸会大学举办普通话朗诵比赛,报名人数超过800人,创历史新高。19岁港生曹可仁以一首《一棵开花的树》获得诗歌组一等奖。

曹可仁告诉记者,因为对语言的热爱,她从小就在家自学普通话拼音,从一年级开始参加朗诵比赛。长大后,她发现说好普通话对她的学习、交流活动和获得工作面试都有很大的帮助。曹可仁希望大学毕业后在内地从事广告行业。

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2月公布的人口普查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香港约有707万人,其中约46.5%报称会说普通话,较2001年上升约13.2个百分点。此外,约1.4%的人口将普通话作为最常用的语言,也高于2001年的0.9%。

从15开始,香港的普通话普及率跃升,学校教育的推动功不可没。

普通话从1998开始成为香港小学的核心科目。1998及以后入学的学生,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习普通话,接受9年普通话教育。目前,香港所有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都开设普通话课程。

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委员、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段表示,在15之前,真正会说普通话的学生非常少,但近年来,香港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她这一两年去看了一些朗诵比赛,发现当地很多小学生普通话和粤语一样流利。

她还说,以前很多高校的中文课都是用粤语授课,但近五六年来,随着大陆学生的增多,老师们学会了用普通话授课。例如,在理工大学的双语系,90%以前用粤语授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改用普通话。

香港中文大学普通话教育研究及发展中心主任林建平表示,从普查报告来看,会说普通话的香港居民从2001的三成多,增加到2006年的四成,再增加到2011的近五成,显示普通话在香港逐渐普及。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普及”之后应该做的是如何“提高”。

14年有7万多人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

在今天的香港,与政府活动有关的重大场合、众多的国际会议、论坛和展览、地铁和公交车站、客服电话的语音提示等都可以听到普通话的声音。

中央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日前说,他在香港回归前就来过这里。当时店员和出租车司机普遍不懂普通话,内地人来香港旅游购物非常不方便。

他说,现在不仅大部分售货员和出租车司机会说普通话,内地很多年轻人也会听和说粤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回归以来,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各方面交流加强。

这些都得益于近年来内地与香港签署的一系列交流合作协议,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港澳个人游政策。

陈说,普通话是我们民族的谐音。如今,香港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只要与内地有联系,香港人就有必要使用普通话。

语常会成立于1996,是一个半官方组织,旨在就香港的语文教育政策向特区政府提出建议。据介绍,该组织已举办90多项推广普通话的活动,约有28万香港市民参与,超过300万观众收看相关电视节目。

在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前夕,教育部语言应用研究所也于今年5月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签署合作协议,* * *致力于探索、发展和深化内地与香港的合作交流。

自1996以来,国家语委已与香港11高校签署协议,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国家语委数据显示,从1996 * *,香港地区有141人参加考试,到2010年底,参加考试的人数已经超过7万人。

根据CUHK教研中心提供的数据,港人普通话水平集中在“三级甲等”,即“合格普通话”,日常交流没有问题;近年来,香港人的普通话水平标准率(即“二级乙等”)一直呈上升趋势。

林建平说,在香港,广义的“普及”似乎是“走出中国,面向世界”,比如培养优秀的普通话教师,在海外推广普通话,弘扬中华文化。

■新华网

从政府到人民的普及工作

在香港街头,你可以听到夹杂着英语的白话,可以听到流利的英语,也可以听到不标准的普通话。“两文三语”可以说是香港这个大都会的独特景观。粤语是香港的母语,英语也是市民的通用语言,而普通话正逐渐成为香港的另一种通用语言。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香港人口普查报告,48%的香港居民声称会说普通话,略超过香港居民会说英语的比例(46%)。在2001人口普查中,只有1/3的居民声称会说普通话。短短十多年,普通话已超越英语,成为香港居民使用第二广泛的语言。

那么,香港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些什么呢?

2002年,香港通过了推广普通话的法案。

2002年6月23日,时任议员蔡苏豫在立法会会议上提出“推广普通话”的议案。她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地、台湾省和东南亚游客的增加,香港商界和市民有必要广泛熟悉普通话,以抓住商机,提高竞争力和沟通能力;为此,立法会促请政府制订有效措施,解决普通话教师短缺的问题;增加播放普通话节目的频道,改善香港电台普通话频道的接收质素,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普通话;鼓励民间组织举办更多推广普通话的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普通话的社会氛围。

在稍后发言的265,438+0位议员中,有20位以行动支持议案,并以身作则,以普通话发言,促进了“说出来”的气氛。最后,香港立法会通过议案,敦促政府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民众使用普通话的能力。时任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用标准普通话表示,特区政府重视“两文三语”(即中文、英文和粤语、普通话和英语)的均衡发展,将努力提高香港人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水平。此前,特区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改善香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如将普通话教学纳入中小学课程,并多次增加学校普通话教师人数。

本条例草案的通过,加强了普通话在香港的推广,进一步改善了香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环境。

举办“普通话日”和“普通话月”活动。

2001年,香港电台普通话频道提议香港普通话推广机构、民间团体、学校组成“香港普通话推广联盟”,并于20013年9月13日在香港举办首届普通话日,得到包括法定语文事务处、公务员培训处等***135机构的响应和参与。

2002年,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再接再厉,提出于9月15日至10月13日举办“普通话月2002”。“普通话月2002”活动以“说好普通话,创造新世界”为口号,鼓励香港人多学、多用、多说普通话。活动持续到6月10,6月13。包括“普通话购物优惠计划”、“学生普通话飞跃奖”、“最积极推广普通话教师奖”、“中学生DJ培训班”、“香港普通话歌唱比赛”等多项活动。

据介绍,市民凭“普通话购物优惠计划”优惠券,在促销期间光顾近1000家贴有“普通话购物优惠计划”贴纸的店铺,包括服务、鞋、珠宝、美容美发、化妆品、餐饮、娱乐、百货、图书、文具等店铺,用普通话购物可获得优惠和各种折扣。

董建华呼吁香港人多讲普通话。

2001年,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出席首届普通话日。他说,学习普通话是作为中国公民的义务。他呼吁香港人多听多说普通话。

董建华说,香港回归后,与内地在商业、贸易、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往日益频繁。学习普通话有助于香港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加强身份认同。学习普通话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也很重要。中国即将加入世贸,将会为香港带来无限商机。每个香港人都要学好普通话,装备自己,才能抓住这些机遇,发挥香港连接内地和世界的桥梁作用。

董建华认为,除了在学校教育方面下功夫,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个讲华语的环境。他希望社会各界能积极支持推广普通话运动。

语常会和普通话学习社积极推广。

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简称语常会,成立于1996。其职责是就一般语言教育问题和语言基金的使用向政府提出建议。近年来,语常会不遗余力地培养市民的“两文三语”能力,帮助提高市民的语文水平,为社会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并致力在香港推广普通话。

自2002年起,语常会每年都会联同香港多个社会团体举办一系列的“普通话节”活动。语常会透过举办与普通话有关的话剧、辩论赛、奖励计划和电视节目,为市民开辟学习普通话的平台,扩大和加强普通话节的接触和渗透,把“说好普通话,创造新世界”的讯息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每年普通话节都会聘请香港知名艺人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大使,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2002年的主题是“说好普通话,创造新世界”,2009年的主题是“学以致用”。

香港普通话研究会成立于1976,是经香港政府正式批准的非营利性民间慈善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教学、出版、研究和交流在香港推广普通话。在过去的30年里,普通话学习协会已经培训了数十万人。

除了教课,学习社还成立了许多兴趣小组,如演讲组、谈心组、青苗组、合唱组、音乐组、阅读组等。,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永久的普通话语言环境,也增加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朋友掌握普通话。

作为慈善机构,香港普通话学习协会的收入全部用于推广普通话的各项活动。除了组织各类比赛、公益活动、出版《普通话报》外,学院还于2006年9月开办了“香港普通话学院科技创意小学”,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该学院还为外国人开设了学习普通话的入门课。

地铁增加普通话广播

自2003年9月底起,香港地铁站和车厢增加了普通话广播,并加强了对一线员工的普通话培训。同时,地铁站内还设有“乘客咨询服务柜台”,每个地方安排一到两名“旅游大使”,为乘客提供信息。香港地铁市场开发经理杨美珍表示,香港地铁公司已经聘请了20名经过普通话培训的“旅游大使”。9月27日至10月16,在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佐敦、旺角、九龙塘站等8个地铁站,部署1至2名普通话大使,为游客提供购物、美食信息。

除了原有的粤语方言和英语外,在基本的录音消息广播中还增加了普通话广播。

延伸阅读

明星努力学习。

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大部分香港明星普通话都不好,在国外长大的更是普通话不行。随着与内地演艺界交流的加深,他们都在努力学习普通话。相比较而言,演艺明星可以算是香港学习努力,普通话说得最好的一个群体。

郑秀文:“虾”听起来像“萨米”

郑秀文学普通话比较晚,所以她在香港请了一个满嘴京味儿的老师。遇到不懂的事,她笑着回答。然而,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有几次,郑秀文听到人们叫她的英文名Sammi,所以她跑过去答应了,但人们感到困惑。后来她才知道人家的意思是“虾”,而不是叫她。

郭富城:如果你在最后一刻磨刀,你会很开心。

郭富城带着广东口音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演出。然而,与郑秀文不同的是,郭富城一下飞机就试着说普通话。到了酒店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把报纸上的文章大声读出来,先多练习,免得在媒体面前出丑。

张学友:普通话进步很大。

前几年张学友也闹了不少笑话。最有趣的一次是,他对庾澄庆说,“看,这些‘附件’真可爱,还会飞来飞去。”?庾澄庆听了很久,但他不明白张学友在说什么。后来朝他指的方向一看,才知道张学友说的是“鸽子”。这两年由于朋友的纠正,张学友的普通话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已经可以为许志安纠正发音了。

莫文蔚:带上一本汉语词典。

莫文蔚是一位很有语言天赋的艺术家。她精通意大利语和英语。她随身带着一本汉语词典,走到哪里都学,所以说普通话进步很快。此外,每天早上,莫文蔚至少会看七到十份报纸,时事版和生活版都有,但她很少看娱乐版,因为上面有太多八卦,她说看这些垃圾是浪费时间。现在,莫文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知道很多汉字。

孙兴:孩子说普通话像说法语。

孙兴也是香港人。但因为他一直在台湾省和大陆拍戏,普通话说得很好,大家都听不出他的粤语口音。当他有空的时候,孙兴回到香港,试着和他的孩子们说普通话。只是他的孩子普通话说得不好。听起来像法语。

王力宏:歌词用中文更深情。

王力宏刚从美国到台湾省的时候,普通话水平很差,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懂,他说什么也没人听得懂。十个句子中有九个半是英语。他也开始通过看报纸来学习普通话。一开始像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字跳出来,周围的人也会跟着读。原本就有语言天赋的王力宏,短短几个月就把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现在他作曲时经常选择用中文填词。王力宏说:“中文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很多词可以突出英文所不能的意境,所以我觉得一些深情歌曲的歌词用中文比较好。”

安布罗斯:听中文歌,练习普通话。

同样满口ABC的安布罗斯就是通过听那些中文歌来练习普通话的。听歌的时候,他要选择那些吐字清晰的歌,比如费玉清,张学友,这一定是他的首选。时间长了,普通话真的进步很快。他说这是他学习普通话的“独家秘方”,很有用。■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