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学之道。
续:观点一:我认为《大学之道》是修身养性的学问。“伊名”相当于《道德经》中的德性,即最高最亮的德性。甚至可以说是接近和等同于道之德,“明德”之首“明”。
而“亲民”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只把“大学”看作是修身养性的学问,那么第一个“清”就是探索和清,“亲民”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就是探索、明德、亲民。把这些都做到最好,就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之道”指的是说教。“大学”不仅仅是修身养性的学问,它的根本精神是传道授业。“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揭示和展示,“亲民”也是让“明德”亲近百姓。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大学之道”就是要揭示明德,让它展示给世人,让明德亲近百姓,让百姓认识和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为世人所知,让百姓掌握明德,人人成贤,天下自然太平。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理解一个段落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对经典尤其是“四书”的理解。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著作的理解,一定要和他们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不能断章取义古代圣贤对修身、治国之道的见解和主张。
同时这里面隐藏着大量的信息,需要结合整个作品来分析。大学的宗旨是弘扬光明磊落的美德,更新民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这句话被后世儒家称为“三纲领”,其含义简单解释如下:明德是任何人都是上天赋予的本性,至高无上,不受污染,可以沟通天地。
“明明德”是对人类和生命具有精神美德的肯定。现在要说清楚,要有意识。人的行善避恶不是社会规范强加的义务,而是有内在依据的。道德实践的价值来自内心,人性本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之道”就是修身养性的学问。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指的是说教:亲民就是在知道自己本性的善之后,帮助别人摆脱污染自己心灵的东西,让自己也达到和自己一样的精神纯洁的境界。认识到“明德”的天然能力后,一定要“亲民”,亲人才会有新气象,才能在行善的道路上一直前进。
人生所有的变化都是生老病死,只有遵循内心善良的要求,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永远做一个新人。就是以身作则,然后通过礼乐教化,启迪人的意识,摆脱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