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意就牵扯进来。当代大学生是如何参与的?

我觉得最近?内卷?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多少是不受限制的。我想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应该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内卷化的本质。

我们学院的基础课基本都在大教室,200到300人起,板书在数学学院的课堂上很常见。所以,想要获得更好的听课体验,在课堂上掌握内容的话,基本上需要坐在前排。别说后排看不清黑板,就连老师的声音也未必听得清。

然后大家基本都要占座,教学楼明令禁止提前占座过夜,所以那天大家都起得很早去占座。因为一个教室可能一天有几个班不同学院的不同学生上不同的专业课,所以每个座位上都会堆放着这一天用来占每个专业课的书。基本上每个座位看几本书就知道这个教室有多少专业课了。

早上的第一节课八点开始。还记得大一第一天,早上十点上课。我九点钟去的,觉得时间够早了。结果,教室前半部分没地方了。后来我发现,我太年轻了。从那以后,无论八点钟的课还是十点钟的课,我总是七点半入座。

后来慢慢发现7点半都赶不上前排了。每个人都想坐在前排,所以一个比另一个起得早。我观察了一下规律,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7: 20左右到教室,然后我比这个时间早一点到教室,7:00 10。

几个星期后,我发现7: 00来是不够的,10,然后把它提前到6: 50。在过去的一两周,似乎其他人来的越来越早,提前到了6: 20。

教学楼每天早上6点开门。最后情况变成了6点不到,大家都堵在教学楼下等大爷开门。大叔一开门,就一路冲刺到教室放下书,占了个座位。所有留在教学楼下的人都不是为了早上8点的课。不管要占的专业课是8点,10点,下午2点甚至晚上6点半,大家一大早就冲到教学楼下,只为了占当天的座位。当时为了占前排,我给自己定了一个5: 20的闹钟,10分钟起床,10分钟洗漱,10分钟骑车到教学楼,最后10分钟待在教学楼下。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的经历都很可怕。虽然我个人认为这造成了时间效率的极大浪费,但至少是公平的,比通宵占座更公平,所以这种占座的传统一直流传下来。

但是公平不代表就是对的。这和保险研究不是一回事。保研名额只有这么多,必须有筛选机制,但占座问题完全可以由学校解决。从根本上来说,我认为专业课不应该用两三百人的大班授课,效果基本等同于没有。如果学校负担不起这么多老师,至少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些实时投影屏幕,用便携式麦克风帮助老师。只要能提高后排的听课体验,谁吃饱了没事干,每天六点前都会跑到教学楼底下占个座位。

那么在如今的大学里呢?什么都可以滚?除了资源有限这个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你可以想想有多少事情本来可以在学校层面解决,硬生生的把压力推到学生身上,造成不必要的内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