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想不想上大学?

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想学什么?毕业后能做什么?我先从现实社会说起,从真实案例说起。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大学被称为“象牙塔”,是神圣的学术殿堂。进入大学的学生也被冠以“天之骄子”,享受精英教育的荣耀。直到有一天,一个叫陆步轩的北大学生颠覆了精英教育的神话,抹去了大学教育的光环。陆步轩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以陕西省长安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但毕业后因为工作失败,不得不申请低保。现在他靠开一家小肉店勉强度日,人称“眼镜肉店”、“顶级肉店”。文科状元,北大高材生,租房子,开肉店,成了卖肉的屠夫?陆步轩因“北大才子街头卖肉”的新闻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和名人。同样是北大毕业生、高考状元的新闻人物吴晓峰,曾经以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在多次求职未果后,他跟随在长安卖肉的哥哥陆步轩,每天在家卖冰糖葫芦。我们的社会在不断演绎“人才卖肉”“人才卖糖葫芦”的现象,意味着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波及北大毕业生,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要知道,北大是国内一流的学府。按照惯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是首屈一指的。北大的学生还是这样,沦落到这样的状态,更不用说其他大学毕业生的情况了。这样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大学生如此“堕落”的事情层出不穷:大学毕业生没有专业知识,成为没有方向感的“新流浪汉”;大学生求职简历泛滥成灾,社会责任感缺失;男大学生自控能力差,贴通知陪异性;大三女生网上征婚,“大款”要亿万富翁;女大学生为求职拍摄“相册”;毕业生玩“突然恋爱”的游戏,靠“借船出海”找工作等等。,使得人们不再推崇大学,对大学生的评价也更低。大学不再神圣,“读书无用论”随之而来。一些学校甚至大部分学生选择放弃高考。特别是高校不断增加的收费,加剧了上学的难度,让很多贫困优秀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即使有进入大学的贫困生,也因为各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经历过学习的辛酸和无奈。这些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研究大学?高校如何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如果学历不能成为我们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那什么才能称之为人才?这些问题真的很值得思考。“大学生遍地都是”已经成为事实,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正如社会发展轨迹所显示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的人才理念与国际接轨,曾经的大学生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彩,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当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观真正改变,当360个职业都有忙碌的大学生,当我们都习惯了大学生的这种选择,一个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