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的个人生活
许年轻时随父外出打工,曾在津杭两地逗留。大部分时间,他的父亲雇了一个家庭教师来教他,学习四书五经、历史和古典文学。10岁以后,他学会了写文言文,所以文学修养很深,语言和文字都非常简洁准确。1925入中学,1928从汇文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中学时受表哥徐传元的影响,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我进入大学后,得知清华大学数学系最好,决定转学学数学。65438-0929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仍在读初一。当时的老师有熊清来、孙广元、杨武之等。、华、、赵可等一起学习。1933本科毕业,理学学士,考取英国留学。体检时,他发现自己太轻,不合格,无法成行。所以我决定休息一年。1934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担任助教,在正在北京大学访问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担任助教。前后两年,奥斯古德在他后来的书里提到了许的帮助。奥斯古德是分析专家。在过去的两年中,许做了大量的分析练习并开始了一些研究。1935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是与江泽涵合作的,都是分析性论文。当时发表了芬布尔和阿蒂肯的《标准矩阵论》,许熟练地掌握了矩阵的工具,尤其是分块演算的技巧。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他在分析和代数两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许再次被英国留学录取,被派往伦敦大学学院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在1938中,许发表了三篇论文。当时伦敦大学规定,要获得数理统计博士学位,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统计量,并编制一个统计量的临界值表。然而,许是第一个被统计实践口试取代的人,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和出色的研究工作。1938,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系主任内曼受聘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推荐许升任讲师,接替他在伦敦大学的位置。许在1939又发表了两篇论文,在1940又发表了三篇。其中两篇文章是数理统计学科的重要文献,是多元统计分析和Neiman-Pearson理论的基础性著作,因此他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回国服役,最终于1940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钟开莱、王守仁和许立志都是他的学生。1945秋,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做客座教授,各一学期。学生中有安德森、莱曼和其他人。1946去北卡罗来纳大学教书。一年后,他决定回国,谢绝了一些大学的聘任,回到北大当教授。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国不久,发现自己得了肺结核。他长期带病工作,教学科研从未间断。他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10多篇论文。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在他肺部发现空洞,结核杆菌耐药的情况下,组织多次安排他休养,但他拒绝了,自己带领三个讨论班(平稳过程、马尔可夫过程、数理统计)带领年轻人进行科研。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对组合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6年初与段学复教授共同主持了一个组合数学的研讨会,由于“文革”而中断。但是,不管条件如何,他始终坚持科研。1970年2月他去世的时候,床边的小茶几上还放着一支笔和未完成的手稿。1983年,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主编的《许全集》,* * *征集已发表和未发表论文40篇。1980年和1990年秋,北京大学举行了两次纪念大会,出版了《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