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石兽》的原文、注释与翻译。谢谢你
沧州南义寺面向河干(gān),山门卧于河(pǐ),两石兽同沉。十几岁时,和尚筹钱重修,求水中石兽,得不到。我以为是顺流而下,数了数条船,拖着铁钯(pá)走了十几里,也没了踪迹。
一个讲师搭帐篷庙的时候,听到了,笑着说:“我这一代学不了物理。是杵。怎么能因为暴涨而带在身边呢?石质重,沙质松,在沙面上(yān),下沉加深。沿河求索,岂不颠簸?”公共服务才是真理。
一个老河兵听了,哈哈大笑说:“石头丢在河里,应该找上层。盖石坚实沉重,沙子松散漂浮,水冲不动石头。它的反激发力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处咬住沙子,逐渐激发加深,直到石头下到一半,石头就会被抛入坑中。如果你再咬一口,石头会再次转动。转(朱mǎn)转不已,遂逆流而上。求底,固顶;在求索之地,岂不更坎坷?”就像他说的,水果在千里之外。然而,这是一个世界的事情,但我们知道一件事,却不知道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推断(y)坏了(y)吗?
(选自纪昀《岳薇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标题是编辑加上的。)
翻译
在沧州南部,河岸附近有一座寺庙。寺庙正门坍塌在河中,前面的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几年,和尚们集资重修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未能找到。僧侣们认为石兽是顺着水流流下来的。于是划了几条船,拉了铁钯,寻了十余里,不见石兽踪影。
一位讲师在一座寺庙里教书。他听了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讲道理。这不是木屑,怎么会被湍急的河水冲走?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是柔软漂浮,石头埋在沙子里,越陷越深。沿河找两只石兽,岂不可笑?”大家都深信(这句话)是准确的说法。
一位老河兵听说这件事,笑着说:“凡是掉进水里的石兽,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找。石头的性质是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是柔软漂浮。水冲不走石头,但是水的反冲力一定会把石头下面的石头表面冲走,在它迎水的地方形成一个坑洞。越冲越深,越冲到石头底部,石头就会掉在洞里。再来一次这样的撞击,石头又会转动。不断翻身,石兽却逆流而上。在下游寻找石兽是荒谬的;在原来的地方深处找他们不是更可笑吗?”根据老河兵的话,他在上游几英里处发现了石兽。这种情况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真理主观判断吗?
给…作注解
1.沧州:沧州亲: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嘂:已折叠。
3.阅读:体验。年份:年份。余:更多。
4.巴:划桨。这里用做动词,划船。
5.木柿:木屑。
6.颜:埋了。
7.颠倒(一本“书”):颠倒混乱。
8.河兵:统治河流的士兵。
9.咬:是“咬”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冲刷和冲击。薛侃:一个洞。
10.假设: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对与错:这不是是:这不是:不是。
13如:根据。
14建立账户:建立学习管理的教学。
15.其实:终于。
16.还有:一起。
17.赞成:岸上。
18.Pi:崩溃。
19.拖:拖,拽。
20.钯:一种用于“耙”和整地的农业工具。
21.但是:只有。
22.投掷:倾倒。
23.盖:原(是)发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二代:你。
26.干:岸边。
27.亲:面对。
28.还有:一起
29.严:它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寻求:找到。
31.思考:思考。
32.盖:因为。
33.回去:逆流而上。
34.物理学:古义:事物的原理。现代意义:一门学科。
扩展数据
河里的石兽
《河中石兽》是清代作家纪昀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学者等无知自以为是的人的嘲讽,也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的调查和探索。全文层次分明,围绕寻找石兽展开叙述,在戏剧情节中挖掘出人生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但读起来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晚年,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纪昀开始搜集有关狐鬼的民间故事,包括许多有关考证的文字,并整理撰写了《岳薇草堂笔记》。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小兰,字春帆,本名夕,道观道士,生于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清朝的政治家、文学家,乾隆时期的官员。李灌出京师为御史,兵部、礼部、协办、大学士、太保亲王掌管国子监事务,他任《四库全书》主编。纪昀学儒学,博览群书,写诗骈文,尤其擅长考证和训诂。
为官50多年,年轻时才华横溢,精力充沛,晚年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他的《岳薇草堂笔记》就是这种心态的产物。他的诗被后人收藏,编入《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二月,纪昀病逝。因为他“敏而好学,能文,不授政绩”(嘉庆皇帝题词),所以死后谥号文达,在村里被称为文达公。
作品欣赏
这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歌颂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讽了和尚的愚蠢,讽刺了儒道两家的自以为是。对人们的思考和认识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全文层次分明,写作结构以寻找石兽为主,在戏剧情节中挖掘人生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了几条船,沿河寻找石兽,当然找不到。
但是学者根据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推理是不正确的。他的理论可能会暂时说服人,但事实还是事实。如果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在地下挖掘,肯定找不到石兽。因为老河兵常年和河流打交道,对河流中水、石、泥沙的习性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是往上游的。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往上游找,找到了石兽。
文末道出主题:“不过,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可凭主观臆测判断!”像和尚道士这种“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作者对这种无知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指出了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不能片面地去认识,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该全面深入地去考察和探索事物的特性。文章有道理,给人很深刻的启示。
这篇文章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说明世界上的事物虽然有着相同的规律,但却更加独特。事物的特殊性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是分不开的,所以它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很多人生经历其实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就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著名评论
中国词研究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韵研究所所长王太灵《清代文选》:“此文虽短,但结构相当严谨。和尚、讲师的话,尤其是老河兵的话,深一层,像剥笋,很有说服力。文章语言也精炼准确,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后世的影响
本文入选人教版(2017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