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会遇到哪些问题?

根据耶鲁大学的一项调查,高达45%的中国留学生明显有抑郁倾向,而美国学生只有65,438+03%。

其他公开信息统计:约35%的在华留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据我观察,名校高材生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例更大。

然后,我们抢着去留学,把我们的青年精英送到国外,然后我们就一批批的赔钱。我们是在磨练自己的精英天赋,还是这是一个精英战争的陷阱?每当听到看到那些优秀的留学生退学或者默默回来,心里都很难受。

在孩子出国之前,很多家长都认为已经为孩子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父母用自己多年的国内经验去想象国外的情况,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推测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未来。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追求是很不一样的。贫穷和奋斗让父母更强大,零食和牛奶养大的孩子往往承受不了太多奢侈的追求。

很大比例的外国学生有心理问题。

阳光抑郁症,要不要装作看不见?

我们能做什么?

一个陌生的朋友知道我在做留学生安全领域的分析研究和公益分享,他让他儿子从大陆飞过来找我。他说孩子在家待了半年多,哪里都不想去。听说了我们的平台后,他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父母看到孩子终于有兴趣做一件事,都很开心,也很支持。这个小伙子23岁。高中时多次获得市级或省级联考前65,438+00。他选择了去美国留学。他爸爸告诉我,孩子当时处于重度抑郁的边缘,现在基本康复了,但是对很多事情还是没有兴趣。我希望我能更多地帮助这个孩子。我当了很多年老师,忍不住喜欢优秀的孩子。我忍不住想给他一些帮助。我说,让他来吧。

一天早上,我遇到了这个年轻人,高高的,有点害羞。在和他的聊天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有逻辑、自我管理和克制的优秀年轻人。我告诉他,我们的平台是把海外留学生的真实故事分享给弟弟妹妹们,希望家长和同学们能了解真实的海外情况。如果回忆会让他不舒服,可以选择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他说没关系,他已经出来了,他来找我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一切都不是那么美好,他希望更多的同学能从他的分享中得到帮助。

说实话,我有点担心,但是看到他坚定的眼神,我就更信任他了。我们前后谈了三次。在这里,我来描述一些让我大为震惊的部分。

1.他是名校海外重点班的尖子生。在他们眼里,清华北大的国际排名并不吸引人。他们宿舍五个哥们,四个去了美国,1去了澳洲。这些学校的国际排名很高。两年后,除了他,其他四个同学全军覆没,各种心理问题出现,导致他们高二相继回国。他本人是中度抑郁,但是他调整过来了,所以没有被学校劝退休学,也没有被迫暂时休学。他说这话的时候带着淡淡的微笑,但我仿佛看到了他和他朋友身上深深的伤痕。

第二,他告诉我,最大的敌人是孤独。我不明白。什么样的孤独?他看着我说,很孤独,很孤独,那是一种对自己绝望和仇恨的深深的孤独。由于他的不满和自责,他整晚都不想睡觉。说着说着,身体有些颤抖,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一个1.8米的男人,我跟他说,我懂。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的孤独的情绪状态和恶性循环是抑郁症的最大特点。他可以来告诉我,我知道他已经出来了。

第三,我说我其实入学不到半年就发现自己有问题了。到第一年年底,在自己和校医的帮助下,我基本走出了中度抑郁。但现在他看到,也许他本应该半学期就退学回国,然后1-2年后再去上学。因为他虽然坚持自我调剂,但学习成绩还是受到影响,影响了分数。结果他读研的时候,因为整体成绩不够好,申请不到好的导师和学校。他说他再也不想去美国那块土地了,他要去香港学历史和文学。非常遗憾的说,你是理科生,数学天才。他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上周和他聊天,他已经开始工作了,没有读研。我觉得是对的。先别着急读研。他还很年轻。对他来说,多了解社会,裸奔丰富自己的现实生活可能更好。我不会治疗心理疾病,但是我也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总结出一些不专业的预防方法。如果能让10的孩子,100的孩子远离抑郁症,那将是一大功德。

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陪伴他成长的父母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孩子成绩符合留学要求,但性格和心理成长还不够成熟。

对于留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家长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很多时候父母玩的恰恰相反。以下是我个人的建议。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参与讨论,分享。

1.母语是汉语。

永远不要忘记,尤其是在你出国第一年的前半年。有些家长认为出国留学后,应该尽早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尽量在国外结交当地的朋友,掌握更流利的外语,远离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尽量不要去中国城,甚至有少数家长要求孩子少讲中文。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容易交到外国朋友的环境,有可以沟通交流的小伙伴,可能一切都好。然而,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寄宿家庭不一定是好的交往对象。国外大学不像国内大学有班级的概念。刚出国的留学生,不能和当地学生交流,开玩笑,所以不容易交到朋友。在国外大学读书压力不小,孩子也没时间交朋友。慢慢的,他能交流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他的母语也被放弃了,情绪和压力又能从哪里释放呢?有的人可以自我调节,有的人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中文母语,固定的家庭交流,稳定的交流和爱情纽带,可以极大的缓解留学生的抑郁情绪。

2.目的地安全评估。

父母考虑过这个因素吗?留学学校的选择,无论是学校、中介还是家长DIY,更多的是基于学术排名、专业、城市,很少有学校要考虑心理安全风险。孩子性格各异,有的热情,善于沟通,有的内向稳重,不善言辞。以美国加州大学为例。戴维斯安静偏僻,治安很好。最多的情况只是丢自行车,但是那里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适合安静学习。至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周围有好莱坞和迪士尼等娱乐场所。如何评价选项?考虑到心理因素,对于不善言辞的同学去戴维斯可能会有帮助,但是孩子潜在的心理风险肯定会比去洛杉矶高。

3、孤独,去教堂!

这是很多学长告诉学弟学妹的经历。对吗?如果仅仅从心理压力缓解的角度来说,去教堂可以带来更多的交流、爱和至少一顿免费的饭。教会是慈善机构吗?不,那是一个文化和宗教信仰传播的地方。孩子孤独的时候去教堂,就像一个失恋的人遇到一个温暖的异性。我们有没有考虑到,孩子可能在最脆弱的时候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世界观,甚至信仰?一个很可敬的领导说得很好。大多数文化或信仰是无法判断对错的。当你考虑接受的时候,你需要非常谨慎,再次谨慎。文化和信仰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未来改变的代价可能更大。如果孩子这样接受并改变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能接受吗?

4.联系心理医生

留学生发现自己状态不对,要第一时间联系学校辅导员和心理医生。心理调整在国外是很正常的,并不可耻。就像感冒发烧,需要第一时间去看医生。留学生一个人在国外,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然而现实是,很多孩子发现自己状态不对,认为自己可以调整,不会和父母沟通。因为孩子担心父母不满,会觉得孩子有神经病,会给父母带来耻辱。面子和虚荣,我觉得是世界观遗传的,父母的问题更多。很多人的情况如果发现得早,引导得及时,是可以很快改善的。

5.学习方法不当,可能会让你压力倍增。

国内外的教育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同。国内的研究大多由老师主导,国外的研究更多的是由老师指导。如果学生没有掌握适合国外大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对成绩不满意,还会很累,更不用说交友和交流了。一个学科的老师可能要求学生一周预习100页教材,精读50页,等等。多少科目?结果,我看不完所有的书。如果我不预习它们,我可能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后来才发现,有些书是可以选择阅读,专注学习的。所以这些方法,特别需要找学长指导。我们有些同学读书读得焦头烂额,成绩也不好。如果他们再努力,成绩还是不好,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6.尖子生和学霸的自我定义。

所有这些定义都可能转化为压力。在孩子出国留学的第一年,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还沉浸在高中的辉煌和荣耀中,但其实高中的成绩只能说明孩子有一个好的入台证。高中生如何看待小学知识,本科生和硕士生如何看待高中知识,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没有人喜欢离开光环和荣耀。家人的夸奖和骄傲告诉孩子,你一定要像高中一样比别人优秀。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生活需要独立,环境焕然一新,学习方式也变了。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水平相当,原来的50名尖子生只有5名可以继续当尖子生。剩下的45个呢?他们不再是尖子生和学霸。孩子接受这样的挫折和改变吗?父母接受吗?如果孩子高中成绩一般或者很差,压力会小一些。原来的尖子生和学霸更多的是对自己和父母的不满和压力。如果学习的动力是兴趣,就不会太在意成绩。如果你学习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尖子生,动力就是虚荣心。这可能是顶尖高中生进入国外本科后心理问题更多的原因。

7.培养一种爱好或运动。

会让留学生身心更健康,也会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走出家门,参加一项运动或者一项爱好,都是调整心态,融入社会的好方法。如果决定孩子要出国,就需要尽早培养兴趣爱好,比如篮球,足球,甚至跑步。摄影、冲浪等。都还好,只要不是死宅。

8.你有能力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吗?

野外的草百折不挠,温室的花一吹就落。成功的父母,没有经历过磨难,没有勇敢战斗过,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成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好好学习,什么都能满足。如果他们是从国际学校一路成长起来的,连中考和高考的艰辛都没有经历过,那他们大部分和温室里的花朵没什么区别。父母恨不得保护孩子一辈子。在孩子出国留学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基本上没有应对各种艰难困苦的能力,也没有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能力。当他们遇到各种未曾想到的困难和压力时,孩子和家长都没有准备好,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家长的责任更大。

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只从医学角度治疗,是没有出路的。重要的是,全家人在孩子下定决心出国留学的那一刻,不仅要准备好孩子的成绩和行李箱。家长需要考虑的是,一个18或者22岁还在读书的孩子,要独自面对国外生活、学习、社交、不同文化、不同法律、治安的挑战。

参考资料: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