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方程剑桥方程概述

1917年,剑桥大学的庇古教授在《经济季刊》上发表了《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了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剑桥方程。其中y代表实际收入,p代表物价水平,Py代表名义收入,k代表人们持有的现金与名义收入之比,所以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和人们持有的现金与名义收入之比的函数。

庇古提出了这个货币需求函数,其理论基础是a .马歇尔的货币数量理论。马歇尔认为,货币流通的速度取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数量,而这又取决于人们的财产和收入有多少是以货币形式储存的。人们以货币形式储存的财产和收入是“人们愿意维持的储备购买力”,这种购买力的高低取决于以货币形式维持的实物价值。根据马歇尔和庇古的假设,这种“真实价值”是用一定数量的小麦来表示的,所以货币的购买力(即货币的价值)就表示为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小麦的数量。设R为一定数量小麦所代表的全部商品的总价值(即社会总收入和总财富),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储备购买力与社会总收入和总财富的比值,M为货币量,P为一定数量小麦所代表的单位货币价值,则:P = KR/M。

所以庇古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就是马歇尔货币数量理论的数学化。

在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中,y是一个常数,并假设它是常数,因为国民已经充分就业,货币需求取决于经济产出达到最高水平时K和P的变化。k的变化取决于人们对拥有的财富的选择:财富可以以实物形式投入从事生产,也可以直接用于消费,还可以以货币形式维持。如何选择,需要权衡利弊。如果你选择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储蓄,那么你一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而现金余额的增加必然会增加k,在y和M不变的情况下,k的增加必然会减少P,因为P=M/ky。这说明货币的价值与ky成反比,与m成正比,剑桥方程所表达的经济意义被称为“现金余额理论”,主要强调人们持有的现金余额对货币价值从而对价格的影响。此外,庇古还认为货币的供给影响货币的价值从而影响价格,即P与m成正比,他曾假设k也是一个常数,不变的,因为交易方式(支付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这样,p的水平取决于m的个数,在这一点上,剑桥方程想表达的是,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