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系简介
学科研究独具特色。电路与系统、生物医学工程分别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均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数字技术研究中心和电子学教学实验中心。电子工程系研究方向广泛,其中医学超声工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图像与智能信息处理、数字系统理论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医学信号处理、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省市科研项目,均取得优异成绩。
电子工程系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电气工程系历届学生均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均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年年获奖。2004年获得冠军,获得英特尔杯。本科和研究生主要出国深造,或在电子行业的国内外高校、重要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公司的研究部门承担教学、研发工作。复旦大学是中国最早发展光学和激光科学技术的高校之一。光学科学与工程系的前身是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周同庆教授于1952年创办的固态发光与光谱实验室。在此基础上,1953正式成立光学教研组。1953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X射线管,1963研制成功国内高校第一台He-Ne激光器。1970成立光学系和光学厂,后更名为激光物理实验室。“光学”博士点设立于1984,自1988起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2,光学博士学位通过国家教委评估,全国高校排名第一。2000年,激光物理实验室并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光学科学与工程系。2003年设立光学工程硕士点,2011年设立光学工程博士点。研究基地还包括复旦大学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微纳光子结构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的发展紧跟国际科学前沿,积极面向民族工业和国防发展的需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研究方向:光学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新型光伏器件与材料、光生物医学。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0年5月。现有教授4人(其中特聘教授1,导师2人),副教授6人,青年教师占50%以上。
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拥有复旦-朗讯贝尔信息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复旦-英特尔多媒体通信技术中心、复旦-TI DSPS实验室和复旦-上海邮电通信工程学院;c联合实验室(与计算机系合作)、遥感与散射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上海)等先进研究基地。近年来,还将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IP网络实时通信技术实验室、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和DSPS开放实验室。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4月,由原微电子研究所、信息学院微电子系和985微纳电子技术创新平台合并而成。也是复旦大学第一个积极响应“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号召,发展工科的改革试点单位,直属校领导。
我院拥有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学科是1958年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1984年设立博士点,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拥有世界一流的软硬件设计环境。学院承担着推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坚持住、实现跨越”的发展任务,以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驱动基础研究、先导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着力培养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高级技术人才,解决集成电路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国际先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平台。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是在教育部、国家计委和上海市政府的关怀下,于2002年经上海市计委批准成立的。是中国特别是上海微电子人才培养和微电子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依托复旦大学几十年微电子和固体电子学的积累,研究院拥有强大的技术和学术优势。是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211工程”建设学科和“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拥有全国唯一的“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其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与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公共实验平台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设计软硬件系统。复旦大学ASIC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成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是中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65438+实验室于1995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通过科技部评估。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也被列入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以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路系统理论方法为基础,发挥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的优势,面向微纳电子领域国际发展主流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集成电路这一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系统集成技术的创新研究。目标是解决与设计相关的电路、系统集成和器件技术中的前沿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难点,发展面向先进电子系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技术;培养大批适应新世纪集成电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坚持开放,为提高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整体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集成电路SOC技术发展趋势,针对超深亚微米、纳米、超高速、超低功耗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前沿问题,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浓缩为:片上集成电路系统(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超深亚微米/纳米器件与制造、微机电系统。研究方向:电磁波散射与辐射传输(复杂介质中的放射性传递),星载微波遥感信息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复杂系统中的计算电磁学。